

1.
名詞
用黏土燒制的器物,質(zhì)地較瓷器松軟,有吸水性。
2.
動詞
制造陶器。
3.
動詞
比喻教育或培養(yǎng)。
4.
名詞
陶然,快樂的樣子。
5.
名詞
(táo)姓。
1.
亦作“匋”。
2.
用黏土燒制的器物。
1.出自《禮記·郊特性》器用陶匏,以象天地之性也。
2.出自《硯史·用品》器以用為功。玉不為鼎,陶不為柱。
3.出自《天工開物·陶埏》其數(shù)十方成陶者,其中苦無重值物,合并眾力眾資而為之也。
4.出自《中國史稿》制陶是一種專門的工藝,轉(zhuǎn)相傳授,因而燒出的陶器具有很大的一致性。
3.
燒制,燒制陶器。
1.出自《孟子·告子下》萬室之國,一人陶,則可乎?
2.出自《抱樸子·至理》泥壤易消者也,而陶之為瓦,則與二儀齊其久焉。
3.出自《小葺村居》詩土堅瓦可陶,步近木易取。
4.出自《城守篇·守備上》凡懸孔之磚,先為灣坯以陶之,既成而甃用之。
4.
燒制陶器的工人。
1.出自《周禮·考工記序》摶埴之工陶、旊。
2.出自《管子·任法》昔者堯之治天下也,猶埴之在埏也,唯陶之所以為;猶金之在??,恣冶之所以鑄。
3.出自《商君書·畫策》故勝民之本在制民,若冶於金,陶于土也。
5.
陶冶,化育。
1.出自《管子·地數(shù)》黃帝問於伯高曰:“吾欲陶天下而以為一家,為之有道乎?”
2.出自《詩品》其源出於《小雅》,無雕蟲之功。而《詠懷》之作,可以陶性靈,發(fā)幽思。
3.出自《內(nèi)中御侍已下賀皇帝年節(jié)詞語制》妾等幸侍禁嚴(yán),仰陶化育,愿上萬年之壽,永膺百順之祥。
4.出自《集外集·〈淑姿的信〉序》爰有靜女,長自山家,林泉陶其慧心,峰嶂隔茲塵俗。
6.
塑造。
1.出自《大唐傳載》鴻漸性嗜茶,始創(chuàng)煎茶法。至今鬻茶之家,陶其像置於錫器之間,云:“宜茶足利。”
7.
火盛貌。
1.出自《后漢書·張衡傳》躋日中于昆吾兮,憩炎天之所陶。
8.
暢茂,旺盛。
1.出自《文選·枚乘〈七發(fā)〉》掩青蘋,游青風(fēng);陶陽氣,蕩春心。
9.
喜悅,快樂。
1.出自《禮記·檀弓下》人喜則斯陶,陶斯詠。
2.出自《酬從弟惠連》詩儻若果歸言,共陶暮春時。
3.出自《春歸終南山松龍歸隱》詩且復(fù)命酒樽,獨(dú)酌陶永夕。
4.出自《律陶》詩敝廬何必廣,濁酒且自陶。
10.
憂郁,悶悶不樂。
1.出自《書·五子之歌》郁陶乎予心,顏厚有忸怩。
2.出自《文心雕龍·書記》詳總書體,本在盡言,言以散郁陶,托風(fēng)采,故宜條暢以任氣,優(yōu)柔以懌懷。
3.出自《舊唐書·李密傳》〔李密〕郁郁不得志,為五言詩曰:“金風(fēng)蕩初節(jié),玉露凋晚林。此夕窮涂士,郁陶傷寸心。”
4.出自《義府·郁陶》《孟》“郁陶,思君爾”。陶者閉穴以熄,火氣郁于內(nèi),則不復(fù)然,以比人憂思,則氣不得伸。
11.
方言。指秘而不宣的事,內(nèi)情。
1.出自《醒世姻緣傳》呂祥道:“你京里另娶不另娶,可是累我腿哩,怕我泄了陶,使人綴住我,連我的衣裳都不給了!”
12.
廣大貌。參見“陶陶”。
1.出自《風(fēng)俗通·山澤·四瀆》《詩》云:“江漢陶陶。”
13.
醉貌。參見“陶陶”。
1.出自《曉望》詩好駕觥船去,陶陶入醉鄉(xiāng)。
2.出自《觀湖》詩釋梵茫然齊劫火,飛云不覺醉陶陶。
3.出自《靜仁先生命和送克安之京原韻》并世交情誰落落,遣生文酒得陶陶。
4.出自《潘先生在難中》“樂哉樂哉,陶陶酌一杯。”他作舉杯就口的樣子,迷迷地笑著。
14.
變易。參見“陶易”。
1.出自《答釋難宅無吉兇攝生論》至公侯之命,稟之自然,不可陶易。
15.
消解,排遣。參見“陶洩”。
1.出自《西廂記》別恨離愁,滿肺腑難陶泄。除紙筆代喉舌,千種相思向誰說?
16.
羽毛或毛絨所制之衣。
1.出自《左傳·昭公十二年》雨雪,王皮冠,秦復(fù)陶,翠被,豹舄,執(zhí)鞭以出。
17.
通“掏”。掏挖。
1.出自《詩·大雅·綿》古公袒父,陶復(fù)陶穴,未有家室。
2.出自《陶者》詩陶盡門前土,屋上無片瓦。十指不沾泥,鱗鱗居大廈。
18.
通“謟”。虛妄。參見“陶誕”。
1.出自《荀子·榮辱》飾邪說,文奸言,為倚事,陶誕突盜,愓悍驕暴,以偷生反側(cè)于亂世之閑,是奸人之所以取危辱死刑也。
2.出自《非黃》世亂則賢愚掍。黃宗羲學(xué)術(shù)計會,出顧炎武下遠(yuǎn)甚;守節(jié)不孫,以言亢宗,又弗如王夫之。然名與二君齊。其所以自旌式,散在《明儒學(xué)案》,陶誕而嘩,非忮者莫之重。
19.
姓。
1.出自《急就篇補(bǔ)注》陶氏,於事,巫、卜、陶、匠,是也。
20.
兩重的山丘。參見“陶丘”。
1.出自《說文·??部》陶,再成丘也,在濟(jì)陰。
傳說漢代淮南王劉安修煉成仙,連雞狗吃了剩下的仙藥也都升了天(見于漢代王充《論衡·道虛》)◇來用‘雞犬升天’比喻一個人得勢,同他有關(guān)系的人也跟著沾光。
1.亦作"雞犬無驚"。
2.見"雞犬不驚"。
1.謂人煙稠密。語出《老子》﹕"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樂其俗。鄰國相望﹐雞犬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
1.亦作"雞群"。
2.比喻平庸之輩。
1.比喻一般之中的突出者。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容止》﹕"有人語王戎曰﹕'嵇延祖卓卓如野鶴之在雞群。'"
1.亦作"雞人"。
2.周官名。掌供辦雞牲。凡舉行大典﹐則報時以警夜。《周禮.春官.雞人》﹕"雞人掌共雞牲﹐辨其物。大祭祀﹐夜噁旦以嘂百官。凡國之大賓客﹑會同﹑軍旅﹑喪紀(jì)﹐亦如之。凡國事為期﹐則告之時。凡祭祀﹐面禳釁﹐共其雞牲。"孫詒讓正義﹕"'雞人'者﹐葉鈔《釋文》作'雞人'。阮元云﹕'從佳者小篆﹐從鳥者籀文。'"后指宮廷中專管更漏之人。
1.亦作"雞日"。
2.農(nóng)歷正月初一日。
1.見"雞鹿塞"。
1.桑的一種。
1.見"雞舌香"。
1.即丁香。古代尚書上殿奏事﹐口含此香。
1.亦作"雞舍"。
2.飼養(yǎng)雞群的房舍。
1.見"雞爭鵝斗"。
1.指中書省。
1.夜盲癥。
1.用雞為人治病的巫師。
1.亦作"雞塒"。
2.雞窩。
1.亦作"雞黍"。
2.指餉客的飯菜。語本《論語.微子》﹕"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
3.借指深厚的情誼。
1.同"雞黍約"。
1.東漢范式在他鄉(xiāng)與其至友張劭約定﹐兩年后當(dāng)赴劭家相會。劭歸告其母﹐請屆時設(shè)酒食候之。母曰﹕"二年之別﹐千里結(jié)言﹐爾何相信之審邪?"劭謂式信士﹐必不乖違。至其日﹐式果至。二人對飲﹐盡歡而別。事見《后漢書.獨(dú)行傳.范式》◇以"雞黍約"為友誼深長﹑聚會守信之典。
1.指古代中書省。語本《三國志.魏志.劉放傳》"帝獨(dú)召爽與放"裴松之注引晉郭頒《世語》﹕"放(劉放)資(孫資)久典機(jī)任﹐獻(xiàn)(夏侯獻(xiàn))﹑肇(曹肇)心內(nèi)不平。殿中有雞棲樹﹐二人相謂﹕'此亦久矣﹐其能復(fù)幾?'"
2.指宰相府第中的樹。
1.神話傳說中的神馬。
2.笄纚。
1.草名。即水蘇。其葉辛香﹐可以烹雞﹐故名。
1.亦作"雞素"。亦作"雞嗉"。
2.雞的嗉囊。借指盛物的小荷包。
1.亦作"雞嗉"。
2.見"雞素"。
1.雛雞。
1.臺名。在揚(yáng)州。相傳隋煬帝常游于此。
1.《說郛》卷六十引晉周處《風(fēng)土記》﹕"越俗性率樸﹐初與人交﹐有禮﹕封土壇﹐祭以犬雞﹐祝曰﹕'卿雖乘車我戴笠﹐后日相逢下車揖。我步行﹐君乘馬﹐他日相逢卿當(dāng)下。'"后遂以"雞壇"為交友拜盟之典。
1.謂玄妙之言。
1.亦作"雞頭"。
2.雞的頭。
3.見"雞頭肉"。
4.指雞頭摩寺。
1.亦作"雞頭米"。
2.即茨實(shí)。
1.亦作"雞頭肉"。
2.芡實(shí)的別名。
3.借指婦女的乳頭。
1.亦作"雞?"。雞和豬。古時農(nóng)家所養(yǎng)禽畜。
2.指平民之家的微賤瑣事。語出《禮記.大學(xué)》﹕"畜馬乘﹐不察于雞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鄭玄注﹕"畜馬乘﹐謂以士初試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雞豚牛羊﹐民之所畜養(yǎng)以為利者也。"
1.古時祭祀土地神后鄉(xiāng)人聚餐的交誼活動。
1.比喻微小的收益。
用幾種酒加果汁、香料等混合起來的酒,多在飲用時臨時調(diào)制。
1.雞和鴨。比喻小人或平庸的人。
2.雞和鴨。古代以之為贈送禮品。
在黑龍江省東南部、穆棱河中游、林密鐵路線上。1956年設(shè)市。人口905萬(1995年)。煤炭工業(yè)發(fā)達(dá),為中國東北地區(qū)的煤炭工業(yè)基地之一。
1.雞肉絲。
1.見"雞舌香"。
①上圓下尖近似心臟的形狀~領(lǐng)。②指一種雞心形的首飾。
因佝僂病形成的胸骨突出像雞的胸脯的癥狀。
1.雞和用酒浸的綿絮。相傳漢徐穉以此祭奠黃瓊。見《后漢書.徐穉傳》。
1.亦作"雞血酒"。
2.殺雞瀝血入酒中﹐稱之為雞血酒。結(jié)盟者依次喝飲﹐表示永遠(yuǎn)信守盟約。古代往往有此儀式﹐今尚存其遺俗。
皮膚病,腳掌或腳趾上角質(zhì)層增生而形成的小圓硬塊,樣子像雞的眼睛,局部有壓痛。也叫肉刺。
1.見"雞彝"。
1.亦作"雞夷"。
2.刻畫有雞形圖飾的酒尊。古代祭器之一。
1.指雞頭摩寺。佛教傳說中的圣地。
1.雞卜。
1.古代南方一種以雞招魂的巫術(shù)。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