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嚐”。亦作“甞”。
2.
辨別滋味,吃一點兒試試。
1.出自《詩·小雅·甫田》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
2.出自《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3.出自《青春之歌》祖父愛孫女,閨女家有時送來幾個黏餅子、腌雞蛋,他總要留給孫女兒吃,自己只嘗一點點。
3.
食;吃。
1.出自《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
2.出自《捻軍歌謠》送來銀兩窮人用,送來糧食窮人嘗。
4.
試探;試驗。
1.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不可,收師而退,可以無害,君亦無辱。
2.出自《新唐書·楊慎矜傳》至聞國忠語,乃喜,且欲嘗帝以取驗。
3.出自《再辭張郡侯修志書》何苦而嘗身于市虎乎!
5.
經歷,身受,嘗受。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2.出自《雷雨》罪孽是我造的,苦,也應當我一個人嘗。
6.
通“常”。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2.出自《送人游塞》詩雪每先秋降,花嘗近夏生。
3.出自《六客詩·棋客》人間勝敗尋嘗有,一局何勞重嘆嗟。
7.
古代秋祭名。
1.出自《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
2.出自《爾雅·釋天》秋祭曰嘗。
3.出自《春秋繁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
8.
泛指祭祀。參見“嘗駒”“嘗醪”。
1.出自《史記·封禪書》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
2.出自《史記·封禪書》陳寶節來祠。其河加有嘗醪。
9.
副詞。曾經。
1.出自《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2.出自《閑居賦》序岳嘗讀《汲黯傳》。
3.出自《而已集·讀書雜談》我也嘗見想做小說的青年,我買小說法程和文學史來看。
4.出自《紅樓夢》這黛玉嘗聽得母親說,他外祖母家與別人家不同。
1.擂鼓叫噪。
1.古代行軍時擊鼓鉦以為節,指示進退。
2.儀仗之類,表示官階。
1.擊鼓警眾。
1.指冶鐵。
(~兒)鼓動情緒,使振作起來;鼓起勁來互相~。
1.擊鼓進軍。
1.眼睛突出的樣子。
1.更鼓聲斷。指夜深。
1.謂空口宣傳。
1.上有圍欄的鼓架。
1.鼓起波浪。
在福建省廈門市西,與廈門市區隔鼓廈海峽。面積184平方千米。島上怪石嵯峨,林木蒼翠。有日光巖、菽莊花園、蓮花庵、海濱浴場、鄭成功紀念館等名勝古跡。景色秀麗,有海上花園”之稱。為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
1.對戲曲樂隊中鼓師的尊稱。
1.即鼓老。
敲鼓聲和奏樂聲~齊鳴丨~喧天。
1.擊鼓聲和奏樂聲一齊響起來。形容熱鬧景象。
1.即吹鼓手。吹打彈奏樂器的人。
1.形容音樂演奏之聲嘈雜熱鬧。
1.凸起飽滿的樣子。
1.見"鼓勵"。
1.掌鼓的官吏。
激發;勉勵車間主任~大家努力完成增產指標丨大家的贊揚給了他很大的~。
1.書體的一種。
1.亦作"鼓栗"。
2.震驚戰栗。
1.鼓弄支使。
1.見"鼓嚨胡"。
1.亦作"鼓龍胡"。
2.謂不敢公開言說,私下傳語。
舊時城市中設置大鼓的樓,樓內按時敲鼓報告時辰。
1.鼓和漏,古代報時用器。
1.扇風點燃爐子。
1.謂擂鼓率領。
1.煽動禍亂。
1.轉動圓輪。
2.指開動車船。
1.即鬼門道。宋元時戲臺上通向后臺的門。
外聽道和中耳之間的薄膜,由纖維組織構成,橢圓形,半透明。內表面與聽骨相連,外界的聲波震動鼓膜,使聽骨發生振動。也叫耳鼓、耳膜。(圖見〖耳朵〗)。
1.同"鼓鼓囊囊"。
1.爭著出頭;要冒尖,強出頭。
1.鼓點無力,旗幟歪倒。形容軍隊士氣不振。
擺弄這孩子就喜歡~積木。
1.形容事物鼓蕩激動,氣勢很盛。
2.鼓足怒氣。
1.鼓和拍板。泛指樂器。
1.拉風箱。排,鼓風吹火的工具。
1.鼓與盤。
2.彈盤以為節拍。
1.鼓槌。
1.擊鼓和樹旗。
語出《莊子·至樂》莊子喪妻,朋友來吊,只見他正撒腿坐地,敲著瓦盆而歌◇以鼓盆之戚”指喪妻。
1.謂喪妻之痛。
1.形容凸起或脹大的樣子。
大鼓和小鼓。古代軍中用來發號進攻。借指軍事邊城鼓鼙動地來|萬里辭家事鼓鼙。 【鼓鼙】大鼓和小鼓。古代軍中用來發號進攻。借指軍事邊城鼓鼙動地來|萬里辭家事鼓鼙。
1.鼓和旗。古代軍中用以指揮戰斗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