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嚐”。亦作“甞”。
2.
辨別滋味,吃一點兒試試。
1.出自《詩·小雅·甫田》田畯至喜,攘其左右,嘗其旨否。
2.出自《新嫁娘詞》三日入廚下,洗手作羹湯。未諳姑食性,先遣小姑嘗。
3.出自《青春之歌》祖父愛孫女,閨女家有時送來幾個黏餅子、腌雞蛋,他總要留給孫女兒吃,自己只嘗一點點。
3.
食;吃。
1.出自《詩·唐風·鴇羽》王事靡盬,不能蓺稻粱,父母何嘗?
2.出自《捻軍歌謠》送來銀兩窮人用,送來糧食窮人嘗。
4.
試探;試驗。
1.出自《左傳·襄公十八年》諸侯方睦於晉,臣請嘗之。若可,君而繼之;不可,收師而退,可以無害,君亦無辱。
2.出自《新唐書·楊慎矜傳》至聞國忠語,乃喜,且欲嘗帝以取驗。
3.出自《再辭張郡侯修志書》何苦而嘗身于市虎乎!
5.
經歷,身受,嘗受。
1.出自《左傳·僖公二十八年》晉侯在外十九年矣,而果得晉國,險阻艱難,備嘗之矣!
2.出自《雷雨》罪孽是我造的,苦,也應當我一個人嘗。
6.
通“常”。
1.出自《史記·刺客列傳》公子光曰:“使以兄弟次邪,季子當立;必以子乎,則光真適嗣,當立。”故嘗陰養謀臣以求立。
2.出自《送人游塞》詩雪每先秋降,花嘗近夏生。
3.出自《六客詩·棋客》人間勝敗尋嘗有,一局何勞重嘆嗟。
7.
古代秋祭名。
1.出自《詩·小雅·天保》禴祠烝嘗,于公先王。
2.出自《爾雅·釋天》秋祭曰嘗。
3.出自《春秋繁露·四祭》四祭者,因四時之所生孰而祭其先祖父母也。故春曰祠,夏曰礿,秋曰嘗,冬曰蒸……嘗者,以七月嘗黍稷也。
8.
泛指祭祀。參見“嘗駒”“嘗醪”。
1.出自《史記·封禪書》乃令祠官進畤犢牢具,色食所勝,而以木禺馬代駒焉。獨五月嘗駒,行親郊用駒。
2.出自《史記·封禪書》陳寶節來祠。其河加有嘗醪。
9.
副詞。曾經。
1.出自《論語·衛靈公》俎豆之事,則嘗聞之矣。
2.出自《閑居賦》序岳嘗讀《汲黯傳》。
3.出自《而已集·讀書雜談》我也嘗見想做小說的青年,我買小說法程和文學史來看。
4.出自《紅樓夢》這黛玉嘗聽得母親說,他外祖母家與別人家不同。
1.紛雜飛散。
1.排放洪水。
1.透露機密。
1.即泄藥。
1.影神名之一。
1.失去信心和勁頭。
1.謂言語泄露。
1.亦作"泄痢"。
2.水瀉;痢疾。利,通"痢"。
1.見"泄利"。
1.泄露(機密﹑秘密)。
2.滲透。
1.不應該讓人知道的事情讓人知道了。
2.暴露,顯露。
3.猶流露。
1.輕慢。泄,通"媟"。
1.泄露機密或秘密。
1.撒尿。溺,同"尿"。
1.發泄內心的憤怒。
1.猶放屁。
2.泄勁。
3.出氣。
4.譏諷差勁,沒有本領。
1.懈怠貌。
1.古水名。沘水(今淠河)的分支。沘水流至今安徽省六安縣西南分出泄水,北經芍陂西,再注入沘水。泄水故道的一部分即今汲河河道。
1.猶流淚。
1.溪水名。在浙江省諸暨境域內。由五級瀑布夾山飛流直下而形成。因稱瀑布為泄,故名。
1.水瀉,腹瀉。
1.宣泄,傾吐。寫,同"瀉"。
1.鼓翼貌。一說緩飛貌。
2.閑散自得貌;和樂貌。
3.弛緩;懈怠。《詩.大雅.板》"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朱熹集傳"泄泄﹐猶沓沓也;蓋弛緩之意。"《明史.方從哲傳》"四十六年四月﹐大清兵克撫順﹐朝野震驚。帝初頗憂懼﹐章奏時下﹐不數月泄泄如故。"清錢謙益《跋》"今之邊鎮﹐只恃一遼﹐一旦有事﹐內虛外弱……金再舉而宋虜者﹐以不聽李綱﹐散遣勤王諸將之故﹐今可泄泄不早為之所乎?"清林則徐《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一說競進貌。見《詩.大雅.板》孔穎達疏。或說多言。見《說文.口部》"呭"和《言部》"詍"。
1.弛緩;懈怠。語出《孟子.離婁上》"《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朱熹集注"泄泄,怠緩悅從之貎……沓沓,即泄泄之意。"
1.形容悠閑自在的樣子。
1.腹瀉。
1.宣泄,宣露。
1.瀉藥。
1.混合。
1.發泄欲望。亦特指發泄肉欲。
1.表白或洗雪冤屈。
1.發泄怨恨。
1.飄散的云。
1.腹瀉。
1.滔滔不絕地辯論。
1.腹瀉的通稱。
1.中醫謂清瀉邪火實熱的一種治法。適用于實火熾盛而致高熱﹑煩渴﹑吐血﹑衄血﹑目赤﹑口苦﹑尿赤等癥。
1.形容淚流如注。
1.下痢。
1.瀉下小股水流。
1.冒鹽堿,亦指鹽堿地。
1.傾囊,謂拿出所有的錢。
1.大雨傾盆。
1.原為佛教語。謂傳法無遺漏,如以此瓶之水傾瀉入他瓶。
1.謂雨水傾瀉滋潤。比喻帝王下施恩澤。
1.有鹽堿不能生長草木的土壤。
1.中醫謂以藥物泄去致病的因素。
見硫酸鎂”(1000頁)。
1.內服后能引起下瀉的藥物。主要用以治療便秘,排除腸內毒物和異物。
1.形容泉水如月光傾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