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厰”。
2.
猶棚舍。
1.出自《齊民要術·養羊》架北墻為廠。
2.出自《南安寓止》詩此地三年偶寄家,枳籬茅廠共桑麻。
3.出自《大學士機山錢公神道碑銘》擬不時處決,且令有司設廠於柴市,蓋用夏文愍故事也。
3.
有空地可存放貨物的棧房、店鋪。
1.出自《明史·職官志一》凡物料儲偫,曰神木廠,曰大木廠,以蓄材木。
2.出自《蔡鵬傳》設兩廠於營前,諭居民商賈往來貿易。
4.
明代在各地設立的征稅機構。
1.出自《明史·食貨志五》水陸行數十里,即樹旗建廠,視商賈懦者肆為攘奪,沒其全貲。
5.
工場。
1.出自《明史·食貨志六》后添設饒州通判,專管御器廠燒造。是時營建是繁,近京及蘇州皆有磚廠。
2.出自《棗林雜俎·頤動·銀魚》每歲霜降,銀魚自海溯流而上,縣設六廠,各漁戶百七十人,每歲中官下廠督捕,進貢七次。
6.
明代的一種特務機構。參見“廠衛”。
1.出自《野獲編·內監·東廠》內廷故事,監印與廠,必兩人分掌。
7.
工廠。
1.出自如:紗廠;鋼鐵廠。
8.
同“敞”。寬綽。
1.出自《太平廣記》使者導士人入伏謁,殿宇高廠,儀衛如王者。
2.出自《古今小說·蔣興哥重會珍珠衫》偶說起家中蝸窄,又是朝西房子,夏月最不相宜,不比這樓上高廠風涼。
9.
同“敞”。張開。
1.出自《老殘游記》兩間廠著,一間隔斷,做房間的樣子。
1.古代巨塔名。相傳為公元78-100年間由大月氏國王迦尼色伽(kaniska)所建。為佛教四大塔之一。
1.果樹名。即郁李。
1.猶鶴立。竦身而立。雀為"隺"字之訛。《戰國策.楚策一》﹕"﹝棼冒勃蘇﹞七日而薄秦王之朝﹐雀立不轉﹐晝吟宵哭。"朱祖耿集注引王引之曰﹕"雀當為隺字之誤也。隺與鶴同∽立﹐謂竦身而立也。《文選.求通親親表》'實懷鶴立企佇之心'﹐李善注引此策﹕'鶴立不轉。'《初學記.人事部》﹑《太平御覽.人事部》引此并與《文選》注同。《鴻烈.修務篇》曰﹕'申包胥(即棼冒勃蘇)鶴踤而不食﹐晝吟宵哭。'皆其明證。"一說猶雀躍。鮑彪注﹕"雀立﹐踴也。"
1.指孔雀或鹖的尾毛。清代用作賞給貴族與高級官員的冠飾。有單眼﹑雙眼﹑三眼之分。雙眼﹑三眼者是因功勛得到的特殊賞賜。因用以借指朝廷大臣。
1.亦作"雀録"。
2.傳說中赤雀所銜丹書。
3.泛指重要史籍文獻。
1.見"雀箓"。
1.捕雀的網羅。常用以形容門庭冷落。
1.《史記.汲鄭列傳》﹕"始翟公為廷尉﹐賓客闐門﹔及廢﹐門外可設雀羅。"后以"雀羅門"形容冷落的門庭或失勢之家。
1.雀斑。
1.泛指珍禽異獸。語本《漢書.西域傳贊》﹕"自是之后﹐明珠﹑文甲﹑通犀﹑翠羽之珍盈于后宮﹐蒲梢﹑龍文﹑魚目﹑汗血之馬充于黃門﹐巨象﹑師子﹑猛犬﹑大雀之群食于外囿。殊方異物﹐四面而至。"
1.一年生草本植物。形似燕麥﹐葉稍長。夏季開花﹔小穗狀花序﹐綠色。生于山坡﹑荒野和路旁。可作牧草﹐也可栽作水土保持植物。谷粒可作家畜飼料。
1.夜盲癥。
1.方言。夜盲。
1.樹木名。即郁李。
1.見"雀蒙眼"。
1.夜盲。
1.方言。雀至夕不見物。指黃昏。
1.比喻惶恐之極。
1.鳥雀。
1.即芄蘭。草名。
1.操染色業的人家。
1.熏陶教化。
1.繪畫。
1.染病。
2.傳染,感染。
1.古時收藏文稿或裝裱書畫的一種處理方法。為防蠹先將紙放入黃檗汁中浸染,稱染潢。
1.加色描繪。
1.謂外物的影響和迷惑。
1.患病。
1.染戶。
1.染成深紅色。
1.謂操行受污染。
1.謂改頭換面,以舊充新。
1.謂胡亂涂抹。涅,染;皂,黑色。
1.浸染,浸泡。喻指混跡情場。
1.牽連,連累。
1.指染布帛的事務。
1.謂映入眼簾。
1.謂淪為叛逆。
1.猶沉淪。
1.染坊。
1.染成大紅色。
1.染成大紅色。蒨,即茜草,可作大紅色染料。
1.血染戈矛。表示誓師殺敵。
1.一種青色。
2.染上青色。
1.沾染;牽扯。
1.《周禮》官名。掌染絲帛等事。
2.泛指從事染布帛的工匠。
1.染筆潤紙。指作詩﹑寫字﹑繪畫等。
1.用染料使物著色。
2.顯微和超顯微制片技術步驟之一。為了便于在顯微鏡下觀察,利用各種染色劑化學性質的不同,使組織切片內部的不同結構分別著色。
細胞中最重要的遺傳結構。細胞核中由脫氧核糖核酸、蛋白質和少量核糖核酸組成,容易被堿性染料著色的絲狀或棒狀小體。在細胞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時由兩條染色單體結合而成。各種生物的染色體有一定的大小、形狀和數目。
1.濡染崇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