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倒(dǎo),下陷。
2.
動詞
凹下。
3.
動詞
安定;鎮定。
4.
名詞
(Tā)姓。
1.
坍塌;塌陷。
1.出自《蘇端薛復筵簡薛華醉歌》忽憶雨時秋井塌,古人白骨生青苔,如何不飲令心哀。
2.出自《儒林外史》那對過河灘塌了幾尺。
3.出自《東方》這么說,村里天塌下來,你也不管了?
4.出自《高干大》下上幾場大雨,咱們的房子也要塌的。
2.
落下。
1.出自《鴻臚寺有開元中錫宴堂樓臺池沼雅為勝絕荒涼遺趾僅有存者偶成四十韻》敗荷塌作泥,死竹森如槍。
2.出自《西游記》那個哭喪棒重,擦一擦兒皮塌,挽一挽兒筋傷。
3.
減;掉;垮。
1.出自《生金閣》把馬牽到后頭,與我細切草爛煮料,把馬喂著,不要塌了膘。
2.出自《意外》因為京滬一帶受到的打擊最大,但運動并沒有就因此塌下去,還在繼續發展。
4.
謂農田初耕。
1.出自《農書》耕地之法,未耕曰生,已耕曰熟,初耕曰塌,再耕曰轉。
5.
貼緊。
1.出自《謝天香》塌著那臭尸骸,一壁穩坐的!
2.出自《兒女英雄傳》那條褲子濕漉漉的塌在身上的,叫人怎么受呢?
6.
凹下的;低而扁的。
1.出自《許茂和他的女兒們》相片上的青年,尊容并不好看:高顴骨、塌鼻子,鼻孔底下橫著一抹小胡子,長長的頭發梳得十分考究。
2.出自《爸爸逗我玩》我以為自己很“博學”,不免沾沾自喜起來,連塌鼻子都翹起來了。
3.出自又如:塌鼻梁。
7.
平息;安定。
1.出自《泥涂》天明后,火勢已塌下去了,他還不知道,盡來去嚷著,要看熱鬧的幫忙。
2.出自《機靈鬼》同志,你就塌下心吧,沒錯兒。
8.
量詞。
1.出自《春風》臉上留下一個球印——一塌泥,糊得面目都瞧不清楚了。
1.常規;慣例。
2."常例錢"的略稱。
1.按慣例送的錢。舊時官員﹑吏役向人勒索的名目之一。
1.指職位低微的吏役。
1.謂常參官中之同僚。
1.樂府西曲歌名。
1.謂經常受雇于人。
1.固定的法令。
2.固定的節令。
1.長河。
2.河流的正道。
3.凡庸之輩。
4.常例。
1.普通的途徑。
1.舊居;故里。
1.指詩詞的一般格律。
2.通常的規則或法律。
由常綠闊葉樹種組成的森林。葉子壽命二三年以上,冬季不落葉,只是在春季長出新葉后才有部分老葉脫落,因此樹冠常綠,如樟樹林、楠樹林、橘林等。
出現于亞熱帶和暖溫帶的過渡帶或亞熱帶山地常綠闊葉林上界的森林植被類型。由常綠闊葉樹和落葉闊葉樹混合組成。
1.倫常。
2.常序;常類。
3.一定的規律。
1.指普遍適用的道理和法則。
2.平庸的言論。
1.謂串街叫賣常用物品。
2.指串街叫賣常用物品的小販。
1.出售日常用品的店鋪。
1.謂永遠圓滿充實。
2.古杯名。
3.古燈籠名。
1.古杯名。
1.跌倒,顛仆。
1.顛仆,跌倒。
云南省第一大湖。在昆明市區西南。面積298平方千米。斷層陷落而成〓水由螳螂川外泄,注入金沙江支流普渡河。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環湖有西山、龍門、大觀樓等名勝古跡。
1.盛貌。
1.即滇池。
戲曲劇種。流行于云南漢族居住區。是兼唱絲弦腔、襄陽腔、胡琴腔以及雜調小曲的多聲腔劇種。絲弦腔源于秦腔,襄陽腔源于漢劇,胡琴腔即二黃。三種聲腔于清代中葉傳入云南后,吸收當地民間曲調和語音,約于道光年間形成滇劇。劇目有《闖宮》、《牛皋指旨》、《借親配》等。
從云南昆明到緬甸臘戍的國際公路。全長近1000千米。全線于1938年通車。中國境內昆明至畹町段長960千米,1966年改名昆畹公路。
統治云南的軍閥集團。以唐繼堯為首。辛亥革命后,長期統治云南,并不斷出兵擴占四川、貴州等省。
1.癲癇。
1.癲癇眩暈。
1.困頓,顛沛。
1.傾覆﹑敗亡。
1.猶顛沛。
1.洶涌的波浪。
1.猶顛簸。上下左右地震蕩搖動。
2.猶奔波。
1.行走時腿腳不平穩。
上下振動路面不平,車子顛簸得厲害。
1.同"顛撲不破"。
1.亦作"顛不辣"。
2.頂﹐最。指上等。
3.風流。
4.顛狂;昏亂顛倒。
5.寶石名。
1.見"顛不剌"。
1.唐書法家張旭時號"顛張",僧懷素承旭自稱"醉素",兩人善草書,世稱其草書為"顛草"。亦泛指縱橫奔放的狂草。
1.顛簸沉沒。
1.癲瘋癡呆。
1.狂奔。
1.齻齒,臼齒。顛,通"齻"。
1.顛倒舛誤。
1.謂搬弄口舌。
1.忙亂急迫。
1.瘋狂地逃竄。
1.傾倒枯槁。
1.顛倒錯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