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見“抖擻”。亦作“抖藪”。猶搜索,尋找。
1.出自《方言》鋪頒,索也。東齊曰鋪頒,猶秦晉言抖藪也。
2.出自《沁園春·四和林卿韻》詞抖擻空囊,存留諫笏,猶帶虛皇案畔香。
3.出自《老殘游記》從上房里搜起,衣箱櫥柜,全行抖擻一個盡。
2.
見“抖擻”。以手舉物而振拂。
1.出自《齊民要術·作豉法》急抖擻筐,令極凈,水清乃止。
2.出自《秋夜吟》梧桐雨畔夜愁吟,抖擻衣裾蘚色侵。
3.出自《閑情偶寄·聲容·選姿》人皆抖擻衣衫,慮其太濕。
3.
見“抖擻”。抖卻;擺脫。
1.出自《夜半聞雨》詩抖擻胸中三斗塵,強欲哦吟無好語。
2.出自《宿韜光飛雨軒》詩隙塵抖擻上方眠,飛雨軒中暫息緣。
4.
見“抖擻”。振作;奮發。
1.出自《醉花陰·次韻印師》詞抖擻舊心情,一笑酬春,不羨和羹詔。
2.出自《單鞭奪槊》我老三不是夸口,我精神抖擻,機謀通透。
3.出自《與萬思節主事書》吾友閑居少過,卻是不曾抖擻提醒精神。
4.出自《己亥雜詩》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材。
5.出自《創業史》他精神更加抖擻,容光更加煥發了。
5.
見“抖擻”。顯露,顯示。
1.出自《殿前歡》曲施展出江湖氣概,抖擻出風月情懷。
6.
見“抖擻”。顫動;哆嗦。
1.出自《驃國樂》詩花鬘抖擻龍蛇動,曲終王子啟圣人。
2.出自《四春園》覺一陣地慘天愁,遍體上寒毛抖擻。
3.出自《換巢鸞鳳》眾人看他們二人死了,都嚇得抖擻起來。
7.
見“抖擻”。威風,神氣。
1.出自《新水令·壽陳藎卿》套曲詞才羨君真抖擻,何事緣詩瘦?
2.出自《暴風驟雨》你還說過:“你們抖擻吧,等‘中央軍’來,割你們的腦袋。”
8.
見“抖擻”。佛教語。梵語dhūta(頭陀)的意譯。
1.出自《法苑珠林》西云頭陀,此云抖擻,能行此法,即能抖擻煩惱,去離貪著,如衣抖擻能去塵垢,是故從喻為名。
9.
顫抖貌。參見“擻抖抖”。
1.出自《儒林外史》王道臺嚇得擻抖抖的顫。
1.指休息空閑的時刻。
1.烹茶的小爐灶。
1.燒煮的濃茶。因其表皮呈稀粥之狀,故稱。
1.壓制成磚狀的茶葉。
1.茶茗。
1.茶館為賣茶而設的座位。
2.指代茶客。
1.高峻。
2.山名。在山東平度縣境。唐黃巢起義初期依尚讓于此。
3.山名。在河南遂平縣境。一名嵯峨山。唐李愬平淮西吳元濟時曾戰于此。
1.元雜劇腳色之一。猶今之彩旦。
1.敷粉于臉。引申為粉飾美化。
1.涂抹。
1.指開臉譜。
1.施展拳術。
1.涂脂抹粉。
1.盛箭器。
1.箭袋。
1.參差貌。
1.象聲詞。
1.謂水路行程。
1.乘筏泛游。
1.樹杈子。
1.晉張華《博物志》卷十載,傳說天河與海通。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有人乘之去十余日,至一城,見一丈夫在河邊飲牛,便問此是何處,答曰,君還至蜀郡訪嚴君平則知。"后至蜀,問君平,曰'某年月日有客星犯牽牛宿。'計年月,正是此人到天河時也。""槎客"即此乘槎泛天河之人。
2.清海寧人吳騫字"槎客"。吳有書五萬卷,筑拜經樓藏之。
1.水擊船筏激起的泡沫。
1.樹的杈枝。
1.亦作"槎枿"。
2.砍伐幼林。蘗,老株砍后再生的枝條。
1.謂劈山開路。
1.見"槎頭鳊"。
1.即鳊魚。縮頭,弓背,色青,味鮮美,以產漢水者最著名。人常用槎攔截,禁蹌捰萛諊故亦稱"槎頭縮頸鳊"。
1.見"槎頭鳊"。
1.亦作"槎枒"。亦作"槎岈"。
2.樹木枝杈歧出貌。
3.形容錯落不齊之狀。用于云﹑山﹑碑﹑石等。
4.形容錯落不齊之狀。用于人與動物。
5.形容錯落不齊之狀。用于形容語句不整飭。 6.指錯雜不齊的山石樹木等物。
1.見"槎牙"。
1.見"槎牙"。
1.錯雜繁多貌。
1.關野獸的用具。
1.筏子。
1.查核。
1.審察。
1.詳審而明辨。
1.明察善辯。
2.指古代的"察士"和"辯者"。
1.偵察捕捉。
1.《晉書.皇甫謐傳》"若乃圣帝之創化也,參德乎二皇,齊風乎虞夏,欲溫溫而和暢,不欲察察而明切也。"《舊唐書.文苑傳上.張蘊古》"勿渾渾而濁,勿皎皎而清,勿沒沒而闇,勿察察而明。"后以"察察為明"謂在細枝末節上用心,而自以為明察。
《呂氏春秋》篇名。察傳”即明察傳聞之意。文中認為傳聞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處,應加以審察、深思和驗證,否則將鑄成大錯,甚至導致國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為論據,生動有趣。
1.謂審察言辭的真偽虛實。
1.考核官吏的大典。明制對官吏六年考核一次,清改為三年。
1.觀察長度。
1.審察判斷。
1.經過考察研究而作出決定。
1.觀察情況。
1.觀察,考察。
1.監察御史的別稱。
1933年5月,馮玉祥等與共產黨人合作組成的抗日隊伍。1933年春,日本侵略軍攻占熱河,向河北、察哈爾進犯。5月,原西北軍將領馮玉祥、吉鴻昌(共產黨員)、方振武等以部分西北軍舊部為基礎,在張家口成立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馮玉祥任總司令。同盟軍抗擊日偽軍進犯,先后收復不少失地,部隊從幾千人發展到十余萬人。8月,在蔣介石的破壞和威脅下,馮玉祥離開張家口,吉鴻昌、方振武等宣布成立抗日討賊軍,繼續在熱河、長城一帶抗擊日偽軍和國民黨軍的夾攻,至9月底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