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肅敬的樣子。
2.
同“悚”。
3.
同“聳”。
1.
亦作“捒”。
2.
高聳。
1.出自《說苑·政理》水濁則魚困,令苛則民亂,城峭則必崩,岸竦則必阤。
2.出自《抱樸子·知止》且夫懸象不麗天,則不能揚大明、灼無外;嵩岱不托地,則不能竦峻極、概云霄。
3.出自《發歸瀨三瀑布望兩溪》詩積石竦兩溪,飛泉倒三山。
3.
肅敬;恭敬。
1.出自《后漢書·黃憲傳》潁川荀淑至慎陽,遇憲於逆旅,時年十四,淑竦然異之,揖與語,移日不能去。謂憲曰:“子,吾之師表也。”
2.出自《新唐書·崔敦禮傳》武德中,官通事舍人。善辭令進止,觀者皆竦。
4.
振作;震動。
1.出自《漢書·郊祀志下》夫周秦之末,三五之隆,已嘗專意散財,厚爵祿,竦精神,舉天下以求之矣。
2.出自《文選·木華〈海賦〉》若乃霾曀潛銷,莫振莫竦。
3.出自《唐開州文編遠寄新賦累惠良藥聊書還答》詩風雨竦庭柯,端憂坐空堂。
5.
執;持。
1.出自《楚辭·九歌·少司命》竦長劍兮擁幼艾,蓀獨宜兮為民正。
2.出自《詠史》仕子彯華纓,游客竦輕轡。
6.
通“悚”。恐懼;驚懼。
1.出自《詩·商頌·長發》不震不動,不戁不竦。
2.出自《漢書·李廣傳》率三軍之心,同戰士之力,故怒形則千里竦,威振則萬物伏;是以名聲暴於夷貉,威棱憺乎鄰國。
7.
通“聳”。往上跳。參見“竦身”。
1.出自《淮南子·道應訓》若士舉臂而竦身,遂入云中。
2.出自《贈東岳焦煉師》詩竦身空里語,明目夜中書。
3.出自《南腔北調集·為了忘卻的記念》我很想借此算是竦身一搖,將悲哀擺脫,給自己輕松一下。
8.
通“慫”。勸戒。參見“竦戎”。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下》乃時以有年出兵,整輿竦戎,振師五柞,習馬長楊。
2.出自《說文通訓定聲·豐部》竦,假借為聳,實為慫。
9.
企立。
1.出自《漢書·韓信傳》士卒皆山東人,竦而望歸。
2.出自《思玄賦》竦余身而順止兮,遵繩墨而不跌。
3.出自《次韻魯參政觀潮》倒排山岳窮千變,闔辟云雷竦百靈。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