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馬)叫。
2.
形容詞
聲音啞。
3.
同“咝”。
1.
沙啞。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中》莽為人侈口蹶顄,露眼赤精,大聲而嘶。
2.出自《論衡·論死》飲食損減則氣力衰,衰則聲音嘶。
3.出自《南史·張永傳》太極殿前鐘聲嘶,孝武嘗以問永。永答鐘有銅滓,乃扣鐘求其處,鑿而去之,聲遂清越。
4.出自《入伍后·爐邊》八點了罷,街上那個賣春卷的嘶了個嗓子,大聲大氣嚷著,已過了兩次了。
2.
聲音凄楚幽咽。參見“嘶嗌”、“嘶酸”。
1.出自《連州吟》南風嘶舜琯,苦竹動猿音。
3.
特指蟲鳥的鳴聲凄切幽咽。
1.出自《小園賦》聚空倉而雀噪,驚懶婦而蟬嘶。
2.出自《夜泊荊溪》詩小雪已晴蘆葉暗,長波乍急鶴聲嘶。
3.出自《青溪詞》雁南歸兮寒蜩嘶,弄秋水兮挹玻璃。
4.
牲畜鳴叫。亦特指馬鳴。
1.出自《玉臺新詠·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其日馬牛嘶,新婦入青廬。
2.出自《伏聞游獵》詩馬嘶山谷響,弓寒桑柘鳴。
3.出自《望遠行》詞人欲別,馬頻嘶。
4.出自《春日為王正子作》詩春風嘶叱撥,明月照流蘇。
5.出自《懶蛋牌子》送糞的大車,在大道上穿梭似地來往,人喚馬嘶,鞭子在天空里呼嘯。
5.
猶歌吟。
1.出自《教坊歌兒》詩去年西京寺,眾伶集講筵。能嘶《竹枝詞》,供養繩床禪。
6.
象聲詞。參見“嘶嘶”。
1.出自《淘渠》詩老翁夜行無子攜,眼昏失腳非有擠;明日尋者爾瘦妻,手提幼女哭嘶嘶。
2.出自《新齊諧·木姑娘墳》簾內婦女,堂上賓客,語嘶嘶不可辨。
3.出自《團聚》鳳姑把煙袋拿了來,他就嘶嘶的吸著煙。
1.修正補充。
2.修理破損之物使之完好。
1.選擇確定。
1.亦作"修勅"。
2.整飭;整齊。
3.整頓。
1.學佛坐禪。
1.長遠。
1.謂情操高尚,言行曠達。
1.表明誠意。
1.持戒修行。
2.修身守道。
3.保養;將養。
修理;整理修飭武備。
1.方言。睫毛。
1.銳利的眼睛注視著。
1.形容張著眼睛發愣。
1.眼睛特別明亮。
2.眼看著。
1.張目注視貌。
2.睜眼看著,無可奈何。
1.當場目睹可作證的人;見證人。
1.猶言心目中。
1.比喻除去心目中最痛惡的人。
1.猶眼中釘。
1.見"眼中釘"。
1.見"眼中釘"。
1.比喻心目中最痛惡的人。
比喻內心最痛恨的人或事物欲得天下寧,當拔眼中釘。
1.見"眼中疔,肉中刺"。
1.據《煙花錄》載某商人與一少女相戀,未能結良緣,女思念成疾而亡。其父焚女尸后,見心臟處有物如鐵,試磨之,于物中見商人與女相對之影◇商人睹此物,淚下成血,滴落物上,立化為灰◇因以"眼中流血,心里成灰"形容極端痛苦和悲哀。
1.指舊相識或想念的人。
1.猶眼中釘。
1.猶眼中釘。
1.比喻軍容整肅。語出《資治通鑒.陳世祖天嘉五年》"春,正月,庚申朔,齊主登北城,軍容甚整。突厥咎周人曰'爾言齊亂,故來伐之今齊人眼中亦有鐵,何可當耶!'"
1.猶眼中釘。
1.眼球。亦泛指眼睛。
1.見"眼珠"。
1.目光遲鈍;視力差◇多用作套語。
1.眼睛。
2.指外行,容易受欺的人。
3.孔洞。
4.方言。肛門。
1.冤枉錢。多指不該花的錢或上當受欺而花的錢。
1.眼眶。
南宋初年宋金之間的戰役。1140年,金軍四路南下,岳飛率輕騎駐郾城(今屬河南),金將兀術率精兵一萬五千余騎來攻,以重鎧嚴裝的鐵塔兵”列于正面,拐子馬布于兩側。岳飛令將士持刀斧,上砍金兵,下斬馬足,大敗金軍。
1.心胸狹窄。
2.不順貌。
1.門閂。
2.借指曾共貧寒的妻子。
1.扁豆的別名。
1.古琴曲名。相傳百里奚在楚為人牧牛,秦繆公聞其賢,以五羊之皮贖之,擢為秦相。其故妻為傭于相府,堂上作樂,婦自言知音,因援琴撫弦而歌曰"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見《樂府解題》引漢應劭《風俗通》。
1.猶淹沒。
1.因水淹浸而漚爛。
1.猶浸蝕。
1.淹沒。
1.淹沒。
1.淹死。
1.云起貌。
2.水波盈盈貌。
1.淹死。
1.陰云。
1.圭的上端尖銳者。古代作為征討不義的符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