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國名。1.周代諸侯國名,在今四川省成都一帶。2.蜀漢,三國之一,劉備所建立(公元221—263年),在今四川省,后來擴展到貴州省、云南省和陜西省漢中一帶。
2.
名詞
四川的別稱。
1.
“蠋”的古字。蛾蝶類的幼蟲。
1.出自《說文·蟲部》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2.
一;獨。
1.出自《方言》一,蜀也。南楚謂之蜀。
2.出自《廣雅·釋詁一》蜀,壹一也。
3.出自《新方言·釋言》蜀音市玉切,音小變則如束。福州謂一為蜀,一尺一丈一百一千則云蜀尺蜀丈蜀百蜀千,音皆如束。
3.
祭器。一說此蜀仍為孤獨之義。見清李調元《卍齋瑣錄》卷八。
1.出自《管子·形勢》抱蜀不言,而廟堂既修。
4.
古族名、國名。分布在今四川西部。相傳最早的首領名蠶叢,稱蜀王。公元前316年歸并于秦,秦于其地置蜀郡。
1.出自《書·牧誓》及庸、蜀、羌、髳、微、盧、彭、濮人。
2.出自《思玄賦》鱉令殪而尸亡兮,取蜀禪而引世。
3.出自《華陽國志·蜀志》蜀之為國,肇于人皇,與巴同囿。至黃帝,為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高陽,是為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為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紂,蜀與焉。
5.
古邑名。
1.出自《莊子·外物》萇弘死于蜀,藏其血,三年而化為碧。
6.
古地名。春秋時魯地。故址在今山東省泰安市西。
1.出自《逸周書·世俘》百韋命伐宣方,新荒命伐蜀。
2.出自《左傳·宣公十八年》既而用晉師,楚於是乎有蜀之役。
7.
朝代名。蜀漢的簡稱。漢末,劉備據益州稱帝,國號漢,后為魏所滅。史稱蜀漢(公元221—263年)。
1.出自《三國志?蜀志?后主傳》(七年春)孫權稱帝,與蜀約盟,共分天下。
8.
四川省的簡稱。
9.
專指孤峰獨秀的山。
1.出自《爾雅·釋山》﹝山﹞獨者蜀。
2.出自《武林紀游呈錢伊庵居士》詩諸峰合成垣,不分??與蜀。
10.
朝代名。五代時王建據東西二川,在成都稱帝,國號蜀,為后唐所滅。史稱前蜀(公元907-925年)。
1.出自《準風月談?查舊帳》蜀的韋莊窮困時,做過一篇慷慨激昂文字較為通俗的秦婦吟。
11.
朝代名。后唐孟知祥在蜀,封蜀王,自稱帝,國號蜀,為宋所滅。史稱后蜀(公元934-965年)。
1.指升騰的云氣。
1.宮中巡夜值更者。
1.指好的竹子。
〈書〉身體衰老、行動不靈便的樣子老態~。
1.龍所傳種。
2.指駿馬。
3.喻俊杰。
4.指帝王的子孫。
5.竹的別名。
1.駿馬。
1.神話傳說中的龍車,乃"日"所乘。
2.端上刻作龍頭的車轅。借指天子之車。
1.龍的子孫。借指帝王和貴族后裔。
1.珍貴的寶珠。傳說得自龍頷下或龍口中,故名。也稱夜明珠。語出《莊子.列御寇》"夫千金之珠,必在九重之淵,而驪龍頷下。"
1.豬的一個品種。產于廣東南雄龍王巖。重一二十斤,小耳庳腳細爪。土人腌熏,以竹片繃之,皮薄肉嫩。又產于江西省龍南縣。
1.龍須竹。劈為篾,平細柔韌,宜作馬鞭。
2.晉葛洪《神仙傳.壺公》"房(費長房)憂不得到家,公(壺公)以一竹杖與之曰'但騎此得到家耳。'房騎竹杖辭去,忽如睡,已到家……所騎竹杖,棄葛陂中,視之乃青龍耳。"后因以"龍竹"指拐杖或比喻得道成仙。
1.燭龍神所銜之燭。
2.指太陽。
3.以龍為飾之燭。
1.龍疾飛。
2.指如龍疾飛。
1.龍的爪。喻指天子的手。
2.書體名。
3.挖泥用的工具。
1.穇子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穇子》。
1.書體名。相傳為王羲之醉時所書。
1.穇子的別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谷二.穇子》。
1.篆書的一種。
1.盤旋曲折貌。
1.喻指繚繞的香煙。
1.《史記.高祖本紀》"高祖為人,隆準而龍顏。"后以"龍準"借指皇帝。
2.指帝王之鼻。
1.見"龍準翁"。
1.方言。黎族舊稱奴隸。
1.珠玉名。
1.舊指皇帝的姿質風度。
2.駿馬的姿態。
1.傳說中龍王之子。
2.舊時稱帝王的后代。
3.駿馬名。
4.見"龍子幡"。
5.蜥蜴的別名。 6.古賢人名。
1.繡花的旗幟。
1.名貴的織物,上有龍紋。
1.指皇帝的蹤跡。
2.喻必不可少的。與"蛇足"相對。
1.u稹R恢中〈。龍,用同"u"。
1.亦作"龍猭"。
2.星宿名。東方蒼龍七宿中的尾宿。
1.喉嚨。
1.喉嚨。
1.微明貌。
1.馬嘶叫。
1.見"瀧船"。
1.亦稱"瀧舡"。
2.南方一種能在急流中行駛的輕舟。
1.善于在急流中游泳的人。
1.山岡名。在江西省永豐縣南鳳凰山。宋歐陽修葬其父母于此,并為文鐫于阡表,即世所傳誦的《瀧岡阡表》。
1.即宋歐陽修的《瀧岡阡表》。
1.長駐急流邊以保行舟安全的小吏。
2.指唐韓愈的《瀧吏》詩。
1.下雨貌。
2.水流聲。
1.湍急的水路。
1.猶淋漓。
1.洶涌的波濤。
1.聚集貌。
(草木)青翠茂盛。
1.聚集貌。
1.草木繁茂貌。
1.明白分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