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不同;差異。
2.
副詞
文言副詞,極,很。
3.
形容詞
特別;特殊。
4.
動詞
〈書〉斷絕;死。
5.
名詞
(Shū)姓。
1.
死亡。
1.出自《管子·入國》不耐自生者,上收而養(yǎng)之疾,官而衣食之,殊身而后止。
2.出自《史記·淮南衡山列傳》太子即自剄,不殊。
3.出自《錢塘丁烈婦墓表》遂自投水,賊追救之,不殊;凡三溺乃絕。
2.
斷絕;離絕。
1.出自《左傳·昭公二十三年》武城人塞其前,斷其后之木而弗殊。
2.出自《漢書·宣帝紀》蓋聞象有罪而舜封之,骨肉之親粲而不殊。
3.
區(qū)分,區(qū)別。
1.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法家不別親疏,不殊貴賤,一斷於法。
2.出自《后漢紀·安帝紀下》別親疏,殊適庶,尊國體,重繼嗣,防淫篡,絕奸謀,百王不易之道。
4.
差異;不同。
1.出自《易·系辭下》天下同歸而殊涂。
2.出自《孟子·告子上》富歲子弟多賴,兇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
3.出自《鹽鐵論·國疾》世殊而事異。
4.出自《水調歌頭·游泳》詞神女應無恙,當驚世界殊。
5.
超過。
1.出自《漢紀·昭帝紀》情過於義,私多於公,制度殊限,政令失常,是為危主。
2.出自《后漢書·梁竦傳》母氏年殊七十。
6.
特出;卓越。
1.出自《樂府詩集·相和歌辭三·古辭〈陌上桑〉》坐中數(shù)千人,皆言夫婿殊。
2.出自《后漢書·荀彧傳》謀殊功異,臣所不及。
3.出自《觀飛來峰》詩俯視群山卑,乃知所立殊。
7.
副詞。甚,極。
1.出自《戰(zhàn)國策·趙策四》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強步,日三四里,少益耆食,和於身也。
2.出自《論衡·答佞》純潔之賢,善中殊高,賢中之圣也。
3.出自《老殘游記》又見許多麻雀兒,躲在屋檐底下,也把頭縮著,其饑餓之狀,殊覺可憫。
8.
副詞。猶,尚。
1.出自《南樓中望所遲客》詩園景早已滿,佳人殊未適。
2.出自《陪鄭公秋晚北池臨眺》詩嚴城殊未掩,清宴已知終。
3.出自《臥龍雪》詩錯落臥龍雪,近春殊未消。
9.
副詞。竟,竟然。
1.出自《情思》詩君行殊不返,我飾為誰榮。
2.出自《北史·魏趙郡王干傳》憑等諫,干殊不納。
3.出自《云谷雜記》諸公見零陵香有蕙草之名,故斷然以蕙為零陵香,殊不知《本草》中又自別有蕙實一種。
1.猶悲切。
1.謂使人呼吸困難。
2.謂說話頂撞人或使人受窘。
1.吞服太陽精氣。為道家修養(yǎng)之法。日,日華,太陽的精氣。
1.病名№嚨梗塞,呼吸不暢。
1.漱液而咽之。漱,謂干漱口使分泌津液。
1.咽下唾液。道家修養(yǎng)之法。
2.比喻干眼饞。
1.形容聲音滯澀﹑悲切。
2.指抽搭,抽泣。
1.猶吞吞吐吐。
1.謂吞氣充饑。
1.指頸項。
1.嗚咽哀切之聲。
2.謂聲音低啞。
1.低語。
1.形容聲音凄切細碎。
1.精神委靡。
精神不振的樣子懨懨瘦┧穡病懨懨。
1.亦作"煙埃"。
2.塵埃;灰燼。
3.指云煙霧氣。
4.烽煙和戰(zhàn)塵。喻戰(zhàn)亂。
1.亦作"煙壒"。
2.煙霧塵埃。
1.亦作"煙岸"。
2.霧氣迷蒙的水岸。
1.有關販賣或吸食鴉片的案件。
1.枯萎衰敗。
1.煙霧籠罩的山坡。
1.即煙筒。吸水煙的用具。
1.猶云鬢。
霧氣迷茫的水波茫茫煙波無邊無際。
1.猶煙波興。
1.漁夫。
1.指泛舟江湖之人。
1.吸食鴉片煙者的名冊。
1.傳說仙人巡天時驅使坐騎的鞭子。
2.登山用的竹杖。
1.云霧繚繞的峰巒。
1.亦作"煙塵客"。
2.指奔波于旅途者。
1.亦作"煙塍"。
2.煙霧蒙蒙的田塍。
1.烽煙和斥候。古以斥候望烽煙,有警則報之。
1.亦作"煙船"。
2.供吸食鴉片煙的營業(yè)性的船只。
1.亦作"煙囪"。
2.爐灶或鍋爐上出煙的管子。
1.亦作"煙窗"。
2.清幽的窗戶。
3.即煙囪。
1.亦作"煙床"。
2.設有煙具﹑供人躺臥吸食鴉片的床鋪。
1.亦作"煙春"。
2.春天。
1.亦作"煙爨"。
2.燒火煮飯。
3.爐灶。
1.亦作"煙翠"。青蒙蒙的云霧。
2.指楊柳。
1.見"煙村"。
1.亦作"煙袋"。
2.吸水煙或旱煙的用具。
1.裝在旱煙袋一頭的金屬的碗狀物。
1.亦作"煙袋荷包"。
2.系在煙管上用以盛放煙絲的袋子。
1.煙波中的島嶼。
1.亦作"煙磴"。
2.云霧中的石級。
1.亦作"煙蒂"。
2.即紙煙燃吸后的殘余部分。
1.亦作"煙蒂頭"。
2.煙蒂。
1.亦作"煙洞"。
2.云霧彌漫的巖洞。
3.出煙之洞。
1.亦作"煙斗"。
2.鴉片煙槍下端呈斗狀的金屬(或陶質)物,用以置煙泡燃吸。
3.泛指吸用煙絲的用具。常用硬木或角質制成,一端呈斗狀用以裝煙絲,一端銜在嘴里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