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使東西著火。
2.
動詞
加熱或接觸某些化學藥品、放射性物質等使物體起變化。
3.
動詞
烹調方法,先用油炸,再加湯汁來炒或燉,或先煮熟再用油炸。
4.
動詞
因病而體溫升高。
5.
名詞
指超過正常體溫的體溫。
6.
動詞
施肥過多,使植物枯萎、死亡。
7.
動詞
因財富過多或條件優越而忘乎所以。
8.
動詞
燈絲、保險絲等被燒斷。
1.
焚燒;燃燒。
1.出自《戰國策·齊策四》臣竊矯君命,以責賜諸民,因燒其券,民稱萬歲。
2.出自《論衡·死偽》淮陽都尉尹齊,為吏酷虐,及死,怨家欲燒其尸。
3.出自《寓意詩》疾風吹猛焰,從根燒到枝。
4.出自《官場現形記》臺子面前放著一個大火盆,燒著通紅的炭。
5.出自《四世同堂》她的聲音里帶著火苗,燒焦了她的喉舌。
2.
燃點;燃放。
1.出自《贈朱道士》詩盡日窗間更無事,唯燒一炷降真香。
2.出自《生金閣》可可的我的燈籠,剛到門就滅了,那里討火燒他?
3.出自《太平天國歌謠·天軍進象州》張燈結彩燒鞭炮,人人慶賀太平春。
3.
燙;灼。
1.出自《法苑珠林》地有熱沙,走行其上,燒爛人腳。
2.出自《與沈楊二舍人閣老同食敕賜櫻桃玩物感恩因成十四韻》如珠未穿孔,似火不燒人。
3.出自《飄動的篝火》一個火星子落在我的腳上,猛一燒,我醒過來了。
4.
烘烤;曝曬。
1.出自《別行簡》詩梓州二千里,劍門五六月。豈是遠行時,火云燒棧熱。
2.出自《出都門口占寄蕭伯玉》赤日燒肌燼,蒼蠅聒耳嘩。
3.出自《保衛延安》正晌午,藍藍的天上沒一絲云彩,掛在天空的太陽猛烈地噴火,沙漠被燒得滾燙,空氣灼熱。
5.
照耀;映照。
1.出自《江陵即事》詩寺多紅藥燒人眼,地足青苔染馬蹄。
2.出自《古今小說·楊思溫燕山逢故人》只見銀漢現一輪明月,天街點萬盞華燈。寶燭燒空,香風拂地。
3.出自《同少穆竹田敦復南漪飲吳山酒樓諸君送予至西橋別去》詩春入花枝燒客眼,望窮云海蕩吾胸。
4.出自《楓》秋天的黃昏,晚霞燒紅了西方的天空。
6.
加熱使物體發生變化。
1.出自《抱樸子·金丹》夫金丹之為物,燒之愈久,變化愈妙。
2.出自《故太學博士李君墓志銘》遇方士柳泌,從受藥法……其法以鉛滿一鼎,按中為空,實以水銀,蓋封四際,燒為丹沙云。
3.出自《保衛延安》戰士們都睡了,炊事班長孫全厚還在燒水。
7.
猶釀造。
1.出自《醒世姻緣傳》我聽說你家新燒了酒,俺去擾三鐘。
8.
指燒酒。
1.出自《醒世姻緣傳》吃酒不論燒黃才是量哩。
2.出自《人民文學》我挨到會完,立即到代銷店買了瓶六十度的“地瓜燒”,竄進小樓關上門,猛灌了一大口。
9.
指強烈刺激。
1.出自《朱陳村》詩悲火燒心曲,愁霜侵鬢根。
2.出自《和李邦直沂山祈雨有應》饑火燒腸作牛吼,不知待得秋成否?
3.出自《創作回憶錄·關于〈第四病室〉》這些話今天還在燒我的心!
10.
指激發。
1.出自《南腔北調集·祝中俄文字之交》那時就知道了俄國文學是我們的導師和朋友。因為從那里面,看見了被壓迫者的善良的靈魂……還和四十年代的作品一同燒起希望。
11.
因病而體溫升高。
1.出自《紅樓夢》晴雯服了藥……還未見效,仍是發燒,頭疼鼻塞聲重。
2.出自《雷雨》老爺看您燒得厲害,叫我們別驚醒您,就一個人在樓下睡的。
3.出自《把一切獻給黨·轉移》同志們把我抬上擔架,送到留守處門診所,一試體溫,燒到四十度。
12.
方言。謂被錢財弄昏頭腦而不能自制。
1.出自《不能走那條路》你才有幾個錢啦,燒哩!
2.出自《人民日報》剛有了兩張票子,燒的不知姓什么了。
13.
方言。坑害,作弄。
1.出自《淘金記》依我看只有這樣:自己挖!你忙不過來,我幫你跳。都不是外人呀!難道我還會燒你么?
14.
因肥料過濃或未經充分發酵使植物體枯萎或死亡。
1.出自《九只小鴨子》她稱贊我們種的白菜肥嫩……但也批評我們施肥過多,說這樣會燒死菜根的。
15.
烹調方法之一。先用油煠,再加湯汁炒或燉;或先煮熟再用油煠。
1.出自《新城道中》詩西崦人家應最樂,煮芹燒筍餉春耕。
2.出自《老殘游記》那后邊的兩個人抬著一個三屜的長方抬盒……第三屜是一個燒小豬,一只鴨子。
3.出自《圍城》我內人說禾花雀炸了吃沒有味道,照她家鄉的辦法,把肉末填在禾花雀肚子里,然后紅燒。
16.
指升高了的體溫。
1.出自《紅樓夢》次日,王太醫又來診視,另加減湯劑。雖然稍減了燒,仍是頭疼。
2.出自《李自成》五皇子慈煥剛剛退了高燒,從昏迷中醒了過來。
17.
指用烤或炒的方法使熟。
1.出自《禮記·內則》魴、??,蒸;雛,燒。
2.出自《宋史·趙普傳》已而太宗至,設重裀地坐堂中,熾炭燒肉。
3.出自《兒女情》她本來會做衣服,這時又學會了燒菜,哪怕是青菜蘿卜,在她的刀功、火功下炒出來,味道就不一樣。
1.指斗雞和蹴球。
1.雄雞的后爪。借指短鋒的毛筆。
2.為毛筆名。
1.即雞?。
1.雞喙。
2.常以喻低微而安寧之地位。
《戰國策 ·韓策》‘寧為雞口,無為朋?!扔鲗幵冈诰置嫘〉牡胤疆敿易髦鳎辉冈诰置娲蟮牡胤饺稳酥?。也說雞尸牛從(尸主)。
1.亦作"雞栗"。
2.雞皮疙瘩。
1.比喻小處廉潔。
1.亦作"雞林"。
2.指佛寺。
3.古國名。即新羅。東漢永平八年(公元65年)﹐新羅王夜聞金城西始林間有雞聲﹐遂更名雞林。
4.指新羅附近的國家和地區。
5.指雞林賈。
1.古代對新羅商人的稱呼。語本《新唐書.白居易傳》﹕"居易于文章精切……雞林行賈售其國相﹐率篇易一金。"后亦用為文章精美﹑為人購求之典。
比喻事物零零碎碎,不成片段 。
1.見"雞鹿塞"。
1.謂相互親近,友好交往。
2.親戚朋友。
1.迭相侵犯。
1.相互滲透。
1.唐韓愈《送窮文》中五窮鬼(智窮﹑學窮﹑文窮﹑命窮﹑交窮)之一。言以忠直交友反被視為冤仇,故稱"交窮"。
1.周代鑄造的一種盛水用的青銅器。
1.指道路交錯要沖之處。
1.謂交配。
1.古冠名。
1.楠木。
1.交兵;格斗。
融合在一起水乳~。
1.交接貌。
1.一齊揮灑。
1.《莊子.繕性》"由是觀之,世喪道矣,道喪世矣,世與道交相喪也。"后因以"交喪"喻衰亂。
1.猶交熾。
2.結交奉承。
1.不停地打扇。
1.結交。
1.猶交變。
1.相互敬酒。
2.古水名。
1.賒欠。
2.紛亂無際。
3.遠近。參見"交"。
1.謂與神祇相接。
1.廣為施舍。
2.兼施;互用。
1.結識。
1.日月虧蝕。
1.猶邀食。交,通"徼"。
2.指日月虧蝕。
1.互市。
1.謂舊時官吏卸職,向后任交代有關事宜。
雙方搏斗他倆交過三次手都不分高下。
1.頭挨著頭。形容親密。
1.猶交易。
1.農民按政策規定向國家出售一定數量的農副產品。
1.授與;交付。
2.指負責交付事宜的人。
1.交情疏淺;交往不深。
2.指交往不密切的人。
3.窗上交錯雕刻的花格子。
4.指雕有花格子的窗戶。
1.古代的一種衣飾。把整幅布帛對角裁開,分別垂掛衣服后擺兩邊,若燕尾狀。
1.暗中勾結。
1.互相爭論。
1.謂敵對雙方軍隊剛接觸即各自撤退。
2.交戰。
1.交互封鎖。形容嚴密或險固。
2.指門窗上繁復的花紋。
1.猶言世態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