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修補;修葺。
1.出自《左傳·隱公元年》繕甲兵,具卒乘。
2.出自《十六國春秋·前趙·劉曜》六月,繕宗廟社稷,南北郊於長安。
3.出自《新唐書·張嘉貞傳》洛陽主簿王鈞者,為嘉貞繕第。
4.出自《李雙雙小傳·人比山更高》在我們山下邊,有時繕房子,白茅草要一毛多錢一斤才能買到。
5.出自《創業史》他看見兩邊的草棚屋檐,垂著秋后新繕的稻草。
2.
備辦;整治。
1.出自《國語·魯語下》繕貢賦以共從者。
2.出自《新唐書·高郢傳》況用武以來十三年,傷者不救,死者不收,繕卒補乘,于今未已。
3.出自《鴟鸮說》周公居東,輯侯封,繕王旅,以障東國也。
3.
抄寫。
1.出自《后漢書·盧植傳》臣前以《周禮》諸經,發起秕謬,敢率愚淺,為之解詁,而家乏,無力供繕〔寫〕上。
2.出自《戰國策序》其事繼春秋以后,訖楚漢之起,二百四十五年間之事,皆定以殺青,書可繕寫。
4.
通“勁”。堅勁。
1.出自《禮記·曲禮上》行,前朱鳥而后玄武,左青龍而右白虎,招搖在上,急繕其怒。
5.
通“膳”。參見“繕兵”。供給軍隊食糧。
1.出自《史記·張儀列傳》得其地足以廣國,取其財足以富民繕兵,不傷眾而彼已服焉。
1.見"緑萍"。
1.葡萄的一種。
1.即端午節。民俗于端午節在門戶上插綠色菖蒲與艾以祓除不祥,故稱。
1.綠色的水濱。
1.(緑lù)即綠營。清代招募漢人所組織之軍隊俱用綠旗,故稱綠旗兵。
1.古琴名。
2.泛指琴。
3.綠色的絲綢。
1.古琴名。傳說漢司馬相如作《玉如意賦》,梁王悅之,賜以綠綺琴◇即用以指琴。
1.青苔的別稱。
2.指榆莢。榆莢形似錢串,故名。
1.唐代詩人女道士魚玄機之侍女,為魚玄機所笞殺。見宋計有功《唐詩紀事.魚玄機》◇常用指侍婢。
1.一種黑黃而近綠色的絲帶。古代三公以上用綠緁色綬帶。
1.綠綺琴之省稱。泛指琴。
1.形容綠色植物清香沁人。
1.礦石名。又稱扁青﹑石綠。可用為國畫顏料。
1.磁性已消失的磁石,可作藥材。
1.纖細繁密的綠草。
2.綠草纖細繁密的樣子。
1.碧綠而繁密貌。
1.指綠茶泡出的液汁。
1.形容草木繁茂。
1.綠色的莎草。
2.泛指綠草地。
1.綠色短上衣。
2.唐代下級官員的朝服為綠色,因以"緑衫"表示官位卑微。
1.喻綠葉。
1.茶葉。以其形似舌,故名。
1.亦作"緑蚮"。
2.綠色的蛇。傳說中有一種靈蛇為綠色『末甄后入魏宮,宮庭有一綠蛇,口中恒有赤珠若梧子,不傷人◇每梳妝,蛇則盤結為髻形于前◇異之,因效而為髻,巧奪天工,故后髻每日不同,號為靈蛇髻。見《說郛》卷三一引《采蘭雜志》。
3.古代傳說中的駿馬名。
1.亦作"緑沉"。
2.濃綠色。
3.凡器物之濃綠或被漆﹑染為濃綠色者常冠以"緑沈"。
1.碧綠鮮嫩貌。
1.筍名。見唐段成式《酉陽雜俎.酒食》。
1.石貴的硯石,所制硯稱"緑石硯"。綠石產于歸州(在今湖北),一說產于洮河。
1.一種名貴的硯臺。參見"緑石"。
1.見"緑緁綬"。
1.碧綠的水。
2.古舞曲名。一名"淥水"。
1.指美麗的河山。
1.綠色絲縷。
2.指柳絲。
1.猶綠沈槍。染成濃綠色的槍。
1.古代弓上的綠色繩索,用作裝飾品。
1.綠色厚繒。
1.唐代書法家懷素的居所。在今湖南省永州市東門外。
1.綠色的洲渚。
1.指綠頭鴨。
1.綠色頭巾『代卑賤者所服。唐代李封責令罪人裹綠頭巾以示辱。元明兩朝娼妓﹑樂人家中男子都規定戴綠頭巾◇俗稱妻有外遇為戴綠頭巾。
1.亦稱"緑頭簽"。
2.清制,凡進見皇帝者,皆用粉牌書寫姓名﹑履歷。牌頭飾綠色者稱綠頭牌。
3.清代沿明制,凡遇緊急事務或事涉瑣細,由六曹章奏者,即用綠頭木牌,以滿文書節略于其上,稱為綠頭牌。
4.清代用以捕人或赦免罪人的木牌。用綠色漆牌頭,稱綠頭牌或綠頭簽。
1.見"緑頭牌"。
1.雄性野鴨。頭和頸部為綠色,故名。
2.唐教坊曲名。又詞牌名。亦稱《多麗》﹑《鴨頭綠》。此調有平韻﹑仄韻兩體。雙調一百三十九字。前段十三句六平韻,后段十一句五平韻。
1.即箓圖。頗似漢之讖緯書。蓋預言人世禍福之書。
1.青黑色筍殼。
1.形容碧綠而滋潤。
1.綠色的圖箓。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符瑞。謂江河所出圖箓皆為綠色,或用朱書刻于石碑上,故云。
1.叢生的綠草。
1.青茫茫的霧氣。
1.指弓弦。
2.指綠沈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