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歮”。亦作“澁”。亦作“濇”。亦作“瀒”。
2.
不光滑;不靈活;不滑潤。
1.出自《齊民要術·種紅藍花及梔子》手痛挼勿住
2.出自《當窗織》詩水寒手澀絲脆斷,續來續去心腸爛。
3.出自《遇南廂園叟感賦八十韻》幽花生御榻,苔澀青蒼瑯。
4.出自《離婚》剛刮凈的臉,會仿佛順著刀子冒槐子水,又澀又暗。
5.出自《艷陽天》男人們揉著發澀的眼皮,挑著水桶奔到官井沿。
3.
味不甘滑,像明礬或不熟的杮子那樣使舌頭感到麻木干燥的味道。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檳榔無柯
2.出自《和吳處士題村叟壁》秋果楂梨澀,晨羞筍蕨鮮。
3.出自《孔雀膽》他特別喜歡喝很釅的茶,差不多澀得不能進口。
4.
說話、寫文章遲鈍、艱難、生硬,不流暢。參見“澀訥”。
1.出自《春晚雨中》詩迎風鶯語澀,帶雨蝶飛難。
2.出自《花月痕》《陽春》昨奏聽猶澀,便送商聲上四弦。
3.出自《集外·新年試筆》拿起筆來仍是無話可說;許多時候不說了,話也澀,筆也澀。
5.
道路險阻;不通暢。
1.出自《迎大駕》詩世故尚未夷,崤函方崄澀。
2.出自《初刻拍案驚奇》趨赴嘉禮,江行舟澀。
6.
生銹。
1.出自《古劍》詩鐵衣今正澀,寶刃猶可試。
2.出自《和酬泉南陳賢良高見贈》湛盧生澀鞘秋塵,方冊誰談禮樂因。
3.出自《舊劍》詩歲月銅花澀,云煙牛斗昏。
7.
急。參見“澀道”。
1.出自《李宮人琵琶引》時時常被宮中召,強理琵琶弦上音。琵琶轉調聲轉澀,堂上慈親還佇立。
喊叫。
1.深邃,深遠。
1.猶言呼天喊地。
1.又名叫天兒。即云雀≈色,似鶉而小,且飛且鳴,能高飛云際。
1.猶叫局。叫妓女來陪席。
1.戲曲鑼經。多用于劇中人情緒激動而有所呼號﹑控訴時。有單叫頭﹑雙叫頭之分。一般使用單叫頭。情緒特別高昂時,重復一次,稱雙叫頭。
1.道喜。
呼嘯江水在峽谷中奔騰~。
1.見"叫吖吖"。
1.猶呼應;照應。
1.亦作"叫噪"。
2.喧鬧;喧叫。
1.叫喊要敵方出戰。
在陣前叫喊,挑戰。
(~兒)(戲劇或演員)能吸引觀眾,看的人多這出戲連演三十幾場,很~。
1.山路。
1.猶山鬟。
1.猶山角。
1.山路。
1.指嶺南。
1.亦作"?外"。
2.即嶺外,指五嶺以南的地區。
1.同"喬岳"。
2.高大的山。特指泰山。
1.計較。
1.古代以金為飾的一種復底鞋。諸侯所穿。《詩·小雅·車攻》﹕"赤芾金舄﹐會同有繹。"孔穎達疏﹕"此云金舄者即禮之赤舄也。故箋云﹕金舄黃朱色﹐加金為飾﹐故謂之金舄。"朱熹集傳﹕"赤芾﹐諸侯之服。金舄﹐赤舄而加金飾﹐亦諸侯之服也。"一說﹐黃朱色之復底鞋。馬瑞辰通釋﹕"《屨人》注云﹕'舄有三等﹐赤舄為上。'金舄即赤舄﹐此詩既言'赤芾'﹐若再言'赤舄'則不辭﹐故以'金'易之。《周易干鑿度》曰﹕'天子之朝朱芾﹐諸侯之朝赤芾。'《斯干》詩'朱芾斯皇'﹐箋﹕'芾者﹐天子純朱﹐諸侯黃朱。'黃朱即赤芾也。是知箋以金為黃朱色者﹐亦謂金舄即赤舄耳……孔疏乃以金舄謂加金為飾﹐失之。"
1.金色蝦蟆或金背蝦蟆。舊以為它的出現是一種休咎之征。
1.見"金環"。
1.金色的霞光﹔彩霞。
2.額黃。
1.指佛。
1.金黃鮮艷。
1.金屬的馬勒口。亦借指馬。
1.見"金懸"。
1.見"金線"。
1.在山東省濟南市西門外趵突泉公園內。泉水清澈﹐在日光輝映下有如金線浮現﹐故名。
1.五行之說﹐謂水勝火。
2.比喻完美的形式。
3.指貼金的佛菩薩等像。
1.同"金相玉質"。
1.同"金相玉質"。
1.同"金相玉質"。
1.形容人或物外表和內質俱美。
1.金制的箱。用以珍藏寶物。
2.猶金相。
1.喻榮華的生活。
1.亦作"金像"。
2.金身佛像。
1.見"金象"。
1.亦作"金r"。
2.銅鐵制的箭。
1.硯滴名。
1.金屬的箭頭。
1.香的馀燼。
1.黃金的粉末﹑碎末。
2.佛教謂佛經中的片言只語﹐佛法中的一知半解。
3.見"金屑酒"。
4.黃色的花粉。
1.古代帝王賜死之酒。
1.倒薤書的美稱。喻文字之優美。
2.精美的薤菜。
1.草名。又名鳳尾草﹑七星草。
1.金蛇的別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