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廧”。
2.
慳吝。
1.出自《戰國策·韓策一》公仲嗇於財,率曰散施。
2.出自《新齊諧·蕪湖朱生》蕪湖監生朱某,家富而嗇,待奴仆尤苛。
3.
貪圖;貪求。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夫小人之性,釁於勇,嗇於禍。
4.
愛惜。
1.出自《呂氏春秋·先己》凡事之本,必先治身,嗇其大寶。
2.出自《大戴禮記·公冠》使王近於民,遠於年,嗇於時,惠於財。
3.出自《與循守周文之》蒸暑異常,萬萬以時珍嗇。
5.
節省;節儉。
1.出自《韓非子·解老》圣人之用神也靜,靜則少費,少費之謂嗇。
2.出自《新唐書·崔衍傳》居十年,嗇用度,府庫充衍。
3.出自《壽襄王殿下序》夫神不可以騖用,嗇之則凝;福不可以驟享,嗇之則永。
6.
猶少。
1.出自《傷獨孤賦》其人,君子也。天厚之才而嗇之年。
2.出自《哭承庵》詩君宜壽於吾,胡為今反嗇?
3.出自《送廣西巡撫梁公序》公有恬德,嗇取豐予。
7.
猶歉。收成不好。
1.出自《中國古代社會研究》年歲的豐嗇,在原始的時候,只能說是自然的力量。
8.
通“穡”。收獲谷物。
1.出自《儀禮·特牲饋食禮》主人出寫嗇于房。
2.出自《禮記·郊特牲》祭百種,以報嗇也。
9.
通“穡”。泛指各種農事。
1.出自《漢書·成帝紀》服田力嗇,乃亦有秋。
2.出自《告畬竹山神文》播布不殖,淫厲不息,風雨不式。豭麋不比,俾民無得,將他山是嗇。
10.
通“濇”。阻塞不通。
1.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所以知韓女之病者,診其脈時,切之,腎脈也,嗇而不屬。
2.出自《說苑·權謀》風霽而乘以大雨,水平地而嗇。
1.擾亂貌;紛亂貌。
1.混亂。
1.亂絲。語本《左傳.隱公四年》"臣聞以德和民,不聞以亂。以亂,猶治絲而棼之也。"
1.紛錯下垂貌。
1.喧擾。
1.繚亂的煙霧。形容漫布飄忽之狀。
1.繁密的蔭翳。
1.氛氳。氣和盛貌。
1.形容錯雜盤聚。
1.雜亂。
1.糾紛爭執。
1.猶焚草。
1.焚燒紙帛。祭禮的一種儀式。
1.焚燒茅草。
2.燒掉奏稿,以示謹密。
3.據《隋書.宇文化及傳》載宇文化及等發動兵變時,司馬德戡曾集兵城內舉火與城外相應,隋煬帝聞聲問是何事,裴虔通偽稱"草坊被焚,外人救火,故喧囂耳。"煬帝信以為真,未加提防,遂被殺。史稱此次兵變為"焚草之變"。
1.即燔柴。
1.比喻徹底摧毀。
1.見"焚巢蕩穴"。
1.燒掉棺木。古代受降儀式。交戰兩國君之戰敗者輿櫬乞降,表示接受誅殺;戰勝者焚櫬,表示寬大而赦免其死罪。
1.焚化祭品的器皿。
1.燒毀戰車。沖,古代一種用以攻城的戰車。
1.燒毀。
1.謂燒毀軍隊營房。表示決一死戰,有進無退。
1.亦作"焚蕩"。
2.焚毀;燒光。
1.焚香禱祝。
1.見"焚書坑儒"。
1.焚香頂禮。
2.佛教徒焚灼頭頂。表示虔誠奉佛。
1.焚燒。
氣流沿山坡下降而形成的熱而干的風。多焚風的地區,空氣平常比較干燥,容易發生森林火災。
1.燒毀信符,打碎印章。
1.謂夜間繼續工作或學習。
點燃燈燭來接替日光照明。形容夜以繼日地用功讀書或努力工作。
1.猶焚草。燒掉底稿。
2.焚燒詩文手稿。
1.謂不惜己身被焚。
1.焚燒谷物。比喻毀棄賴以生存的事物。
1.指火化。
1.焚燒尸體,播灑骨灰。形容極其痛恨。
1.焚香盥洗。表示虔誠。
1.燒車。比喻隱跡。
1.燒身。
1.謂毀滅中和之性。
燒掉(尸骨、神像、紙錢等)。
1.舊時品官新受恩典,祭告家廟祖墓,告文用黃紙書寫,祭畢即焚去,謂之焚黃◇亦稱祭告祝文為焚黃。
1.燃燒。
2.比喻折磨。
1.燒香祭獻。
1.指皇后被殺。椒房,漢殿名,皇后所居◇亦借指皇后。
1.焚燒搶掠。
1.燒成灰燼。
1.見"焚書坑儒"。
1.烤煮干魚。
1.烤干魚,食薄味。形容生活清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