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攪擾;騷亂。
1.出自《書·胤征》俶擾天紀,遐棄厥司。
2.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秦失其道,豪桀并擾。
3.出自《文心雕龍·養氣》無擾文慮,郁此精爽。
4.出自《論變鹽法事宜狀》所謂擾而困之,非前意也。
5.出自《戒庵老人漫筆·論賑濟遏糴》客商被奪,必不甘休,若往上司訴理,來此追捕,縣中將被其擾。
6.出自《韋護》她仿佛沒有睡好久,便被擾醒了。
2.
混亂;煩亂。
1.出自《孫子·行軍》軍擾者,將不重也。
2.出自《鹽鐵論·詔圣》民之仰法,猶魚之仰水。水清則靜,濁則擾。擾則不安其居,靜則樂其業。
3.出自《鶴林玉露》紹興九年,詔公卿長吏毋得以戎服臨民,復用冠帶,論者以為擾,於是士大夫皆服涼衫。
3.
煩勞。
1.出自《漢書·食貨志下》莽性躁擾,不能無為。
2.出自《齊民要術·耕田》耕之為事也勞,織之為事也擾,擾勞之事,而民不舍者,知其可以衣食也。
3.出自《蜃中樓·獻壽》鎮日價操戈演陣,待學那陶侃運甓擾閑身。
4.
侵擾。
1.出自《論衡·恢國》匈奴時擾,遣將攘討,獲虜生口千萬數。
2.出自《奏彈曹景宗》竊尋獯獫侵軼,暫擾疆陲,王師薄伐,所向風靡。
3.出自《醒世恒言·獨孤生歸途鬧夢》如今何故背盟,屢屢擾我蜀地?
4.出自《楊家將》汝等屢興兵侵犯,擾我邊境。
5.出自《盛世危言·邊防下》日本之欲圖朝鮮,以擾東三省,蓄念於十年之前。
5.
謂受人財物、飲食。
1.出自《書儀·吊酹》凡吊及送喪葬者,必助其喪事而勿擾也。
6.
為謝人賜惠的客套話。
1.出自《醒世恒言·杜子春三入長安》子春道:“又蒙老翁周全,無可為報。若不相棄,就此小飲三杯,奉酬何如?”老者微微笑道:“不消,改日擾你罷。”
2.出自《儒林外史》他母親謝了擾要回家去,王冕送出門來。
3.出自《一個朋友》我那位朋友結婚的時候,我也去擾他的喜酒。
7.
安撫;和順。
1.出自《書·周官》司徒掌邦教,敷五典,擾兆民。
2.出自《光祿少卿晁公墓志銘》于虔于泉于嶺之南,里安戶擾,罔有不咸。
8.
馴養。
1.出自《周禮·夏官·服不氏》服不氏掌養猛獸而教擾之。
2.出自《辯亡論下》巨象逸駿,擾於外閑。
3.出自《雜詠》神龍豢可致,猛虎擾亦留。
9.
引申指家畜。
1.出自《周禮·夏官·職方氏》其畜宜六擾。
1.未經批準而擅自誅殺。
1.享有名聲。
1.統率軍隊。
1.獨占市場。
1.獨攬權力。
1.獨攬權勢。
1.擅自處罰。
1.擅自退讓不受。
1.見"擅管"。
1.猶專夜。謂獨自侍寢﹐獨占寵愛。
1.不按朝廷法令擅自征收賦稅。
1.我國古代關于處分未奉詔旨擅自發兵以及其他有關罪行的刑法條例。
1.柱下石礅。
1.《孟子.滕文公上》"其顙有泚,睨而不視。"趙岐注"顙,額也。泚,汗出泚泚然也。見其親為獸蟲所食,形體毀敗,中心慚,故汗泚泚然出于額。"后因以"顙泚"表示心中慚愧﹑惶恐。
1.咽喉的后部。
1.額骨。
1.額上冒汗。表示慚愧﹑惶恐。
1.置于人喉中吹的一種哨兒。
1.古代一種鞋頭高出的履。
1.嗓子;喉嚨。
1.喉嚨口;咽喉。
1.因失敗而受損失。
2.謂敗落,破落。
3.猶喪亂。
1.古代喪禮中持杖期以上的重服者跪拜賓客時的拜禮。以額觸地而后拜。
1.亡國。
1.即殃榜。陰陽先生開具死者年壽及回煞等事的文榜。舊時官廳視此為證明死亡之憑照。
1.惡聲惡氣地說話。
1.喪事與疾病。
1.送葬者坐的車。
2.運載靈柩的車子。
1.停靈治喪的地方。
1.形容惶恐無主的樣子。
1.謂喪禮之義。
1.喪失德行。
2.缺德。
1.古喪禮中指死者未葬前的祭奠。
1.謂因遭侵奪而損失。
1.亦作"喪旛"。
2.喪家懸掛的白色狹長形的旗幟。
1.見"喪幡"。
1.預兆死亡的云氣。
1.居喪所穿的衣服。
2.指服喪或服喪的期限。
1.《易.巽》"喪其資斧。"高亨注"資,貨也;斧,銅幣之作斧形者。資斧猶言錢幣也。"后以"喪斧"謂失去行旅之費。
1.失去庇護。
1.喪家之狗。
1.服喪時所戴的一種帽子。
1.亡國。
1.不吉利的話。
1.指諸侯臣下的喪事及荒年。
1.同"喪魂失魄"。
1.失魂落魄。形容驚恐之極或心神不定的樣子。
1.喪亂。
1.喪事。
1.古喪禮。葬后之祭稱喪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