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止息;終了。
1.出自《詩·小雅·節南山》君子如屆,俾民心闋。
2.出自《夏夜呈從兄散騎車長沙》詩炎天方埃郁,暑晏闋塵紛。
3.出自《浪淘沙》詞南陌脂車待發,東門帳飲乍闋。
2.
樂終。
1.出自《禮記·郊特牲》賓入大門而奏《肆夏》,示易以敬也,卒爵而樂闋。
2.出自《東京賦》《王夏》闋,《騶虞》奏。
3.出自《蓮塘霽望》詩采蓮女散吳歌闋,拾翠人歸楚雨晴。
4.出自《讀四書大全說·論語·泰伯篇八》當其歌,則必不雜奏眾樂使掩人聲;一篇已闋,始備奏群音以寫其余。
3.
歌曲或詞一首叫一闋。
1.出自《呂氏春秋·古樂》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2.出自《破陣子》詞美酒一杯新熟,高歌數闋堪聽。
3.出自《吹網錄·石林詞》《石林詞》刻本,近代惟毛氏汲古閣《宋名家詞》中有之,凡九十九闋。
4.出自《長街燈語·從血淚童工到革命作家》他的生平可以說是一個傳奇故事,一闋勞動人民英勇斗爭的頌歌。
4.
指樂曲。
1.出自《長笛賦》律呂既和,哀聲五降,曲終闋盡,余弦更興。
2.出自《扶風傳信錄》夜半呼生閑話,復唱“槐陰分別”之闋,情詞凄愴。
5.
罄盡;無剩馀。
1.出自《漢書·王莽傳上》物物卬市,日闋亡儲。
2.出自《七命》繁肴既闋,亦有寒羞。
6.
空虛。
1.出自《莊子·人間世》瞻彼闋者,虛室生白。
7.
古代指服喪期滿。
1.出自《隸釋·漢山陽太守祝睦后碑》於是三年禮闋,乃相與刊勒金石。
2.出自《太母魏氏半徑題石》詩憂闋情猶結,祥回禫屆期。
3.出自《日知錄·假葬》三年闋矣,可得除否?
8.
通“缺”。指官位職事的空缺。
1.出自《潛夫論·邊議》且凡四海之內者,圣人之所以遺子孫也;官位職事者,群臣之所以寄其身也。傳子孫者,思安萬世;寄其身者,各取一闋。
9.
通“缺”。短少;缺少。
1.出自《拜中書郎表》臣幼乏篆刻,長睽圖史,智罕效官,志闋從政。
1.鸞羽狀的飾物。用彩絲制成。
1.比喻女子身影。
1.天子的乘輿。亦借指天子。
1.指華麗的宮廷車乘。
1.駕御鸞鳥飛升。形容進入仙境。
1.華美的舞靴。
1.即鸞旗。
1.指夫妻所共的床帳。
1.仙詔。
1.鸞車的轍跡。借指仙車。
1.天子的車乘。
1.箏的美稱。亦泛指美樂。
1.棲息鸞鳳的樹枝。借指制作美琴的良木。
2.見"鸞枝花"。
1.花木名。
1.同"鸞孤鳳只"。
1.《后漢書.循吏傳.仇覽》"時考城令河內王渙,政尚嚴猛,聞覽以德化人,署為主簿。謂覽曰'主簿聞陳元之過,不罪而化之,得無少鷹鹯之志邪?'覽曰'以為鷹鹯,不若鸞鳳。'渙謝遣曰'枳棘非鸞鳳所棲,百里豈大賢之路?今日太學曳長裾,飛名譽,皆主簿后耳。'"后稱賢者屈就卑小官職的感嘆為"鸞枳嘆"。
1.華美的游船。船首刻有飛鸞,故稱。
1.傳說中仙人用鸞尾所制的掃帚。
1.豪豬的異名。見明李時珍《本草綱目.獸二.豪豬》。
1.即鸞臺。門下省的別稱。因中書省又稱鳳池,門下省與之相對,故稱。
1.指宰相。唐制,宰相常于門下省議事。故稱。
1.上繪鸞形的旗仗。
1.鸞鳥與鹡鷟。皆鳳屬。用以比喻賢士。
1.稱美帝后的容姿。
1.比喻神仙的儀態。
1.比喻笙簫之音。
1.謂割股療疾以示虔敬。
1.碎割。
1.謂支解。
1.不申舒貌。一說﹐相牽引。
1.切成塊的魚肉。
1.猶言一塊肉。謂其量少。
1.割肉使碎而殺之。
1.舊稱科舉榜下所擇之婿。
1.謂分割而制伏之。
1.即灤京。
1.元上都的別稱。因近灤河,故稱。
1.河北省承德市的別稱。因在灤河之北,故名。
1.皮影戲的一個劇種,因起源于河北省灤縣(舊名灤州),故名。影人以驢皮制成,飾以油彩,故又名驢皮影。演時,前置素紙幕,演者立幕后在燈光映照下持影人于紙幕舞動,配以唱詞與音樂。劇目豐富,唱腔綜合高腔﹑京劇和灤縣一帶的曲藝而有所變化,對于評劇的形成與發展有一定影響。
1.猶鑾駕。
1.環上有小鈴的刀。
1.金鑾殿的省稱。
1.天子的車駕。天子車駕有鑾鈴﹐故稱。
2.借指天子。
1.天子出行時的儀仗隊。
1.地名。即今江蘇省儀征縣。儀征本為南唐時的迎鑾鎮﹐故又稱鑾江。
1.天子的車駕和警衛。
1.猶鑾駕。
1.唐德宗時﹐嘗移學士院于金鑾殿旁的金鑾坡上﹐后遂以鑾坡為翰林院的別稱。
1.鑾旗。
1.上有鑾旗的車。為天子鹵簿所屬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