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供歌唱、演奏的作品。
2.
名詞
歌的樂調(yuèdiào)。
3.
名詞
一種韻文形式,出現于南宋和金代,盛行于元代,是受民間歌曲的影響而形成的,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
1.
樂曲;歌譜。
1.出自《國語·周語上》使公卿至於列士獻詩,瞽獻曲,史獻書。
2.出自《宋史·樂志十七》自后因舊曲創新聲,轉加流麗。
3.出自《買陂塘·登白纻山》詞更何情緒,來顧曲中誤。
4.出自《論衡·定賢》曲妙人不能盡和,言是人不能皆信。
2.
一種韻文形式。廣義的曲包括秦漢以來各種可以入樂的樂曲,如漢及唐宋的大曲、民間小調等。一般多指宋金以來的南曲和北曲。同詞的體式相近,但句法較詞更為靈活,多用口語,用韻也更接近口語。一支曲可以單唱,幾支曲可以合成一套,也可以用幾套曲子寫成戲曲。亦泛指樂曲的唱詞。
1.出自《楠竹歌》曲短意長歌不盡,愿將生命化竹枝!
3.
量詞。用于歌曲或樂曲。猶支、首。
1.出自《魏書·樂志》太武皇帝破平統萬,得古雅樂一部,正聲歌五十曲。
2.出自《周譙國公夫人步陸孤氏墓志銘》夷歌一曲,未足消憂;猿鳴三聲,沾衣無已。
3.出自《題汶上旅壁》詩不堪老去重來宿,還聽韋娘一曲歌。
4.出自《烈風雷雨》詩好一曲悲壯的歌聲,那余音哀厲是永遠長存在人人的心中!
(連續的事情)中間隔斷不連接試驗不能~ㄧ他每天都去鍛煉身體,從沒有~過。
①事物在空間或時間上的距離菜苗~勻整。②隔開;隔絕兩個療程之間要~一周ㄧ彼此音訊 ~。
標點符號(·),表示外國人或某些少數民族人名內各部分的分界,也用來表示書名與篇(章、卷)名或朝代與人名之間的分界。
偶然;有時候大家聚精會神地聽著,~有人笑一兩聲。
從書本或別人的經驗中取得的經驗(跟‘直接經驗’相對 )。
從出售商品(主要是日用品)或服務性行業中征收的稅。這種稅不由納稅人負擔,間接由消費者等負擔,所以叫間接稅。
由兩個以上的前提推出結論的推理。參看〖三段論〗。
兩者之間的距離從足跡的前后~可以知道動物四肢或軀體的長短。
為了使作物的每棵植株有一定的營養面積,按照一定的株距留下幼苗,把多余的苗去掉 。
腦的一部分,在大腦兩半球的中間,由許多形狀不規則的灰質塊和神經纖維構成。間腦包括丘腦和下丘腦。參看〖丘腦〗。
〈書〉隔一天。
兩種原色配合成的顏色,如紅和黃配合成的橙色,黃和青配合成的綠色。
動作、變化等每隔一定時間停止一會兒心臟病患者常常有~脈搏。
錯雜紅白~。
在一塊耕地上間隔地種植兩種或兩種以上作物。如玉米和綠豆兩種作物間作,就是在兩行玉米之間種一行或兩行綠豆。也叫間種。
1.亦作"肩靶"。
2.肩膀。
1.見"肩巴"。
1.比肩共拜。
(~兒)人的胳膊或動物前肢和軀干相連的部分◇~兒硬(能擔負重大責任)ㄧ溜~(不負責任)。
1.謂難以相比﹐難以企及。
1.謂相繼而起﹐連續不斷。
1.肩并著肩。形容人多。
1.肩與髀﹐人體的樞要部分。引申為要沖地區。
1.肩膀﹐人頸下臂上的部分。
2.比喻能夠擔當的責任。
1.肩相差次。指并立。
1.肩因負重而發紅。
1.擔當。
1.并肩相從﹐依年齒以序長幼。謂僚友交游。
1.肩負﹐擔負。
1.木偶戲﹐傀儡戲。因道具簡單﹐一人攜之可行﹐故稱。
1.槍的隱語。
1.見"肩輿"。
1.肩挑的小販。
1.挑夫或轎夫。
1.肩挑或肩扛。
2.擔負。
1.見"肩胛"。
①肩膀。②醫學上指肩膀的后部。
1.瘦小細長貌。
1.人體經穴名。
2.猶肩窩。
1.肩膀和屁股。借指人或牲物的全體。
1.猶任勞任怨。
1.見"肩摩"。
肩膀和肩膀相接觸,車輪和車輪相碰撞。形容行人車輛非常擁擠。也說摩肩擊轂。
1.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擁擠。
1.皇帝乘用的肩輿。
1.肩挨著肩。謂人多雜沓。
1.即肩章。
1.兩肩相并。形容親密。
1.僅能及肩的矮墻。語出《論語.子張》"譬之宮墻﹐賜之墻也及肩。"
1.承擔;敢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