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人在竹片或木片上書寫,編集成冊的叫策。
2.
名詞
古代考試的一種文體,多就政治和經(jīng)濟問題發(fā)問,應(yīng)試者對答。
3.
名詞
我國數(shù)學(xué)上曾經(jīng)用過的一種計算工具,形狀跟“籌”相似。清代初期把乘法的九九口訣寫在上面以計算乘除和開平方。參看“籌”。
4.
動詞
計謀,措施。
5.
名詞
(Cè)姓。
6.
名詞
古代的一種馬鞭子,頭上有尖刺。
7.
動詞
用策趕馬。
1.
亦作“笧”。亦作“筞”。亦作“?”。
2.
驅(qū)趕騾馬役畜的鞭棒。
1.出自《左傳·襄公十七年》左師為己短策,茍過華臣之門必騁。
2.出自《鹽鐵論·后刑》良工不能無策而御。
3.出自《漢書·萬石君傳》慶為太仆,御出,上問車中幾馬,慶以策數(shù)馬畢,舉手曰:“六馬。”
4.出自《抱樸子·正郭》遨集京邑,交關(guān)貴游,輪刓?弊,匪遑啟處。
5.出自《智囊補·捷智·宗典等》宇文泰與侯景戰(zhàn),泰馬中流矢,驚逸,泰墜地,東魏兵及之,左右皆散,李穆下馬,以策擊泰背。
3.
引申為駕馭馬匹的工具,包括韁繩之類。
1.出自《文選·傅毅〈舞賦〉》命遣諸客,擾躟就駕,仆夫正策。
4.
用鞭棒驅(qū)趕騾馬役畜等。
1.出自《論語·雍也》孟子反不伐,奔而殿,將入門,策其馬,曰:“非敢后也,馬不進也。”
2.出自《韓詩外傳》馬力殫矣,然猶策之不已,所以知佚也。
3.出自《〈抱樸子〉內(nèi)篇自序》豈敢力蒼蠅而慕?jīng)_天之舉,策跛鱉而追飛兔之軌。
4.出自《物妖志·獸類·狐》鄭子見之驚悅,策其驢,忽先之,忽后之,將挑而未敢。
5.出自《新排長》馭手放開閘,向紅馬策了頂響的一鞭。
5.
引申為駕馭。
1.出自《抱樸子·暢玄》乘流光,策飛景,凌六虛,貫涵容。
2.出自《雜說》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盡其材。
6.
督促;使進步。參見“策勉”、“策勵”。
1.出自《吊道澄法師亡書》宜應(yīng)共相策勉,弘遵舊業(yè)。
2.出自《經(jīng)歷》我常自策勉,認(rèn)為報答這樣的深情厚惠于萬一的途徑,是要把在社會上所獲得的信用,完全用在為大眾謀福利的方面去。
7.
手杖;拐棍。
1.出自《莊子·齊物論》昭文之鼓琴也,師曠之枝策也,惠子之據(jù)梧也,三子之知幾乎皆其盛者也。
2.出自《空靈山應(yīng)田叟》詩曳策背落日,江風(fēng)鳴梢梢。
3.出自《集異記·劉禹錫》禹錫乃退立床下,支策以觀之。
8.
拄著;拄著棍杖。
1.出自《歸園田居》詩悵恨獨策還,崎嶇歷榛曲。
2.出自《同徐城季明府游重光寺題晃師壁》詩竹風(fēng)清磬晚,歸策步蒼苔。
3.出自《物妖志·獸類·狐》少時,蕭出,著紫蜀衫,策鳩杖。
9.
引申為扶持;架起。
1.出自《靈壽杖歌》左扶右策夾以二童子,下可涉園徑,上可凌坡陁。
2.出自《楊家將》可憐打得他皮開肉綻,鮮血迸流,帳下見者無不酸鼻,仁美令府門外從人即策之去。
10.
古代用以記事的竹、木片,編在一起的叫“策”。亦借指書簡,簿冊。
1.出自《儀禮·聘禮》若有故,則卒聘,束帛加書將命,百名以上書於策,不及百名書於方。
2.出自《國語·魯語上》書以為三?。
3.出自《論衡·問孔》言出於口,文立於策,俱發(fā)於心,其實一也。
4.出自《潮州刺史謝上表》編之乎詩書之策而無愧,措之乎天地之間而無虧。
5.出自《三代因革論一》刑者,情之百易者也,書之策不可盡也。
11.
引申為予人書簡。
1.出自《法言·重黎》至蠡策種而遁,肥矣。
12.
古代君主對臣下封土、授爵、免官或發(fā)布其他教令的文檔。
1.出自《左傳·昭公三年》夏四月,鄭伯如晉、公孫段相,甚敬而卑,禮無違者,晉侯嘉焉,授之以策。
2.出自《晏子春秋·外篇上二四》昔吾先君桓公,予管仲狐與谷,其縣十七,著之于帛,申之以策,通之諸侯,以為其子孫賞邑。
13.
引申為策命;策免。
1.出自《漢紀(jì)·平帝紀(jì)》莽(王莽)怒策尤為庶人,以董忠代之。
2.出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先主﹞策亮為丞相。
14.
給有功者以獎賞。
1.出自《十二硯齋落成自題》詩驕語妻孥須上賞,亟將餅餌策奇勛。
2.出自《閱微草堂筆記·灤陽消夏錄二》事成,策汝功,不成,同汝貶。
15.
古代考試取士,以問題令應(yīng)試者對答謂策。
1.出自《漢書·杜欽傳》其夏,上“成帝”盡召直言之士詣白虎殿對策,策曰:“天地之道何貴?王者之法何如?”“六經(jīng)”之義何上?人之行何先?取人之術(shù)何以?當(dāng)世之治何務(wù)?各以經(jīng)對。
2.出自《顏氏家訓(xùn)·勉學(xué)》明經(jīng)求第,則顧人答策;三公九?,則假手賦詩。
3.出自《獨孤府君墓志銘》元和元年,對詔策,拜右拾遺。
4.出自《歸田瑣記·陳實百問策》成祖命解縉發(fā)策,以七十二賢,賢賢何德,二十八將,將將何功為問。
16.
泛指考試。
1.出自《漢書·揚雄傳下》鄉(xiāng)使上世之士處虖今,策非甲科,行非孝廉,舉非方正,獨可抗疏,時道是非,高得待詔,下觸聞罷,又安得青紫。
2.出自《南史·梁吳平侯勱傳》劉顯執(zhí)卷策勱,酬應(yīng)如流,乃至卷次行數(shù)亦不差失。
3.出自《舊唐書·文苑傳下·吳通玄》建中初,策賢良方正等科,通玄應(yīng)文詞清麗,登乙第,授同州司戶,京兆戶曹。
4.出自《東坡志林·沖退處士》﹝李士寧﹞常見余成都,曰:“子甚貴,當(dāng)策舉首。”已而果然。
17.
古代稱應(yīng)試者對答的文本為策。亦指一種議論文體。
1.出自《漢書·公孫弘傳》時對者百余人,太常奏弘第居下,策奏,天子擢弘為第一。
2.出自《后漢書·文苑傳上·邊韶》著詩、頌、碑、銘、書、策凡十五篇。
3.出自《樊紹述墓志銘》表、牋、狀、策、書序、傳記、紀(jì)志、說論,今文贊志,凡二百九十一篇。
4.出自《珊瑚鉤詩話》策者,條而對焉者也。
18.
古代用以計算的籌子。
1.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晉武帝始登阼,探策得一,王者世數(shù)系此多少。
2.出自《禮樂論》天至高也,日月星辰陰陽之氣,可端策而數(shù)。
19.
計謀;謀略。
1.出自《禮記·仲尼燕居》若無禮,則田獵戎事失其策,軍旅武功失其制。
2.出自《史記·田儋列傳》安期生嘗干項羽,項羽不能用其?。
3.出自《送張道士序》詩臣有平賊策,狂童不難治。
4.出自《郡縣論》利盡山澤而不取諸民,故曰此富國之?也。
5.出自《花城》鄭洞國征求李鴻的意見,“我看也是撤回為上策。”李鴻答。
20.
謀劃;測度。
1.出自《孫子·虛實》策之而知得失之計。
2.出自《水經(jīng)注·渭水一》青龍二年,諸葛亮出斜谷,司馬懿屯渭南,雍州刺史郭淮策亮必爭北原而屯,遂先據(jù)之,亮至,果不得上。
3.出自《續(xù)博物志》鬻子名熊,楚人,為文王師,年九十見文王曰:“使臣捕獸逐麋已老矣,使臣坐策國事尚少也。”
4.出自《智囊補·兵智·馬隆》晉太始中,涼州刺史楊欣失羌戎之和,馬隆策其必敗,俄而欣戰(zhàn)沒。
5.出自《李仁元傳》今寇飽意張,脅眾疾進,此其志揚揚,策我不能故也。
6.出自《四川光復(fù)》以陳育堂赴大竹,促張懋隆來渝,策進行。
21.
古代卜筮用的蓍草。
1.出自《儀禮·士冠禮》筮人執(zhí)?抽上韇,兼執(zhí)之,進受命於主人。
2.出自《文選·屈原〈卜居〉》詹尹乃端策拂龜。
3.出自《戰(zhàn)國策·秦策一》襄主錯龜,數(shù)策占兆,以視利害,何國可降,而使張孟談。
22.
小箕。
1.出自《莊子·人間世》鼓?播精,足以食十人。
23.
木柵。
1.出自《莊子·達(dá)生》祝宗人元端以臨牢?。
24.
星名。即仙后星座的γ星。參見“策馬”。
1.出自《史記·天官書》漢中四星
25.
書法用筆的名稱。仰橫為“策”,用力在發(fā)筆,得力在畫末。
26.
姓。明有策敏、策簡。見《萬姓統(tǒng)譜·陌》。
1.出自《萬姓統(tǒng)譜?陌韻》策氏,見姓苑。明策敏,賀縣人,任長沙縣丞。
1.水碓。
2.水流沖擊。
1.水生動物的統(tǒng)稱。
2.特指有害的水生動物。
1."梁"字的隱語。
1.居住在水邊或水中。
1.亦作"水牕"。
2.臨水的窗戶。
3.涵洞。堤防出水的孔。
1.見"水窗"。
1.蒸架,籠屜。
1.水邊。
2.指船只泊岸之處﹐碼頭。
1.茖蔥的一種。
2.萱草的別名。
3.水草名。又名翠菅。可制席。
1.水邊的村落。
1.我國古代部族名,為韃靼族之一部。不事耕稼,以魚為食。散處于今黑龍江省佳木斯﹑興凱湖以東,包括蘇聯(lián)境內(nèi)黑龍江下游兩岸及烏蘇里江東岸地區(qū)。以居近水濱,故有此名。
2.元代路(地方行政區(qū)劃)名。元中葉分開元路置。轄境內(nèi)居民為水達(dá)達(dá)部族,故以部族名作為路名。
1.古代一種滅火器。
1.方士所煉的一種丹藥。
2.桐油和石灰的混合物,用來填充器物上的縫隙,有防水作用。俗稱油灰。
1.荷花的別名。
1.淺水湖。
2.低洼積水處。
渠水道。水流達(dá)到的地方就成為渠。比喻條件成熟,事情必然成功一切安排停當(dāng),水到渠成,成功也是意料中事。
1.比喻條件具備,事情就可辦成。
1.出沒于江河湖泊的盜匪。
1.水路,航行的路線。
2.水流的通道。
3.游泳池中比賽時用繩子隔開的路線。
4.指自來水。
單子葉植物,禾本科。一年生草本。葉狹長扁平,葉鞘有茸毛。圓錐花序稱稻穗”,成熟時下垂,小穗有芒或無芒,稃上有毛或無毛。穎果即稻谷。按米粒黏性分粳、秈、糯稻;按生育期分早、中、晚稻。
1.古代陰陽家稱帝王受命的五德之一。謂以水而德王。
1.漂浮于水面的燈。舊時用以娛樂或祭神。
2.指舊俗七月十五日中元節(jié)施放的河燈。
1.注水以供磨墨用的文具。也稱水注。
2.水點;水珠。
1.同"水中撈月"。
1.比喻希望極少。
1.同"水里納瓜"。
穿越江河、海峽底下的隧道。分水底段、河岸段和引道三部分。主要部分是水底段。一般在兩岸各設(shè)1~2座豎井,井內(nèi)安裝通風(fēng)、排水和供電等設(shè)備。在隧道內(nèi)可鋪設(shè)公路或鐵路,用以代替跨越江河的橋梁或輪渡。
1.曲牌名。屬南曲越調(diào)。據(jù)《九宮大成譜》,正格是四﹑五﹑四﹑五﹑四﹑五﹑四﹑五(八句),末句可疊唱。一般僅用后四句,只念不唱,節(jié)拍急促。
1.以水平之法量地高下。
2.泛指地理形勢。
3.特指水域。
4.猶水田。
1.指顓頊。我國古代傳說中五帝之一。顓頊以水德王﹐死后祀為北方水德之帝﹐故稱。
1.水帝顓頊之子。相傳死后為疫鬼。晉干寶《搜神記》卷十六"昔顓頊?zhǔn)嫌腥萤o死而為疫鬼一居江水﹐為瘧鬼;一居若水﹐為魍魎鬼;一居人宮室﹐善驚人小兒﹐為小鬼。"
1.遞運飲泉水的驛站。
2.見"水遞鋪"。
1.水遞役夫。
1.水路驛站。
1.水和電。
2.指水力發(fā)電。
1.在辛亥革命前夕的四川保路運動中,革命者為發(fā)動人民武裝起義,將成都血案的消息寫于木板之上,涂以桐油,投入江中,傳遍各地,謂之"水電報"。
1.進行水力發(fā)電的機構(gòu),包括利用水力資源發(fā)電的設(shè)備﹑建筑物以及生產(chǎn)和管理系統(tǒng)。
1.臨水的殿堂。
2.帝王所乘的豪華游船。
1.哺乳綱,食肉目,鼬科。體長約40~60厘米,雄的較雌的大。尾蓬松,長約為體長的一半。體黑褐色,至尾端幾為黑色;頦白色,腹有時有白斑。毛密厚,適于水中生活。乳頭六個。主要在夜間活動。原產(chǎn)北美洲。毛質(zhì)甚優(yōu),是珍貴的毛皮獸。可人工飼養(yǎng)﹑繁殖。
1.燒水用的器具。用陶土或金屬制成。
1.曲調(diào)名。
詞牌名。相傳隋煬帝曾作《水調(diào)歌》,唐代將它演變?yōu)榇笄桀^”當(dāng)為其中序的第一章。雙調(diào),九十五字,押平聲韻。宋代于上下闋中的兩個六字句,多兼押仄聲韻。也有句句通押同部平仄聲韻的。
詞篇名。北宋蘇軾作。題為丙辰(1076年)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作者弟蘇轍)”,當(dāng)時作者在密州(今山東諸城)。詞上片寫醉后上天落地的神奇想像,下片通過對月光流照的描寫,抒發(fā)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感慨。是作者豪放詞的代表作之一。
1.指記述河道水系的文獻(xiàn)。
1.盛水或汲水的用具。
2.安置在廚房等場所的有出水管的水盆。
3.雨水管上部的漏斗形配件。用以匯集和調(diào)節(jié)自檐溝流下的雨水。
1.貯水之地窖。
2.水道;水之出入孔道。
1.利用水力舂米的器械。
1.舊時方士所謂五遁之法的一種。即水中遁形隱身之術(shù)。
1.溺死之災(zāi)。
2.三國魏晉以后,漸行飲茶,其初不習(xí)飲者,戲稱為"水厄"◇亦指嗜茶。
1.水鳥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