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兓”。
2.
見“駸駸”。馬疾速奔馳貌。
1.出自《詩·小雅·四牡》駕彼四駱,載驟骎骎。
2.出自《挽歌》翼翼飛輕軒,骎骎策素騏。
3.出自《送景純使北》詩驛騎骎骎持漢節(jié),邊風慘慘聽胡笳。
4.出自《風箏誤·習戰(zhàn)》又只見那猛骎骎馬蹄兒踏碎了桃花浪。
5.出自《漫興》詩牛羊落落??高垅,車馬骎骎誰少年。
3.
見“駸駸”。疾速。
1.出自《納涼》詩斜日晚骎骎,池塘半生陰。
2.出自《寄和州韓舍人》詩急景骎骎度,遙懷處處生。
3.出自《寒秀草堂筆記》歲月骎骎,如駒過隙。
4.出自《北游》詩這時地球真在骎骎地轉(zhuǎn),車輪不住促促地催。
4.
見“駸駸”。急促;匆忙。
1.出自《南齊書·王僧虔傳》弟書如騎騾,骎骎恒欲度驊騮前。
2.出自《癸巳四月二十九日出京》詩寒外初捐宴賜金,當時南牧已骎骎。
3.出自《答許廷慎書》足下本安適無所苦,而骎骎焉欲抉發(fā)奇秘,以與造化爭也。
4.出自《曲海一勺·明詩》近著《曲名集解》,可為此篇作注。今方屬稿,未能遽脫,終日骎骎,不敢自暇也。
5.
見“駸駸”。漸進貌。
1.出自《故處士侯君墓志》每激發(fā),則為文達意,其高處骎骎乎有漢魏之風。
2.出自《何先生傳》國初尚襲元習,宣正以來,骎骎如宋矣。
3.出自《老殘游記》然后由歐洲新文明進而復(fù)我三皇五帝舊文明,骎骎進於大同之世矣。
4.出自《建立宗教論》瑣氏、柏氏之學緣生基督,孔子、老子之學遷為漢儒,則哲學復(fù)成宗教。至於今,斯二教者亦骎骎普及於國民矣。
6.
見“駸駸”。盛貌。
1.出自《感遇》詩東海久搖蕩,南風已骎骎。
2.出自《春日雜興》詩飛花去寂寂,新葉來骎骎。
3.出自《補??起廢藥痼議》以一隅當全局,或恐難久持。況乎賊勢骎骎,四出搜掠……即使一旦克復(fù),戶版衰減,殷富散亡,已萬不如前。
7.
副詞。逐漸。
1.出自《請申舊章飭學以振興人才疏》以故士習日敝,民偽日滋,以馳騖奔趍為良圖,以剽竊漁獵為捷徑,居常則德業(yè)無稱,從仕則功能鮮效,祖宗專官造士之意,骎以淪失,幾具員耳。
2.出自《望江南·雜題我朝諸名家詞集後·曹升六》詞《留客住》,絕調(diào)《鷓鴣》篇。脫盡詞流薌澤習,相高秋氣對南山。骎度《衍波》前。
8.
引申為日益,更加。
1.出自《明太學張公暨配種孺人合葬墓志銘》張公請閻生為師,群一鄉(xiāng)子弟而教之,貧者為之行束修,甚則資其衣食,俾無廢業(yè),以是文學骎盛焉。
1.語出《文選·嵇康》"且豆令人重,榆令人瞑;合歡蠲忿,萱草忘憂,愚智所共知也。"李善注"《博物志》云'食豆三年,則身重,行止難。'又曰'啖榆,則瞑不欲覺也。'"后以"榆瞑豆重"謂身懶神昏。
1.榆樹;榆木料。
1.堅硬的榆樹根。喻思想頑固。
1.見"榆木圪垯"。
1.比喻思想頑固。
1.見"榆木腦袋"。
1.一種土炮。
1.榆樹皮。可食,可入藥。
1.榆莢。因其形似小銅錢,故稱。
1.以榆莢和面加糖或鹽等做成的蒸糕。
1.《漢書.韓安國傳》"后蒙恬為秦侵胡,辟數(shù)千里,以河為竟。累石為城,樹榆為塞,匈奴不敢飲馬于河。"后因以"榆塞"泛稱邊關(guān)﹑邊塞。
2.指山海關(guān)。
1.枌榆社之省『高祖故鄉(xiāng)的里社名。泛指故鄉(xiāng)的里社。
1.榆皮的黏汁。古喪禮用以給靈車助滑。沈,通"瀋"。
1.神話傳說中的古帝名,為神農(nóng)氏后裔。
1.見"榆溪"。
1.馬名。
1.榆樹葉。嫩葉可食,亦可入藥。
1.落葉灌木或小喬木,葉廣橢圓形或倒卵形,緣有重鋸齒,春天開花,淡紅色,核果球形,紅色。供觀賞。
1.榆花。
1.古時王后從王祭祀先公時所穿的服裝。因繡飾雉形,故稱。榆,通"鷂"。鷂雉,青質(zhì)五彩的雉。翟,長尾雉。
1.指榆林塞。
1.即榆莢。
1.即廁牏。便器。宋蘇軾《追和戊寅歲上元》"石建方欣洗牏廁,姜龐不解嘆蟏蝛。"一說為貼身內(nèi)衣。
1.比喻優(yōu)點多而缺點少。瑜,玉的光采;瑕,玉的毛病。
1.優(yōu)點和缺點。瑜,玉的光采;飇,絲上的結(jié)。
1.見"瑜不掩瑕"。
1.《孔子家語.問玉》"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禮記.聘禮》作"瑜不搑瑕"。鄭玄注"瑕,玉之病也。瑜,其中間美者。"原謂玉之性,美與惡不互相掩蓋,后多比喻優(yōu)點不能掩蓋缺點。
1.美好的言辭。
1.比喻人姿質(zhì)美好。
2.女子耳上的裝飾品。
1.梵語。相應(yīng)之意。
1.玉的光采。比喻美德。
1.玉制禮器。比喻德才兼?zhèn)涞娜瞬摹?/p>
1.三國周瑜與諸葛亮的并稱。《三國演義》第五七回"﹝瑜﹞長嘆曰'既生瑜,何生亮!'"后稱兩人才能相匹敵者為"瑜亮"。
1.瑜,美玉;珉,似玉之石。比喻真?zhèn)惟p優(yōu)劣。
1.玉佩。亦借指戴玉佩的人。
1.謂玉的好壞。瑜,玉的光采;瑕,玉上的斑點或裂痕。
2.比喻優(yōu)劣好壞。
1.美玉。
1.吳王大艦名◇泛稱大船﹑大型戰(zhàn)艦。
1.指堯子丹朱。因虞以賓禮待之﹐故稱。丹朱不肖﹐國亡◇因以喻失位之君。
1.送葬歌曲。
1.古職官名。《周禮.地官》有山虞﹑澤虞。虞部蓋古虞人之遺職。三國魏尚書有虞曹郎中。晉因之。梁﹑陳﹑后魏﹑北齊并由祠部尚書領(lǐng)之。北周有虞部下大夫﹐隋有虞部侍郎﹐屬工部。唐宋因之﹐改為虞部郎中﹐掌山澤﹑苑囿﹑草木﹑薪炭﹑供頓等事。明初改為虞衡司﹐掌山澤﹑橋道﹑舟車﹑織造﹑券契﹑衡量等事。清末始廢。參見"虞衡"﹑"虞曹"。
1.古職官名。
短篇小說集。明代陸采編。八卷。收作品三十一篇。除南朝梁吳均的《續(xù)齊諧記》外,余皆唐人傳奇作品,包括《鶯鶯傳》、《李娃傳》、《柳毅傳》、《虬髯客傳》、《南柯太守傳》、《任氏傳》等名篇。
1.指唐代書法家虞世南與褚遂良。
1.指《書.虞書》。
1.謀慮。
1.指虞祭與祔祭。虞為葬后之祭﹐祔為合于先祖廟之祭。
1.見"虞歌"。
1.亦作"虞哥"。
2.虞舜時代的歌曲。
3.即虞殯。
1.指虞舜。語出《書.堯典》"有鰥在下曰虞舜。"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