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琴,一種弦樂器,用梧桐等木料做成,有五根弦,后來增加為七根。
2.
名詞
某些樂器的統稱,如風琴、鋼琴、提琴、口琴、胡琴等。
3.
名詞
(Qín)姓。
1.
亦作“珡”。亦作“琹”。
2.
指琴聲。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九年》文子聞之,終身不聽琴瑟。
2.出自《答顏延年》詩已有池上酌,復此風中琴。
3.出自《為人題贈》詩凝魂空薦夢,低珥悔聽琴。
3.
鼓琴。
1.出自《孟子·萬章上》象往入舜宮,舜在床琴。
2.出自《豪士賦》孟嘗遭雍門以泣,而琴之感以末。
4.
古方言。種植。
5.
古方言。墓冢。參見“琴城”。
1.出自《水經注·沘水》今縣都陂中有大冢,民傳曰公琴者,即皋陶之冢也。楚人謂冢為琴矣。
6.
姓。春秋時有琴張。見《孟子·盡心下》。
1.出自《通志?氏族略》琴氏,家語:仲尼弟子琴牢,字子開,一名張,衛人。
7.
樂器名。指古琴。傳為神農創制。琴身為狹長形,木質音箱,皮膚外側有十三徽。底板穿“龍池”、“鳳沼”二孔,供出音之用。上古作五弦,至周增為七弦。古人把琴當作雅樂。
1.出自《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鼓瑟鼓琴。
2.出自《太平御覽》昔神農氏繼宓犧而王天下,亦上觀法於天,下取法於地,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削桐為琴,繩絲為弦,以通神明之德,合天地之和焉。
3.出自《竹里館》詩獨坐幽篁里,彈琴復長嘯。
4.出自《題張虞山理琴圖》詩昔有汪水云,抱琴訪燕獄。
8.
樂器名。鋼琴、風琴、提琴、揚琴、胡琴等的統稱。
1.出自《墳·摩羅詩力說》裴彖飛亦嘗自言曰,吾琴一音,吾筆一下,不為利役也。
2.出自《人民文學》揚琴主考老師……問她:“劉月寧,能給我談談你是怎樣學琴的嗎?”
1.久雨成澇。
1.久雨。
1.久雨。
1.猶曷鼻。
1.高鼻梁。
1.漢代尹敏與班彪的并稱。
1.官長。
1.孚尹。玉色晶瑩通明。
1.復姓。春秋衛有尹公佗見《左傳.襄公十四年》。
1.浙江苕溪黃昏時潮水名。
1.古代用于祭祀的切割方正的干肉。
1.治理京畿。
2.指京畿長官。
1.唐尹思貞文筆嚴峻,風厲善政,不徇私情,當時稱其為尹卿筆。
1.官名。掌管冊命臣工之事。
1.指宦官。
1.漢武帝寵妃尹夫人與邢夫人的并稱。因同時被寵幸,漢武帝有詔二人不得相見。事見《史記.外戚世家》◇即以尹邢之事作彼此不相謀面的典故。
1.即引地。
1.引用提拔。
1.引導幫助。
1.謂豐富充實。
1.游戲﹑賭賽等中獲勝的一方。
1.謂風流調情。
1.謂留下滿筐的金銀﹐不如傳授一經。贏﹐通"籯"。典出《漢書.韋賢傳》"賢四子;長子方山為高寢令﹐早終;次子弘﹐至東海太守;次子舜﹐留魯守墳墓;少子玄成﹐復以明經歷位至丞相。故鄒魯諺曰'遺子黃金滿籯﹐不如一經。'"顏師古注"今書本籯字或作盈﹐又是盈滿之義。"
1.嬴馀和虧損。
1.經營某事所得的利益。
2.今多特指企業單位等的利潤。
1.擔負糧食。引申指攜帶糧食。
2.馀糧;糧食有馀。
1.謂帳外結馀。
1.馀錢。
2.賭賽中取勝一方得到錢財。
1.贏得;博取。
1.贏馀和短缺。
1.贏利收入。
1.盈馀和不足。
1.謂擔負輸送任務。
1.馀數。
1.進退。
2.長短。
3.過和不及。引申指人生遭遇之榮辱。
4.指財物之多少;有馀和不足。
5.指水的漲落。
1.纏著綁腿布。
1.贏馀;馀剩。
2.謂超過(原來的)長度。
1.充實和空虛。猶言虛實。
1.謂多馀財物的積蓄。
1.猶言贏縮﹐贏馀與不足。
1.豐盈;盈馀。
1.收支相抵后有馀的財物。
2.多馀;剩馀。
1.奔跑。
1.贏馀的資金。
1.猶海外。
1.亦作"瀛■"。
2.渤海。
1.唐太宗所設之文學館。引申為文人學士的進身之所。
1.宋恭帝降元封瀛國公,省稱"瀛國"。
1.大海。
1.即瀛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