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方〉柴。
2.
動詞
打柴。
3.
名詞
(Qiáo)姓。
1.
亦作“藮”。
2.
柴薪。
1.出自《左傳·桓公十二年》絞小而輕,輕則寡謀。請無捍采樵者以誘之。
2.出自《梁書·處士傳·阮孝緒》家貧無以爨,僮妾竊隣人樵以繼火。
3.出自《再次前韻》南國更逢陶令菊,西江莫捍楚人樵。
4.出自《大別山》詩用斧頭,用鋼刀,結隊成群,到山里去采樵。
3.
砍伐;打柴。
1.出自《詩·小雅·白華》樵彼桑薪,卬烘于煁。
2.出自《嗟哉董生行》或山而樵,或水而漁。
3.出自《春雪》詩樵歸說逢虎,愁殺路傍兒。
4.
打柴人,樵夫。
1.出自《古風》荒淫竟淪沒,樵牧徒悲哀。
2.出自《謝公墩》詩問樵樵不知,問牧牧不言。
3.出自《漁樵問答》詩樵問漁,江湖風波惡何似。
5.
焚燒。
1.出自《公羊傳·桓公七年》焚之者何?樵之也。
6.
通“譙”。譙樓;望樓。
1.出自《漢書·趙充國傳》為塹壘木樵,校聯不絕。
7.
通“醮”。
1.出自《墨子·備梯》子墨子哀之,乃管酒塊脯,寄于大山,昧葇坐之,以樵禽子。
1.用錢物贖免罪行。
2.謂用某種實際表現抵銷罪過。
1.舊時私塾的教師。
1.在私塾就讀的學生。
1.指塾師的報酬。
1.揉制細軟的陳艾。
熟悉;了解自幼飽讀兵書,熟諳戰法|熟諳人情世故。
1.精熟地背誦。
1.精制的五彩綢衣。
1.已經烹調好的菜。多指出售的熟肉食品。
1.指蒸熟的燈心草莖的中心部分。
1.詳察。
1.猶成熟。
1.軟皮鞭。舊時用作刑具。
1.謂搗爛。
1.經過多年耕種的土地。
2.中藥名。經過蒸曬的地黃。也稱熟地黃。
1.反復地閱讀,認真地思考。
1.養過孩子的婦人。
1.親熱;相熟。
1.漚熟的糞肥。
1.暖風,和風。
1.反復熟習。
2.謂親切,關懷。
1.精耕。
1.猶熟視。
1.熟習。
1.攪拌調勻。
1.深江。
1.舊時指歸順的或發展程度較高的少數民族。
1.熟練;習慣。
2.輕浮油滑。
1.相熟。
2.通過深耕﹑曬垡﹑施肥﹑灌溉等措施,把不能耕種的自然土壤變成可以耕種的農業土壤。
1.習用的話語。
1.曾經耕種過后來荒蕪了的土地。也稱熟荒地。
1.熟悉;熟練。
1.木炭燒透后的文火。
1.用原料加工制成的物品。
1.周密地謀劃。
1.熟悉的地方。指熟悉的行業。
1.煮煉過的縑。
1.宛轉地勸說。
1.經常討論。
1.熟悉情況的人。
1.沉香品名。
1.精制的錦緞。
1.熟習精通。
1.細看。
1.指成熟的糧食顆粒。
1.常來的客人。
1.嫻于唱曲的人。
2.習常的說法。
1.熟透。
2.十分熟習。
1.經過加工的原料,特指高溫煅燒過的粘土。
1.熟練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