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一種烹飪方法。將菜肴放在沸水中略煮,取出后拌作料。如熗蛤蜊。
1.出自《略談杭州北京的飲食》醋魚以外更有醉蝦,亦叫熗蝦,以活蝦酒醉,加醬油等作料拌之。
2.出自《洛陽晚報》過去我從不知道蝦仁里有泥線,碰上聚餐,不論是炒蝦仁、熗蝦仁,還是腰果蝦仁、豆苗蝦仁、玉帶蝦仁、桃花蝦仁,我都大快朵頤。
2.
一種烹飪方法。先把肉菜等用熱油略炒,再加作料和水煮。如熗鍋肉絲面。
1.出自《擬故事兩篇》彼時螺螄姑娘,方在熗鍋炒菜,聞此歌聲,怫然不悅,搶步入房,奪過螺殼,縱身跳入。
2.出自《心靈七游戲·游戲四》不想,扳著手指頭認真一算,面粉、豆腐、青菜、蝦皮、小米……怎么也不夠十八種。最后我只得把熗鍋用的花椒都算上了,才勉強湊夠。
3.
同“嗆”。有刺激性的氣體進入呼吸器官而感覺難受。
1.出自《張生煮海》我則見水晶宮血氣從空撞,聞不得鼻口內乾煙熗。
2.出自《解放日報》我用頭巾捂著嘴,煙很熗人,眼睛、頭都熏得疼。
1.前人遺留下來的風教和德澤。
1.身后的封賜。
2.指前人留下的封賜。
3.前人墳墓。
1.指未被處死的俘虜。
1.謂遺福祚與后人。
1.《左傳.宣公二年》"初,宣子(趙宣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見靈輒餓,問其病,曰'不食三日矣。'食之,舍其半。問之,曰'宦三年矣,未知母之存否。今近焉,請以遺之。'使盡之,而為之簞食與肉,置諸橐以與之。"后以"遺脯"用為舍食遺母之典實。
1.留傳。
2.遺囑。
1.猶遺孕。
2.指遭婚變的婦女留有原夫的身孕。
3.指遺腹子。
1.猶言遺腹子。
1.指生下就沒有父親的庶子。
1.謂懷孕兒媳婦于兒子死后所生的男孩。
1.指懷孕婦人于丈夫死后所生的孩子。
1.遺亡,喪失。
1.猶馀香。
1.見"遺稿"。
1.見"遺稿"。
1.見"遺稿"。
1.遺囑;遺誡。
1.猶遺訓。
2.猶遺詔。
1.同"遺骸"。
1.古代留傳下來的詩歌。
1.猶遺漏。
1.猶遺巧。
1.《史記.封禪書》"黃帝采首山銅,鑄鼎于荊山下。鼎既成,有龍垂胡?下迎黃帝。黃帝上騎,群臣后宮從上者七十余人,龍乃上去。余小臣不得上,乃悉持龍?,龍?拔,墮,墮黃帝之弓。百姓仰望黃帝既上天,乃抱其弓與胡?號,故后世因名其處曰鼎湖,其弓曰烏號。"后以"遺弓"指黃帝騎龍升天時墜落的弓。
2.據《史記.封禪書》載,傳說黃帝騎龍升天時,"墮黃帝之弓"◇以"遺弓"為帝王死亡的委婉語。
3.《呂氏春秋.貴公》"荊人有遺弓者,而不肯索,曰'荊人遺之,荊人得之,又何索焉?'"后以"遺弓"指丟失而為他人得到對他人也有益處的事物。
1.見"遺弓劍"。
1.唐代拾遺官的別名。
1.指前人的功績。
2.謂遺棄功業。
3.猶遺巧。
1.古代留下的宮室殿宇。
1.猶遺體。
1.舊時指女性死者遺下的鞋子。古者女子裹腳,形小如鉤,故稱。
1.見"遺構"。
1.死者遺留下來的孤兒。
1.猶遺骸。
1.亦作"遺掛"。
2.死者遺物,指可以懸掛的服飾之類。
1.光彩照人。
2.前人遺留的恩澤。
1.先前留下來的法度﹑規則。
2.留下的謀劃。
1.前代或前人留傳下來的規范準則。
1.殘馀之鬼。
1.猶遺孤。
1.指棄置而暴露的尸體。
2.遺體;骸骨。
1.留下禍害;使人受害。
1.謂留下禍害沒有窮盡。
因未能稱心如愿而惋惜全集已刊行,先生無遺憾矣|遺憾終生。外交上常用來表示不滿貴方所提條件太高,我們不能接受,深表遺憾。
1.前人遺留下來的詩文。
1.遺穗;遺秉。
1.據晉陶潛《搜神后記》卷一載丁令威學道成仙而化為鶴。"遺翮"本指鳥遺留下的羽莖,借指丁氏的子孫﹑后裔。
1.遺留下來的痕跡。
至死沒有化解的悔恨、不如意千古遺恨深|遺恨終天。
1.謂終身感到悔恨。
1.亦作"雁門山"。省稱"雁門"。
2.山名。在今山西省代縣西北。
3.山名。在今江蘇南京附近。
詩篇名。唐代李賀作。詩題為樂府《瑟調曲》舊題。寫戰士寒夜出城擊敵的艱苦和奮勇,歌頌戰士以身報國的悲壯精神。用筆神奇,黑云壓城城欲摧”、塞上燕脂凝夜紫”、半卷紅旗臨易水”等名句,尤被后人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