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觸;撞。
2.
同“戧”(qiāng)。
1.
撞;觸;沖。
1.出自《莊子·逍遙游》我決起而飛,搶榆枋,時則不至而控于地矣,奚以九萬里而南為?
2.出自《漢書·揚雄傳上》虎豹之凌遽,徒角搶題注。
3.出自《公齋四詠·小松》先愁被??搶,預恐遭蝸病。
4.出自《水滸傳》山邊竹藤里簌簌地響,搶出一條吊桶大小雪花也似蛇來。
5.出自《劉貞婦》詩孺人拜搶首,嚴命不敢受。
6.出自《猛回頭》那孩子口含饅頭,遂跌死了,那婦人心如刀割,亦就搶死在地。
7.出自《故事新編·奔月》誰知道他將要臨近,卻已有一個老婆子……正對著他的馬頭搶過來。
2.
推,搡。
1.出自《燕青博魚》將燕青搶出去,自今日為始,再也不用他了也。
2.出自《看錢奴》這的是雕梁畫棟圣祠堂,又不是錦帳羅幃你的臥房,怎這般廝推廝搶趕我在半壁廂。
3.出自《警世通言·李謫仙醉草嚇蠻書》臣因學淺,被太師批卷不中,高太尉將臣推搶出門。
3.
逆;頂;擋。參見“搶風”。
1.出自《城南歸值大風雪》詩低頭搶朔風,兩眼不敢開。
2.出自《俗言·掉搶》吳楚謂帆上風曰搶。謂借左右使向前也……今舟人曰掉搶是也。
3.出自《兒女英雄傳》他善于使船,專能搶上風,踅順水,水面交起鋒來,他那只船使的如快馬一般。
4.
創(chuàng)傷,傷。
1.出自《贖雞》詩足傷金距縮,頭搶花冠翻。
2.出自《朝散大夫鮑公墓志銘》清卿取小胥所執(zhí)籌簽削之,瀕運河立,曰“……小縣排設既一應法矣,而公輩誅責不已,吾搶兩目,蹈此水為百姓請命,公能自安乎?”
5.
代替。參見“搶替”。冒名代考。
1.出自《馬鈴瓜》豈有此理,既是冒籍,又是搶替!
6.
書畫技法術語。謂用筆由蹲而斜上急出。
1.出自《上馮使君山水障子》詩筆勾岡勢轉,墨搶燒痕顛。
2.出自《畫論·論三家山水》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搶筆俱勻,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
3.出自《翰林要訣·血法》搶:各有分數(shù),圓蹲直搶,偏蹲側搶,出鋒空搶。
1.指死了親人的嬰孩。
2.指棄嬰。
1.即遺冢。
1.謂留下影子。
2.指遺留下的影子。
3.猶遺像。
1.猶言斷墻殘壁。
1.前人留下的詩歌。
1.猶馀勇。
1.謂具有才能而未發(fā)揮作用。
1.謂留下憂慮。
2.指遺留后世的憂患。
3.忘憂;去憂。
1.剩馀;遺留。
1.臨終之言;遺囑。
2.前人留下的話。
1.一種玉石。
1.遺胄;后裔。
2.猶言遺延生長。語本《書.盤庚中》"無遺育。"孔傳"育,長也。言不吉之人當割絶滅之,無遺長。"。
3.謂遺棄不育。
4.指殘存的生物。
1.特指皇帝生前用過的衣物。
1.猶違和。
1.斷墻殘壁。
1.謂遠避世俗。
2.謂遺棄遠者。
1.死者生前的愿望。
1.死者生前的約言。
1.遺腹子。
1.謂遺漏而未被闡發(fā)的深奧涵義。
2.指前人遺下的識見﹑道理等。
3.猶言遺漏隱匿。
1.見"遺災"。
1.指前代留下的記載事情的書或文章。
1.遺留,留存。
1.指遺落在地的簪子鞋子。
1.亦作"遺?"。
2.指前代留傳下來的法則。
1.留下的德澤。
2.遺墨;遺物。
1.《后漢書.耿弇傳》"陳俊謂弇曰'劇虜兵盛,可且閉營休士,以須上來。'弇曰'乘輿且到,臣子當擊牛釃酒以待百官,反欲以賊虜遺君父邪?'乃出兵大戰(zhàn),自旦及昏,復大破之,殺傷無數(shù),城中溝壍皆滿。"后以"遺賊"謂留下強敵不戰(zhàn),以待救援。
死者生前立遺囑將一部或全部財產贈送特定人或組織而于死亡時發(fā)生效力的法律行為。在我國,公民可以立遺囑將個人財產贈給國家、集體或者法定繼承人以外的人。
1.遺書,死者留下的書札。
1.故居;舊宅。
2.留存故居。
1.積欠;前人遺留的債務。
1.遺書;遺言。
1.遺漏篇章。
2.前人留傳下來的文章。
3.遺表;遺奏。
1.猶失算。
1.皇帝臨終時所發(fā)的詔書。
1.見"遺照"。
1.指死者生前的畫像。
1.猶遺表。
1.指前代或已故的哲人。
1.指留下的車轍。
2.猶遺軌。比喻前人留下的法度規(guī)則等。
1.指前人留下的珍品。
1.遺像。
1.猶賑濟。
1.謂治政失誤。
1.未學不懂的知識。
1.指直道而行﹑有古人遺風的人。
1.指后來繼續(xù)栽種的植物。
1.謂遺卻精深的旨意。
2.指前人精深的旨意。
3.遺言;遺囑。
4.猶遺詔。
考古學術語。古代人類遺留下來的城堡、村落、住室、作坊、寺廟及各種防衛(wèi)設施等基址。
1.殘剩的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