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高舉。多用于人名。
2.
動詞
虧;損。
3.
同“搴”。
4.
名詞
(Qiān)姓。
1.
馬腹低陷。亦指其他動物腹部低陷。參見“騫腹”。
1.出自《帝京景物略·胡家村》其先聒聒生者曰叫螞蚱,以比於聒聒,腹太似,恨騫。
2.
虧損。
1.出自《詩·小雅·無羊》矜矜兢兢,不騫不崩。
2.出自《宋書·后廢帝紀》頃國賦多騫,公儲罕給。
3.出自《吊樂毅文》大廈之騫兮,風雨萃之。
4.出自《印度中興之望》觀今者學術多廢墜,獨歷史尚稍完具,令士民不騫太古,以期獨立。
3.
仰首貌。
1.出自《楚辭·大招》鰅鳙短狐,王虺騫只。
2.出自《含元殿賦》進而仰之,騫龍首而張鳳翼。
4.
高。
1.出自《池州送孟遲先輩》詩寺樓最騫軒,坐送飛鳥沒。
2.出自《祭陳浚宣叔文》嗟乎宣叔,學以為己,不溺於俗,孤騫介峙。
5.
驚懼。
1.出自《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詩》人靈騫都野,鱗翰聳淵丘。
6.
通“??”。飛起。參見“騫翥”。
1.出自《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乃鴻騫舊吳,作守東楚。
2.出自《觀八駿圖說》觀其狀甚怪,咸若騫若翔,若龍鳳麒麟,若螳螂然。
3.出自《江上行》玄武后扈,朱鳥前騫。
7.
通“愆”。過失。亦指違失。
1.出自《荀子·正名》長夜漫兮,永思騫兮。
2.出自《后漢書·李固杜喬傳論》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騫義。
3.出自《全唐詩》嘉薦有典,至誠莫騫。
8.
通“搴”。拔取。
1.出自《漢書·酷吏傳·楊仆》將軍之功,獨有先破石門、尋??,非有斬將騫旗之實也,烏足以驕人哉!
9.
通“褰”。揭起;提起。參見“騫衣”。
1.出自《橫吹賦》木斂柯而攢抏,草騫葉而蕭瑟。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拂衣從之
3.出自《投梭記·出關》把云帆掛,風纜騫,一似鴟夷載得西子還。
10.
用同“謇”。參見“騫諤”。
1.出自《南史·循吏傳·范述曾》述曾為人騫諤,在宮多所諫爭,太子雖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11.
姓。唐有騫宏。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
1.出自《廣韻·仙韻》騫,姓。
2.出自《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騫氏出自孔子弟子閔損,字子騫,其孫文,以王父字命氏。后漢質帝時有騫弘,字弘伯,避地允吾,為金城別駕,封金城侯,子孫因家焉。……味道相武后。”
1.春秋時衛國人,名瑗。相傳他"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是一個求進甚急并善于改過的賢大夫。見《淮南子.原道訓》。
1.漢劉向《列女傳.衛靈夫人》"衛靈公與夫人夜坐,聞車聲轔轔,至闕而止。過闕復有聲。公問夫人曰'知此謂誰?'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聞禮,下公門,式路馬,所以廣敬也。蘧伯玉賢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于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廢禮,是以知之。'"后因以"蘧車"為典,指人之知禮而賢能。
1.見"蘧蓏"。
1.見"蘧蓏"。
1.古代驛傳中供人休息的房子。猶今言旅館。
1.亦作"蘧簒"。亦作"蘧除"。
2.用葦或竹編成的粗席。
3.身有殘疾不能俯視的人。
4.諂諛獻媚的人。
1.蘧伯玉和寧武子的并稱。春秋時衛國的大夫,都能根據不同的形勢施展或隱藏自己的才能。
1.悠然自得貌。
2.高聳貌。
1.驚喜;驚覺。
1.春秋時衛國大夫蘧瑗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非◇因以"蘧瑗知非"為不斷遷善改過之典。
2.代指五十歲。
1.四齒耙。
1.附著。
1.唐武則天時官員冗濫,時人以"欋推"譏之。言濫員之多,可以用四齒耙推。
1.一種氈帽。
①毛織地毯請客北堂上,坐客氈氍毹。②舊時戲臺演出常鋪紅色氍毹,因以氍毹”或紅氍毹”代稱戲臺氍毹久擅場。
1.見"氍毹"。
1.粗竹席。
2.亦作"籧蓏"。有丑疾不能俯身的人。
1.亦作"籧?"。
2.竹席。
1.用竹編制的養蠶用具。
1.見"籧簒"。
1.瘦弱疲憊。
1.瘦弱疲乏。
1.瘦弱憔悴。
1.謂瘦瘠不堪﹐健康狀況很壞。
1.瘦弱;消瘦。
1.瘦弱。
1.瘦弱到極點。
1.謂極瘦。
1.隱居山澤的瘦弱清廉的學士。
1.瘦削吃苦。
1.隱居山澤的術士。
2.骨姿清瘦的仙人。指梅花。
1.容顏消瘦。
1.謂處于四通八達之地。
歧路;岔路行衢道者不至。
1.街燈。
1.古代用兵的九種地勢之一。指各國相毗鄰的要沖。
1.街頭巷尾的歌謠。指民歌。
1.街鼓。
1.猶關市。
1.指地處沖要的國家。
1.衢巷。
1.舊式提花織機上使經線回復原位的部件。今稱紋針。
1.交錯四出的樹枝。
1.道路。
1.衢巷﹐街巷。
1.歧路﹐岔道。
2.道路。
1.街道里巷;當街的里門。
1.市民。
1.街道。
1.舊式提花織機上調整經線開口位置的部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