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高舉。多用于人名。
2.
動詞
虧;損。
3.
同“搴”。
4.
名詞
(Qiān)姓。
1.
馬腹低陷。亦指其他動物腹部低陷。參見“騫腹”。
1.出自《帝京景物略·胡家村》其先聒聒生者曰叫螞蚱,以比於聒聒,腹太似,恨騫。
2.
虧損。
1.出自《詩·小雅·無羊》矜矜兢兢,不騫不崩。
2.出自《宋書·后廢帝紀》頃國賦多騫,公儲罕給。
3.出自《吊樂毅文》大廈之騫兮,風雨萃之。
4.出自《印度中興之望》觀今者學術多廢墜,獨歷史尚稍完具,令士民不騫太古,以期獨立。
3.
仰首貌。
1.出自《楚辭·大招》鰅鳙短狐,王虺騫只。
2.出自《含元殿賦》進而仰之,騫龍首而張鳳翼。
4.
高。
1.出自《池州送孟遲先輩》詩寺樓最騫軒,坐送飛鳥沒。
2.出自《祭陳浚宣叔文》嗟乎宣叔,學以為己,不溺於俗,孤騫介峙。
5.
驚懼。
1.出自《文選·顏延之〈車駕幸京口三月三日侍游曲阿後湖作〉詩》人靈騫都野,鱗翰聳淵丘。
6.
通“??”。飛起。參見“騫翥”。
1.出自《文選·沈約〈齊故安陸昭王碑文〉》乃鴻騫舊吳,作守東楚。
2.出自《觀八駿圖說》觀其狀甚怪,咸若騫若翔,若龍鳳麒麟,若螳螂然。
3.出自《江上行》玄武后扈,朱鳥前騫。
7.
通“愆”。過失。亦指違失。
1.出自《荀子·正名》長夜漫兮,永思騫兮。
2.出自《后漢書·李固杜喬傳論》夫專為義則傷生,專為生則騫義。
3.出自《全唐詩》嘉薦有典,至誠莫騫。
8.
通“搴”。拔取。
1.出自《漢書·酷吏傳·楊仆》將軍之功,獨有先破石門、尋??,非有斬將騫旗之實也,烏足以驕人哉!
9.
通“褰”。揭起;提起。參見“騫衣”。
1.出自《橫吹賦》木斂柯而攢抏,草騫葉而蕭瑟。
2.出自《左傳·襄公二十六年》拂衣從之
3.出自《投梭記·出關》把云帆掛,風纜騫,一似鴟夷載得西子還。
10.
用同“謇”。參見“騫諤”。
1.出自《南史·循吏傳·范述曾》述曾為人騫諤,在宮多所諫爭,太子雖不能全用,然亦弗之罪也。
11.
姓。唐有騫宏。見《新唐書·宰相世系表四上》。
1.出自《廣韻·仙韻》騫,姓。
2.出自《新唐書?宰相世系四上》騫氏出自孔子弟子閔損,字子騫,其孫文,以王父字命氏。后漢質帝時有騫弘,字弘伯,避地允吾,為金城別駕,封金城侯,子孫因家焉。……味道相武后。”
1.大麒麟。
1.深遠的思慮。
1.大而茂盛。
1.天大亮。
1.遠大的謀略。
1.賢德之女。《詩.小雅.車舝》"辰彼碩女,令德來教。"一說身材高大的女子。見高亨今注。
《詩·衛風》篇名。齊國國君的女兒莊姜嫁到衛國,為衛莊公夫人,衛國人作此詩贊美她。詩中用了手如柔荑,膚如凝脂”等多種比喻盛贊莊姜的美貌,后人遂以碩人”為美人的代稱。
1.大儒。
1.博學之士。
1.肥大的牲畜。
1.大師。指學問淵博的人。
1.廣博;偉大。
1.有名望的前輩。
1.重望;高名。亦指有重望的人。
1.猶言德高望重。
1.大名聲。問,通"聞"。
1.大賢。
1.大名聲。
1.博學;學問淵博。
2.指博學的人。
1.大功。
1.大言,虛夸的話。
1.指才智杰出的學者。
1.深遠的意義。
1.指昂揚的志氣。
1.高大壯實。
1.執矟的騎兵。
1.調包。暗易人之物以騙財。
1.見"搠筆巡街"。
1.謂沿街賣詩文。
1.調換。
1.豎立。
1.裝作癡呆。
1.中風病人嘴角抽搐的樣子。
1.三國魏明帝時,昆明國所獻之靈鳥。
1.含水(或別的液體)洗口腔。
1.吮吸;吸飲。
1.吸飲。
1.神話中獸名。
1.古代的一種博戲。
1.謂奮槊進擊,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戰斗。
1.亦作"箾槮"。
2.高而長。
1.見"箾蕅"。
1.舜樂名。
1.某乙。猶某某。
1.用絲纏繞著做絕緣層的金屬導線,多用于繞制電機和電訊裝置中的線圈。
1.絲制的馬鞭。
2.古代亦用作締結婚姻的信物。
3.戲曲鑼經。以鼓簽連續急促地敲擊單皮鼓,形成類似燃放鞭炮或撕布之聲。多用以襯托念白和身段動作。武戲里最緊湊的對打,或單人連續耍刀花﹑槍花﹑棍花時,往往停下鑼鈸等打擊樂器,單用絲鞭襯托。
1.絲與絲織物的總稱。
1.絲綢與布。古代布為麻織品。
2.絲﹑麻或絲﹑棉的混合織物。
3.古錢名。
1.指柔細的腸子。
1.人力或機動的繅絲機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