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水邊或河流入海的地方。多用于地名。
2.
名詞
(Pǔ)姓。
1.
水邊,河岸。
1.出自《詩·大雅·常武》率彼淮浦,省此徐土。
2.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上》出乎椒丘之闕,行乎州淤之浦。
3.出自《送蔣少韓》詩濯足洞庭浦,晞發君山巔。
2.
小水匯入大水處。
1.出自《楚辭·九章·涉江》入溆浦余儃佪兮,迷不知吾所如。
3.
指河流入海處。
1.出自《文選·張衡〈西京賦〉》光炎燭天庭,囂聲震海浦。
2.出自《早發定山》詩歸海流漫漫,出浦水淺淺。
4.
注入大河的川流。
1.出自《國語·晉語四》夫教者,因體能質而利之者也。若川然有原,以卬浦而后大。
2.出自《浣溪沙》詞不語含顰深浦里,幾回愁煞棹船郎。
5.
指人工修的向江河排水的溝渠。
1.出自《吳郡圖經續記·治水》循古遺跡,或五里七里而為一縱浦,又七里或十里而為一橫塘。因塘浦之土以為堤岸,使塘浦闊深,堤岸高厚,則水不能為害,而可使趨于江也。
2.出自《東南七郡水利略敘》三江導尾水之去,江所不能遽泄者,則亞而為浦、為港、為渠、為瀆,為洪、涇、浜、溇,凡千有奇,如人之有腸胱脈絡,以達尾閭乎?
6.
流。
1.出自《水經注·溫水》水,上承俞元之南池,周四十七里,一名河水,與邪龍分浦。
2.出自《朝野僉載》﹝安樂公主﹞又為九曲流杯池,作石蓮花臺,泉于臺中浦水,窮天下之壯麗。
7.
港汊,可泊船的水灣。
1.出自《夷堅丙志·林翁要》驚濤亙天,約行百余里,隨流入小浦中,獲遺物一笥,頗有所資而歸。
2.出自《古今小說·楊謙之客舫遇俠僧》李氏說道:“這大風只在頃刻間來了,依我說,把船快放入浦里去躲這大風。”
8.
姓。明有浦源。見《明史·文苑傳一·林鴻》。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浦氏,《晉起居注》有尚方丞浦選,宋有員外郎浦延熙。望出京兆。
1.太平軍中口語。矛的槍頭。
1.謂麥子﹑高粱﹑豆子等農作物收割后,在場上用磙子碾壓脫粒。
2.指用碌碡壓平打谷場和曬糧食的場院。
1.軋軋作聲之車。
1.委曲之辭。
1.方言。壓路機。
2.鐵路上巡查或檢修用的車子。大多用電瓶或柴油機作動力。
1.傾軋排擠。
將鋼錠或鋼坯加工成鋼材的各種工藝方法的統稱。常用的方法有軋制、鍛造、擠壓、拉拔等。其中以軋制為主,按軋制時金屬的溫度可分為熱軋與冷軋。
1.軋鋼用的機器。主要由幾組軋輥構成,鋼坯通過軋口就變成一定形狀的鋼材。
1.扎鋼機上的主要裝置,是一對轉動方向相反的輥子,兩個輥子之間形成一定形狀的縫或孔,鋼坯由縫或孔中通過,就軋成鋼材。
1.長遠貌。
1.分離棉子和棉絮用的機器。上面有一個帶鋸齒的圓筒,圓筒轉動時,把棉絮撕下,使與棉子分開。
也稱軋鋼機”。在旋轉著的軋輥之間對金屬進行壓力加工的機械設備。主要由工作機座(裝有軋輥等)、原動機和傳動機構組成。按軋輥數目可分為二輥式、三輥式、四輥式和多輥式;按用途可分為初軋機、型鋼軋機、線材軋機、鋼板軋機等。
1.亦稱"軋空頭"。
2.資本主義國家和舊中國交易所中,有力多頭常用的一種操縱市場﹑獲取暴利的方法。其法為對某一投機對象的來源暗中加以控制,使空頭于交割時無法獲得其應交數量,只得在價格上滿足多頭要求的條件下,忍痛進行了結。此時空頭受軋,急圖脫身,而多頭則任意抬價,獲得暴利。
1.見"軋空"。
1.指軋鋼機上軋輥的兩個輥子之間形成一定形狀的縫口或孔口。鋼坯經由軋口中通過,就軋成鋼材。
1.象聲詞。形容物體磨擦或受壓力后而發出的聲音。
1.強制勒逼。
1.亦作"軋鑠"。
2.輾壓,滾壓。
3.傾軋,欺凌。
1.碾軋朝露。謂早行。
1.本為山名。《新唐書.逆臣傳上.安祿山》"安祿山,營州柳城胡也。本姓康。母阿史德,為覡,居突厥中,禱子于軋犖山虜所謂斗戰神者,既而妊。及生,有光照穹廬……母以神所命,遂字軋犖山。"后因指安祿山。
1.方言。在擁擠的情況下爭購食米。
1.磨滅。
1.猶超越,制約。
1.廣大貌。
1.方言。結交朋友。
1.方言。非夫妻關系的男女發生性行為或同居。
1.形容物之間相磨擦發出的聲音。
1.宋代劇場的奏樂者,即樂工。
1.扎實,著實。
1.見"軋轢"。
1.細致縝密。
1.指彈奏弦器。
1.櫓聲。
1.謂撥弄雁柱。指彈箏。
1.繅車聲。
1.難出貌。
2.雜沓,煩擾。
3.口吃貌。
4.象聲詞。
1.核算查對賬目。
1.箏之一種。
1.壓制阻礙。
1.曲曲折折地出生。喻詰屈聱牙,晦澀難通。
1.制動閘的把手。
1.亦作"閘版"。
2.閘門。
1.見"閘板"。
1.古時指民間為官府辦治物品。
1.即苲草。指金魚藻等水生植物。
1.謂古代點查上朝時入班的官員。
1.形容成群的魚﹑水鳥﹑昆蟲等吃東西的聲音。
1.舊指擔負開閉閘門勞役的人。
1.水陸關口。
1.管理閘門的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