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兩馬并駕。參見“駢馬”。
1.出自《尚書大傳》古之帝王,必有命民。能敬長矜孤,取舍好讓者,命於其君,然后得乘飾車駢馬,衣文錦。
2.出自《說苑·修文》古者必有命民,命民能敬長憐孤,取舍好讓,居事力者,命於其君,命然后得乘飭輿駢馬。
2.
并列。
1.出自《管子·四稱》入則乘等,出則黨駢。
2.出自《泛湖歸出樓中望月》詩輟策共駢筵,并坐相招要。
3.出自《玄怪錄·張左》徒居鶴鳴山下,草堂三間,戶外駢植花木,泉石縈繞。
3.
并聯;合并。參見“駢脅”。
1.出自《莊子·駢拇》是故駢於足者,連無用之肉也。
2.出自《清史稿·災異志一》景寧飛蝗蔽天,大可駢三尺。
4.
聚集;羅列。
1.出自《后漢書·班固傳下》遂集乎中囿,陳師案屯,駢部曲,列校隊,勒三軍,誓將帥。
2.出自《秋日夔府詠懷奉寄鄭監李賓客一百韻》宵旰憂虞軫,黎元疾苦駢。
3.出自《宿楚雄》詩海椒戶戶紅成串,多彩欣看百貨駢。
5.
文體名。參見“駢文”、“駢四儷六”。指用駢體寫成的文章,別于散文而言。起源于漢魏。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和聲律,易于諷誦。迨南北朝,專尚駢儷,以藻繪相飾,文格遂趨卑靡。唐代以來,有以四字六字相間定句者,稱四六文,即駢文的一種。
1.出自《中國史稿》南北朝時期,駢文盛行。這種文體講求對偶和聲律,使用很多典故,堆砌詞藻,意少詞多,在表達思想內容方面受到很多限制。
6.
“騈”的新字形。
1.即州別駕。
1.州署收藏文書簿籍等的府庫。
2.州治。
3.舊時地方行政區劃的州和府的合稱。
1.州署中的屬官。
1.州署中的屬官。
2.宋代以后,用以稱一州的最高長官。
1.猶州土,疆土。
2.謂州邑與封國。
1.指刺史。
1.猶擅權。
1.撰寫文章。
1.處理事務。
1.限制。
1.制度,法制。
1.規定道德和行為準則。
2.指德行。
1.制造形象。即鉤描輪廓。
1.猶壓制。
1.猶式樣。
1.猶統一。
1.謂區別不同的情況而制定適宜的方式方法。
1.制宜,裁斷適宜。
2.制定尊卑之義。
3.即八股文。
1.八股文。
1.謂安排妥當,使各得其宜。
1.強制;抑制。
1.控制駕馭。
1.斷案。
2.皇帝特命監禁罪人的獄所。
1.統治,控制。
1.皇帝特命囚禁審訊犯人的處所。
限制約束受環境制約。
①將原材料加工成為可供使用的物品制造兵器|制造業。②有意識地造成某種氛圍、局面制造事端|制造輕松氣氛。
①指其產品不需再加工,可供最終消費和使用的工業部門,它是與采掘工業、原材料工業并列的工業部門。②即加工工業”,指對采掘工業產品和農產品進行再加工的工業部門,包括除采掘工業外的幾乎所有工業部門。
1.法度。
2.制定法度。
1.哀杖。
2.刑杖。
1.皇帝的命令。
1.支配,使喚。
1.猶言統治。治理政務。
1.規劃;處理。
2.制置使的簡稱。
1.官名。唐大中五年設置,經劃邊防軍務,控制地方秩序。宋初不常置。南渡后,因與金作戰,設置漸多,多以安撫大使兼任。其秩高者稱為"制置大使"。制置使往往轄治數路軍務,類似明清的總督。
1.猶言執中。謂恪守中正之道,無過與不及。
2.居喪期間。
1.撰作。
1.練武舉重的器械。因每具都有規定的重量,故稱。
1.題表字。
1.指禮樂等方面的典章制度。
2.制造;造作。
3.著述;創作。
4.樣式。
5.方言。猶折磨。
1.包書的布套。
1.羽飾之旌旗。
1.猶典范,標準。
2.猶旗幟。
1.指晏子治理東阿的故事。《晏子春秋.雜上四》"景公使晏子為東阿宰﹐三年﹐毀聞于國。景公不說﹐召而免之。晏子謝曰'嬰知嬰之過矣﹐請復治阿﹐三年而譽必聞于國。'景公不忍﹐復使治阿﹐三年而譽聞于國……景公知晏子賢﹐乃任以國政﹐三年而齊大興。"后因以"治阿"指吏治有方﹐政績顯著。
①政治清明,國家、社會安寧今祖宗法令修明,求之前世,未有治安若今之久者。②通過治理,使社會秩序安寧維持治安|治安情況良好。
國家為維護社會秩序和社會治安而進行的行政管理工作。包括戶口管理、交通管理、特種行業管理、危險物品管理、消防管理等。
1.見"治辨"。
1.治安保衛的省稱。
1.準備;備辦。
1.治國的根本措施。
2.謂處理事務從根本上著手。與"治標"相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