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充足;盛大;旺盛。
2.
名詞
(Pèi)姓。
1.
盛大貌;充足貌。
1.出自《莊子·天地》君子明於此十者,則韜乎其事心之大也,沛乎其為萬物逝也。
2.出自《思玄賦》云師??以交集兮,涷雨沛其灑涂。
3.出自《正氣歌》於人曰浩然,沛乎塞蒼冥。
4.出自《兒女英雄傳》到場屋里,提起筆來,才得氣沛詞充,文思不滯。
2.
行疾貌。
1.出自《楚辭·九歌·湘君》美要眇兮宜修,沛吾乘兮桂舟。
2.出自《漢書·禮樂志》靈之來,神哉沛,先以雨,般裔裔。
3.出自《大司馬新城王公祖德賦》神哉沛兮東馳,逾數(shù)舍兮一息。
3.
感動貌。參見“沛然”。
1.出自《漢書·司馬相如傳下》於是天子沛然改容曰:“俞乎,朕其試哉!”
4.
降。
1.出自《云門山投龍詩》沛恩惟圣主,祈福在方伯。
2.出自《歸田瑣記·鰲拜》國初勛舊,無不知有鰲拜者,迨后罪狀昭著,而列圣猶曲軫念,疊沛恩施。
3.出自《圣武記》朕久聞其任勞任怨,不顧身家,悉心籌畫,臻斯完善;特因未識其人,尚未特沛恩施。
5.
水草叢生的沼澤地。參見“沛澤”。
1.出自《后漢書·崔骃傳》逸禽之赴深林,虻蚋之趣大沛。
6.
浙中舊稱依山建閘蓄水,用以灌溉的山塘、水庫。
1.出自《三馀贅筆·淫沛》浙中少水,人家多於山上置閘蓄水,遇旱歲,開以灌田,名之曰沛。
7.
通“旆”。旗幟、帳幕之類。
1.出自《易·豐》豐其沛,日中見沬。
8.
通“跋”。跌倒;傾仆。
1.出自《詩·大雅·蕩》人亦有言,顛沛之揭。
2.出自《論語·里仁》君子無終食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9.
通“?”。盛怒;不悅。
1.出自《公羊傳·宣公十二年》寡人無良邊垂之臣,以干天禍,是以使吾王沛焉。
10.
通“?”。撥;排除。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遠游〉》升虛凌冥,沛濁浮清,入帝宮兮。
1.同"冰消霧散"。
1.同"冰消霧散"。
1.薄而潔白的絲綢。
1.見"冰消"。
1.見"冰消霧散"。
1.猶冰消瓦解。
1.滑冰時穿的鞋。皮制,鞋底裝有冰刀。
1.水榭。
①純潔明凈之心一片冰心在玉壺。②冰心(1900-)。小說家,散文家,詩人。原名謝婉瑩,福建長樂人。女。1921年參加文學(xué)研究會。1923年留學(xué)美國,陸續(xù)寫作散文《寄小讀者》。1926年回國后在燕京大學(xué)、清華大學(xué)等校任教。抗戰(zhàn)勝利后去日本,曾在東京大學(xué)執(zhí)教。建國后曾任中國作協(xié)書記處書記、中國文聯(lián)副主席、民進中央副主席、全國政協(xié)常委。著作豐富,尤以散文著稱。著有詩集《春水》、《繁星》,兒童文學(xué)作品集《小桔燈》、《再寄小讀者》、《三寄小讀者》等。有《冰心文集》。
1.冰和雪。
2.指凍雪。
3.形容心地純凈潔白或操守清正貞潔。
4.形容文章辭意高雅清新。
1.形容人聰穎。
1.喻指破漏的房屋。
1.猶冰柱。
1.媒人的話。
1.謂面容潔白美好,清瑩如冰。
2.借指美麗的婦女。
1.即馮夷。傳說中的河神。
1.酒面上清澈的浮沫。借指美酒。
1.謂寒冰光亮透明。
1.冰下之魚。亦以喻生命不絕如縷。
1.媒人的話。
1.冰和玉。常用以比喻高尚貞潔的人品或其他潔凈的事物。
2.岳父和女婿的代稱。"冰清玉潤"的省稱。
1.清白廉潔的聲譽。
1.《詩.小雅.小昮》"如臨深淵,如履薄冰。"后遂以"冰淵"喻指處境危險。
1.冬季。
2.冰人月老。指媒人。
1.舊時賣冷食﹑冷飲或其他食品者所擊的銅盞。
即陸緣冰”(261頁)。
1.把食物﹑飲料等與冰塊放在一起或放入冰箱使涼。
無色透明的方解石。因最早發(fā)現(xiàn)于冰島而得名。強玻璃光澤,具有明顯的雙折射現(xiàn)象。是制造偏光鏡等光學(xué)儀器的重要材料,也是激光儀器和天文望遠鏡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性特脆,開采優(yōu)質(zhì)冰洲石很難,故價格昂貴。
1.滴水﹑積雪凝成的冰條。
1.冰柱。
1.一種冷食,將水﹑奶油﹑糖﹑果汁等物混合攪拌,在低溫下凍成的磚形硬塊。
1.冰凍堅硬。語本《禮記.月令》"﹝仲冬之月﹞冰益壯﹐地始坼。"
1.檐頭滴水凝成的長條形的冰。
1.淡雅的姿態(tài)。
1.士兵暴動。
1.士兵和低級武官的總稱。
1.軍隊嘩變。
1.兵權(quán)﹐軍權(quán)。
1.作戰(zhàn)時兵器沒接觸﹐謂戰(zhàn)事順利﹐未經(jīng)交鋒或激戰(zhàn)而取得勝利。
1.猶兵不血刃。
武器上沒沾血跡。指未經(jīng)交鋒而取勝故近者親其善,遠方慕其德,兵不血刃,遠邇來服。
1.語本《韓非子.難一》"戰(zhàn)陣之閑﹐不厭詐偽。"《后漢書.虞詡傳》亦有"兵不猒權(quán)"之語﹐后以"兵不厭詐"謂用兵作戰(zhàn)時當(dāng)盡量使用欺詐等計謀來迷惑敵人。
1.六部之一﹐主管全國武官選用和兵籍﹑軍械﹑軍令等事宜。魏置五兵尚書﹐至隋改兵部尚書﹐歷代王朝皆沿用其制﹐至清末改為陸軍部﹐后又增設(shè)海軍部。參閱《通典.職官五》。
1.軍士的名冊。
1.兵器藏進武庫﹐軍馬放入華山。謂天下太平。
1.古代管兵事等的官員『代為公府﹑司隸的屬官。唐代為府﹑州設(shè)立的"六曹"(或"六司")之一﹐在府稱"兵曹參軍"﹐在州稱"司兵參軍"◇世或沿用此稱。
2.古代軍中掌管作戰(zhàn)部署的機構(gòu)。
3.指兵部。
1.傳說因唐代崔希高在并州任兵曹而得名的一種鳥。據(jù)唐劉肅《大唐新語·孝行》﹐崔希高仁孝友悌﹐丁母憂﹐哀毀過禮◇轉(zhuǎn)并州兵曹﹐"廳前叢葦﹐有小鳥如鷦鷯來巢﹐孕卵五色﹐旦如雞子。數(shù)日﹐鷇毀雛見﹐已大于母。月余﹐五色成文﹐大如鵝﹐馴擾閑暇。頃之飛翔﹐時歸舊所。人到于今號為'兵曹鳥'。"
1.舊時地方上為軍隊提供勞役﹑供給等﹐謂之"兵差"。
1.兵卒的長官。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luò)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xué)習(xí),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dān)法律上的任何義務(wù)或責(zé)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