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昆蟲、爬行動物等行動或人用手和腳一起著地向前移動。
2.
動詞
抓著東西往上去;攀登。
3.
動詞
由倒臥而坐起或站起。
4.
動詞
某些植物附著在別的物體上生長。
1.
用指甲搔。
1.出自《神仙傳·王遠》麻姑手爪似鳥,經見之,心中念曰,背大癢時,得此爪以爬背,當佳也。
2.出自《浣溪沙·松齋夜雨留客》詞老對凍醪留客話,醉爬短發枕書眠。
3.出自《聊齋志異·花姑子》安經宿,覺腰下盡死,爬抓無所痛癢。
2.
刨;扒。
1.出自《讀顧況歌行》妖狐爬出西子骨,雷車拶破織女機。
2.出自《次夏允中禁體雪詩六十韻》埽開交擁篲,戲聚互推爬。
3.出自《聊齋志異·葛巾》﹝女﹞又拔頭上簪,刺土數十下,又曰:“爬之。”生又從之。則甕口已見。
3.
人或動物伏地慢行。
1.出自《是日往觀果刻本乃復次韻》濃書鐵把純綿裹,深刻蟹上潮泥爬。
2.出自《墳·論“費厄潑賴”應該緩行》落水狗的是否該打,第一是在看它爬上岸了之后的態度。
3.出自《駱駝祥子》他慢慢的,閉著氣,在地上爬、目的是在找到那幾匹駱駝。
4.
伏;趴。
1.出自《紅樓夢》那媳婦那里有心腸照管?吃了飯,便自去串門子,只剩下晴雯一人在外間屋內爬著。
2.出自《兒女英雄傳》兩個人這里說話,劉住兒已經爬在地下哭著給安公子磕頭,求著先放他回去發送他媽。
3.出自《銅墻鐵壁》石得富早已在擔架上爬不住了。
5.
用手或別的用具撥拉東西。
1.出自《官場現形記》等把一碗飯爬完,才慢慢的問。
2.出自《到莫斯科去》她差不多一眼也不看那桌上排滿的各樣菜,只是趕忙地爬了半碗飯就走開了。
6.
攀登,攀援而上。
1.出自《趙氏孤兒》他他他只貪著目前受用,全不省爬的高來可也跌的來腫。
2.出自《水滸傳》時遷看見土地廟后一株大柏樹,便把兩只腿夾定,一節節爬將上去樹頭頂。
3.出自《杜晚香·歡樂的夏天》獨自爬上高塬,又獨自走回家來。
4.出自《上海的早晨》現在從事務主任爬到副廠長,是總經理面前的一位紅人。
7.
通“筢”。一種有齒的農家用具。用以耙攏或散開柴草谷物之類。
1.出自《萬齋瑣錄》爬以竹為之,所以推引聚禾谷也。
1.譏諷戲謔。
1.譏諷的言論。
1.譏評非議。
1.非議和阿諛。
1.譏呵喧鬧。
1.譏諷指責。
1.譏議指摘。
1.見"譏摘"。
1.糾正。
1.譏評非議。
1.敲打梆子。用以宣告集散﹑表示有事申報或巡更示警等。
1.攻擊崩潰的敵人。
打死(多指用槍)。
1.以手拍股。
1.謂驅馬疾行。指急行軍。
1.謂以嚴刑峻法虐民。
1.見"擊缽催詩"。
1.南朝齊竟陵王蕭子良﹐常于夜間邀集才人學士飲酒賦詩﹐刻燭限時﹐規定燭燃一寸﹐詩成四韻。蕭文琰認為這并非難事﹐乃與丘令楷﹑江洪二人改為擊銅缽催詩﹐要求缽聲一止﹐詩即吟成。見《南史.王僧孺傳》◇以"擊缽催詩"指限時成詩﹐亦以喻詩才敏捷。
1.古代一種游戲。
1.攻打撕裂。形容爭斗激烈。
1.賣熟食者所敲的一種小木梆。
1.鞭笞示罰。
1.撞擊。
1.相打;碰撞。
電介質在強電場作用下喪失原有絕緣性質的現象。固體電介質擊穿后,會出現熔化或燒焦的通道,或出現機械損傷的裂紋;氣體和液體電介質擊穿時會出現電火花。發生擊穿的電壓值與材料的種類、厚度及使用時的溫度、壓力等因素有關。
1.擊殺于床上。
1.車軸頭相碰。形容賓客車輛之多。
1.用戈矛劈刺。
2.引申為攻伐﹐誅殺。
3.謂擊刺之術。
1.打擊;拍打。
1.打銅點(小鑼)報時。
1.形容快速。
1.敲打刁斗。
1.打動。
1.打斷。
2.專斷;決斷。
3.果敢堅決。
1.猶激忿。擊﹐用同"激"。
1.亦作"擊缻"。
2.敲擊瓦缶。古人或以缶為樂器﹐用以打拍子。缶﹐瓦盆。
1.拍擊;拍打。
2.布茶時的一種手法。
1.敲箭袋。契丹俗,在皇室再生儀里所舉行的一種儀式。
1.見"擊石拊石"。
1.掠去枯草。
1.擊鼓。
1.攻擊。
1.形容車馬眾多。語出《戰國策.齊策一》"臨淄之涂﹐車轂擊﹐人肩摩。"
1.鳥名。即布谷。
1.見"擊鼓催花"。
1.唐南卓《羯鼓錄》"上(唐明皇)洞曉音律……尤愛羯鼓玉笛﹐常云八音之領袖﹐諸樂不可為比。嘗遇二月初﹐詰旦﹐巾櫛方畢﹐時當宿雨初晴﹐景色明麗﹐小殿內庭﹐柳杏將吐。睹而嘆曰'對此景物﹐豈得不為他判斷之乎?'左右相目﹐將命備酒﹐獨高力士遣取羯鼓。上旋命之﹐臨軒縱擊一曲﹐曲名《春光好》。神思自得。及顧柳杏﹐皆已發拆。上指而笑謂嬪御曰'此一事不喚我作天公﹐可乎?'"后用作酒令。鼓響傳花﹐聲止﹐持花未傳者即須飲酒。今亦用作游戲。
1.謂敲打金石和按捺簫管等樂器。指奏樂。
擊中并摧毀~敵方坦克三輛ㄧ建筑物被雷電~。
敲拍船槳。《晉書·祖逖傳》記載祖逖帶兵北伐時,渡江到中流,他擊楫立誓說祖逖不能清中原而復濟者,有如大江。”后來用擊楫”或擊楫中流”表示慷慨激昂的報國壯志長江不限天南北,擊楫中流看誓師。
1.見"擊楫中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