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暖和,不冷不熱。
2.
動詞
使變溫暖。
1.
溫暖,暖和。
1.出自《墨子·節用中》冬服紺??之衣,輕且暖。
2.出自《苦寒》詩侵爐不覺暖,熾炭屢已添。
3.出自《上海的早晨》夏有夏衣,冬有冬裝,穿的很暖,吃的很飽。
4.出自《天問》何所冬暖?何所夏寒?
2.
使溫暖。
1.出自《謁禹廟》詩春暉生草樹,柳色暖汀洲。
2.出自《漁家傲》詞賴有蛾眉能暖客,長歌屢勸金杯側。
3.
指暖和的氣息。
1.出自《元日》詩爆竹聲中一歲除,春風送暖入屠蘇。
4.
用同“軟”。柔軟;松軟。參見“暖皮”“暖塵”。
1.出自《本草綱目·木二·樺木》其皮厚而輕虛軟柔,皮匠家用襯靴里,乃為刀靶之類,謂之暖皮。胡人尤重之。以皮卷蠟,可作燭點。
2.出自《次韻朱本初訪李溉之學士不遇》城南城北暖塵飛,伐木相求苦未歸。
3.出自《寓江寧村居病起寫懷》詩十里吳堤踏暖塵,老懷忽憶故鄉春。
5.
指熱。
1.出自《能改齋漫錄·方物》有母所種仙茅……少年飲之,至于口鼻出血,蓋性極暖也。
1.亦作"半吐半露"。
2.說一半留一半。形容說話不直截了當。
1.明代婦女穿的一種無底襪。
1.半夜。
1.亦作"半文不白"。
2.文言和白話夾雜。
1.見"半文半白"。
識字不多的成年人。
只有極少的生產資料,需要出賣部分勞動力來維持生活的人。舊中國的絕大部分半自耕農、貧農、小手工業者、店員、小販都是半無產階級。
1.藥草名。多年生草本植物,葉子有長柄,初夏開黃綠色花。地下有白色小塊莖,可入藥,生用有毒,內服須限用。
2.稻品種名。詳"半夏稻"。
3.仲夏。魯迅《且介亭雜文末編》有《半夏小集》。
1.半似仙人。傳說中仙人居住在高空,舊因稱耍秋千的人為半仙,耍秋千為半仙戲。
2.半似仙人。指登高山的人。
3.舊稱從事星相﹑占卜﹑巫醫等迷信職業的術法靈妙者。亦有自稱以惑眾者。如宋周密《武林舊事.諸色伎藝人》中有施半仙。
1.秋千戲。詳"半仙"。
1.南宋宰相賈似道在今杭州市西湖葛嶺修建的別墅。宋周密《齊東野語.賈相壽詞》"賈師憲當國日,臥治湖山,作堂曰半閑。"后借指賈似道。亦泛指奸臣。
1.同"半晌"。
1.半夜,深夜。
2.一夜的一半。
1.半空,空中。
1.一會;半晌。
1.不新不舊。
1.見"半新半舊"。
1.猶半信不信。
1.謂不完全相信。
1.中星。
2.半點兒。表示數量極少。
指職工因病在一定時期內每日半天工作,半天休息~一周。
1.短袖衣。
1.指冥中,冥界。
1.半掩。
1.指暗娼。
①一夜的一半前~ㄧ后~ㄧ上~ㄧ下~。②夜里十二點鐘前后,也泛指深夜深更~ㄧ哥兒倆談到~。
深夜~的,別再大聲說話了。
1.古代婦女穿的一種短上衣。
1.同"半信半疑"。
1.未全陰暗。
2.謂天氣多云。
把八度音劃分為十二個音,兩個相鄰的音之間的音程叫半音。
1.舊印章名『制,丞相﹑列侯至令丞,都用正方形的大印。小官如管倉庫﹑園林的,只能用大官印的一半,印成長方形◇世沿其制,叫半印。參閱清馮云鵬《金石索.印璽.半印》。
1.半個影子。
2.不透明體遮住比較大的發光體光源時,所產生的影子就有兩部分,完全暗的部分叫本影,半明半暗的部分叫半影。
語音學上指擦音中氣流較弱,摩擦較小,介于元音跟輔音之間的音,如普通話yīn·wei(因為)中的‘y’和‘w’。
①圓的直徑的兩個端點把圓周分成兩條弧,每一條弧叫做半圓。②半圓(弧)和直徑所圍成的平面。
1.半虧之月。
2.半個月。
每半月出版一次的刊物。
1.泉名。在浙江紹興縣境。
2.泉名。在浙江省吳興縣境。
半月刊。1980年5月創刊于北京。中共中央宣傳部委托新華社主辦。以講解時事政策為主。
1.《南史.江革傳》"杋(謝杋)嘗行還過候革,時大寒雪,見革弊絮單席,而耽學不倦,嗟嘆久之,乃脫其所著襦,并手割半氈與革充臥具而去。"后用為顧惜寒士之典。
1.花木名。
1.儀仗隊的半數。
1.謂月球的半面受日光照射。
2.指半邊月。
3.半片破鏡。
1.損失一半。
2.對折;減半。
3.折斷一半。
1.即半身不遂。
1.片紙。
半成品。
1.在物體兩端之間的位置。
2.在事情進行的過程中間。
1.見"半妝"。
1.相當于半張方桌大小的長方形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