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錜”。
2.
鑷子。
1.出自《白發賦》愿戢子之手,攝子之鑷。
2.出自《云仙雜記·卻老先生》王僧虔晚年惡白發。一日對客,左右進銅鑷,僧虔曰:“卻老先生至矣,庶幾乎!”
3.出自《外科心法真驗指掌》此鑷捏潰瘡之腐肉,取之,去之。
3.
用鑷子拔除毛發或夾取東西。
1.出自《太平御覽》披減須鬢謂之鑷。
2.出自《華胥引》詞離思相縈,漸看看,鬢絲堪鑷。
3.出自《借鏡》詩相知肯借鏡,鑷我發邊絲。
4.出自《圍城》她頭發沒燙,眉毛不鑷,口紅也沒有擦。
4.
指理發。參見“鑷工”、“鑷肆”。
1.出自《貴耳集》忽一日秦會之呼一鑷工櫛發。
2.出自《今世說·尤悔》時就客飲,有鑷工為之按摩。
3.出自《霏雪錄》一日,坐鑷肆櫛發。
5.
垂飾。
1.出自《西京雜記》上設九金龍,皆銜九子金鈴,五色流蘇,帶以綠文紫綬,金銀花鑷。
6.
特指綴附于簪釵的垂飾。
1.出自《后漢書·輿服志下》簪……下有白珠,垂黃金鑷。
2.出自《詠歌姬》寶鑷間珠花,分明靚妝點。
3.出自《奉和襲美太湖詩·曉次神景宮》翠鑷有寒鏘,碧花無定影。
7.
古代織機上用以提花的部件。一說,古織布機上提花用的竹針。
1.出自《西京雜記》霍光妻遺淳于衍……散花綾二十五匹。綾出巨鹿陳寶光家,寶光妻傳其法。霍顯召入其第,使作之。機用一百二十鑷,六十日成一匹。
2.出自《中婦織流黃》詩數鑷經無亂,新漿緯易牽。
1.古時對南方未入州城定居的少數民族的蔑稱。
1.長毛。
2.形容歷時很久。
3.猶發毛。形容驚慌﹑害怕。
1.糙米。
2.未煮熟的米。
1.見"生米做成熟飯"。
1.比喻事已做成,不能改變。
1.如生的面貌;生動的面目。
2.新的境界或形式。
3.陌生。
1.猶寫生。
1.佛教語。依因緣和合而有,謂之"生";依因緣離散而無,謂之"滅"。
2.猶生死。
《詩·大雅》篇名。記敘周的始祖后稷的誕生及其經歷的磨難和播種五谷的事跡。詩中所寫后稷之母因腳踩天帝足跡而懷孕以及后稷被母親拋棄荒野時受牛羊、飛鳥庇護的故事,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
由高分子的核酸蛋白體和其他物質組成的生物體所具有的特有現象。與非生物不同,生物能利用外界的物質形成自己的身體和繁殖后代,按照遺傳的特點生長、發育運動,在環境變化時常表現出適應環境的能力。
1.維持生命活動的能力;生存發展的能力。
1.比喻維持生存和發展的最根本的因素。
2.指對生存的希望。
西方美學理論之一。德國叔本華所倡。從世界的本質即生命意志的哲學觀點出發,認為藝術和美的本質也是意志,是意志的直接而恰如其分的客體化。藝術的唯一目的就在于以觀審方式去掌握化作永恒理念的生命意志。
1.生身之母。舊時庶子對其親生母,出繼子對其本生母亦稱"生母"。
2.猶言催生婆。
1.?魚之俗稱。
1.活的樹木。
1.猶生壙。
1.身內。
1.矯捷的猿猴。
1.出生;出生以來。
2.年歲。
3.活著的時候。
1.產生禍害。
1.活的枝條。亦用以指生存的希望。
1.同"生獰"。
1.兇猛;兇惡。
1.猶言硬弄成。
1.猶只怕,唯恐。
1.舊時妓院對新來嫖客的隱稱。
1.舊俗于除夕焚燒木柴竹葉以祭祀祖先﹑神靈,謂之生盆,又稱籸盆。
1.活活烹死。
1.陶﹑瓷土﹑耐火材料等經加工﹑成形﹑干燥但未燒成的半制品。
生疏;冷僻;不常見這是個生僻字。
1.勉強拼湊。
1.生物的品類。
1.指月未盛明時所發的光。
2.活人的魂魄。
1.活菩薩。喻容貌端麗。
1.年輕的妻子。
1.生日。
從漆樹樹干上收集來的液汁經濾去雜質而得的乳白色或灰黃色黏稠液體。主要成分為漆酚、漆酶、樹膠質等。具有耐久,耐酸,耐油性,粘著力強,漆膜堅硬,光澤好等優良特性,但不耐強堿及強氧化劑,毒性較大,干燥性差,黏度高而施工不便,常通過化學改性后使用。
1.精銳的騎兵。
1.形容富有朝氣和活力。
1.道教認為,從半夜至次日中午之氣為"生炁"。區別于從日中至半夜之"死炁"。炁,同"氣"。
1.生前所用的器具。
2.治生之具。
1.指死者還活著的時候。
1.生取;活捉。
1.天生巧慧。
1.同"生擒"。
1.活捉。
1.萌生愛憐之情。
2.猶言矯飾情態。
3.猶蓄意。
1.產生意趣。
2.生活情趣;樂趣。
3.佛教謂輪回轉生。
1.保全生命,全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