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兩棲類動物,分大鯢和小鯢。大鯢體長一般60—70厘米,主要生活在山溪中,叫聲像嬰兒啼哭,俗稱娃娃魚。小鯢體長5—9厘米,生活在水邊的草地里。
1.
動物名。屬兩棲綱。俗稱娃娃魚,亦名山椒魚。體長約1米,皮膚黏滑,頭扁圓,口大,四肢短小,尾呈鰭狀,宜游泳,棲息于山溪中。
1.出自《爾雅·釋魚》鯢大者謂之鰕。
2.出自《本草綱目·鱗四·鯢魚》鯢生山溪中,似鲇,有四足,長尾,能上樹……聲如小兒啼。
3.出自《清稗類鈔·動物·鯢》鯢,一名山椒魚,長者至四尺余。幼時頸側有小鰓,既長全失,以肺呼吸。體暗褐色,有黑斑,頭圓扁,四肢短小,拙於陸行,尾大而側扁。居溪流中,以魚為食。
2.
雌鯨。
1.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長鯨吞航,修鯢吐浪。
2.出自《太平御覽》鯨,海魚也……其雌曰鯢。
3.出自《哀江南賦》大則有鯨有鯢,小則為梟為獍。
3.
小魚。參見“鯢鰌”。
1.出自《管子·輕重甲》原魚以為脯,鯢以為淆。
2.出自《對楚王問》夫尺澤之鯢,豈能與之量江海之大哉!
3.出自《歸田瑣記·鯤鮞》《左傳·宣十二年》:“取其鯨鯢而封之。”注:“鯨鯢,大魚名。”此鯢為大魚之說所本也。然《庚桑楚》之鯢明為小魚。
4.
通“齯”。謂老人齒落再生。參見“鯢齒”。
1.出自《周原己母孺人壽詩分題得笄》愿翁長健姥亦健,鶴形鮐背牙齒鯢。
1.寄托事跡。
1.見"假藉"。
1.見"假髻"。
1.亦作"假紒"。亦作"假結"。
2.假發所作之髻,供婦女裝飾用。古稱編,漢以后稱假髻。髻﹑紒﹑結,古字通。
1.超越身分擅立名號。
1.假以符節,持節。古代使臣出行,持節為符信,故稱。
2.漢末與魏晉南北朝時,掌地方軍政的官往往加使持節﹑持節或假節的稱號。使持節得誅殺中級以下官吏;持節得殺無官職的人;假節得殺犯軍令者。《后漢書.袁術傳》"李傕入長安﹐欲結術為援﹐乃授以左將軍﹐假節﹐封陽翟侯。"《晉書.職官志》"使持節得殺二千石以下;持節殺無官位人﹐若軍事﹐得與使持節同;假節唯軍事得殺犯軍令者。"《周書.泉企傳》"孝昌初﹐又加龍驤將軍﹑假節﹑防洛州別將﹐尋除上洛郡守。"至隋唐時,持節﹑假節已有名無實,但仍通稱出任刺史﹑太守為假節。
3.借用符節。
4.虛偽的節操。
1.見"假髻"。
①利用某種名義、力量等來達到目的~名義,招搖撞騙。②六書之一。許慎《說文解字敘》‘假借者,本無其字,依聲托事。’假借是說借用已有的文字表示語言中同音而不同義的詞。例如借當小麥講的‘來’作來往的‘來’,借當毛皮講的‘求’作請求的‘求’。③〈書〉寬容針砭時弊,不稍~。
1.借用已有的音同或音近的文字而表示的意義,叫假借義。如"而"原意為胡須,借用為連詞義;"來"原意為小麥,借用為來去的"來"的意義。
1.亦作"假耤"。
2.憑藉;借助。
1.租屋而居;暫借居住。
2.指寄居。
1.猶圈套。
1.暫代的君主。
1.假期之后。
1.借口,托辭。
2.假托;假冒。
1.《詩.大雅.假樂》"假樂君子,顯顯令德。"孔穎達疏"言上天嘉美而愛樂此君子成王也。"陸德明釋文"﹝假﹞音暇,嘉也。"《禮.中庸》引作"嘉樂"◇謂美好快樂為"假樂"。
1.憑借他人的力量。
1.暫時代理職務的官吏。
1.南朝齊末年的一種服飾。
1.借,租借。
1.假如;即使。
2.謂暫時代理縣令。
1.漢劉向《新序.雜事五》"葉公子高好龍,鉤以寫龍,鑿以寫龍,屋室雕文以寫龍。于是夫龍聞而下之,窺頭于牖,施尾于堂。葉公見之,棄而還走,失其魂魄,五色無主,是葉公非好龍也,好夫似龍而非龍者也。"后以"假龍"比喻徒有虛名而無其實的事物。
2.直龍圖閣的別稱。直龍圖閣,即直閣,為宋代官名。
1.偽裝的望樓。
1.即假五百。
1.木制用以計數的馬形籌碼。
2.方言。假裝。
1.暫時埋葬。
1.方言。裝模作樣。
1.見"假門假事"。
1.亦作"假門假氏"。
2.猶言假心假意。
1.仿照人物臉形制成的面具。
2.比喻偽裝的外表。
演員戴面具表演的戲劇。如古希臘悲劇,古羅馬鬧劇,中國的儺戲,意大利的即興喜劇,日本的能樂等。
日本文所用的字母,多借用漢字的偏旁。楷書叫片假名,草書叫平假名。
1.冒充別人姓名。
1.猶委任。
2.指虛假的人命案。
1.繼母﹑乳母或庶母。
2.義母。
3.指鴇母。
1.休假回家省親。
1.猶言冒名頂替者。
1.猶借喻。
1.猶言假撇清。
〈方〉假裝自己清白,跟壞事無關。
1.比喻茍延殘喘。
1.借與器物。《左傳.昭公七年》"晉人來治杞田﹐季孫將以成與之。謝息為孟孫守﹐不可﹐曰'人有言曰"雖有挈瓶之知﹐守不假器﹐禮也。"夫子從君﹐而守臣喪邑﹐雖吾子亦有猜焉。'"因引申指委以地方官職。
2.借助于器物。
1.暫時休息。
1.借貸。
2.假手于人。
1.僭偽的封號。
1.猶假寐。
1.虛假的情意。
1.借貸求助。
1.即使,縱使。
2.如果。
1.假裝的親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