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肥厚;油膩。
1.出自《齊民要術·脯臘》每取時,先取肥者。肥者膩,不耐久。
2.出自《昌谷》詩石錢差復借,厚葉皆蟠膩。
3.出自《贈漁翁》詩蘆刀夜鲙紅鱗膩,水甑朝蒸紫芋香。
2.
今多指食品中油脂過多,使人厭食。
1.出自《到莫斯科去》多末膩人呵,那每餐必備的紅燒蹄膀!
2.出自如:這碗燉肉真膩。
3.
滑澤;細膩。
1.出自《楚辭·招魂》靡顏膩理,遺視矊些。
2.出自《女冠子》詞額黃侵膩發,臂釧透紅紗。
3.出自《漁家傲》詞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點綴瓊枝膩。
4.出自《寄舒真人》詩石因鐘乳膩,松為茯苓肥。
5.出自《死水微瀾》那娃兒雖不很白,倒還媚氣,膩得很。
6.出自《飛花集·艷艷紅豆寄相思》青中泛白,膩如凝脂的樹皮,多么光潔溫潤。
4.
跡印;污垢。
1.出自《皇女誄》手澤未改,領膩如初。
2.出自《晉書·劉輿傳》東海王越將召之,或曰:“輿猶膩也,近則污人。”
3.出自《北征》詩見爺背面啼,垢膩腳不襪。
5.
黏膩。
1.出自《齊民要術·種紅藍花梔子》下白米粉大如酸棗,粉多則白。以凈竹箸不膩者,良久痛攪。
2.出自《鍛煉》碰到那條薄棉被,頗有潮而且膩的感覺。
6.
引申為糾纏;過于親密。
1.出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平伯掉轉頭去,搖手說:“不要!”那人還膩著不走。
2.出自《乘風破浪》現在我有一條經驗,對孩子不能太膩,我一回家,這個女兒就把我纏的什么也不能干。
7.
過多;厭煩。
1.出自《紅樓夢》只怕逛膩了的日子還有呢。
2.出自《老殘游記》我因為這兩天困于酒食,覺得怪膩的慌。
3.出自《呂梁英雄傳》你說的不膩,我早聽膩了。
4.出自《六十年的變遷》每個星期搞一次,實在有點膩。
8.
使人厭惡;惡心。
1.出自《二十年目睹之怪現狀》可知他身上的虱子,一齊都爬到外頭來了,身上的還不算,他那一把白胡子上,就爬了七八個,你說膩人不膩人。
2.出自《六十年的變遷》“我從來沒有吃過蛇。”季交恕伸了伸舌尖:“哎呀!剛看見那篾簍里蠕蠕欲動的東西,一想就發膩。”
9.
形容霧氣彌漫,使人感到模糊。
1.出自《徐霞客游記·游黃山日記》四山霧合,少頃,庵之東北已開,西南膩甚。
2.出自《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但秦淮河確也膩人。即如船里的人面,無論是和我們一堆兒泊著的,無論是從我們眼前過去的,總是模模糊糊的,甚至渺渺茫茫的。
10.
涂抹縫隙使平整。
1.出自如:膩墻。
1.辨訛訂訛。辯﹐通"辨"。
1.以雄辯的口才折服人。
1.爭辯﹔爭論。
1.辨析裁斷。辯﹐通"辨"。
1.申辯對答。
1.謂有關法典的爭訟。
1.論辯的鋒芒。
1.雄辯。
1.辯解遮掩。
1.遍告﹐通告。辯﹐通"徧"。
1.鳥名。鸚鵡的別稱。
能言善辯捷敏辯給|太叔廣甚辯給。
①為了保護別人或自己,提出理由、事實來說明某種見解或行為是正確合理的,或是錯誤的程度不如別人所說的嚴重不要替錯誤行為~ㄧ我們要為真理~。②法院審判案件時被告人為自己申辯或辯護人為被告人申辯~人 ㄧ~律師。
被告人對被控告的內容進行申述、辯解的權利。
受被告人委托或由法院許可或指定,在法庭上為被告人辯護的人。
1.即辯護人。超貶義。
1.擘劃﹐謀劃。
1.聰明而富于辯才。
1.聰明而富于辯才。
1.辨疑解惑。辯﹐通"辨"。
1.辯難詰問。
能言善辯,才思敏捷機警辯捷|發言辯捷。
對受人指責的某種見解或行為加以解釋事實俱在,無論怎么~也是沒有用的。
1.辯論的依據。
1.辨明裁決。辯﹐通"辨"。
1.詭辯。
1.俊辯﹐雄辯﹐辯才出眾。
1.猶說客。
1.謂善于辭令﹐能言善辯。
2.指能言善辯的口才。
1.同"辯口利舌"。
1.能言善辯﹐伶牙利嘴。
1.分清物類。辯﹐通"辨"。
1.申辯﹐申理。
1.指言辭或文辭華美綺麗。
1.言辭流利﹐能言善辯。
1.列舉理由加以分辯。
1.智而有謀。
彼此用一定的理由來說明自己對事物或問題的見解,揭露對方的矛盾,以便最后得到正確的認識或共同的意見~會ㄧ他們為歷史分期問題~不休。
1.謂能言善辯﹐才思敏捷。
〈書〉辯駁或用難解答的問題質問對方互相~。
1.能說會道﹐花言巧語。
1.能言善辯的女子。(1)指春秋楚昭氏之妻『劉向《列女傳》有"楚野辯女"篇。(2)即趙津女『劉向《列女傳.趙津女娟》載﹕趙娟父系黃河一渡口之船夫。趙簡子南擊楚﹐娟父醉臥﹐不能如約渡簡子過河。簡子欲殺之﹐娟為父辯解﹐因得免。三國魏曹植《鞞舞歌.精微篇》"辯女解父命,何況健少年!"黃節注"《列女傳》趙津女娟列《辯通傳》,故曰辯女。"
1.申辯﹐辯白。
1.辯士聚集之所。
1.謂言辭﹑文辭華美精巧。語本漢王充《論衡.自紀》﹕"文必麗以好﹐言必辯以巧。"
1.能言善辯的人。
1.謂在任何環境里都能處之泰然。辯﹐通"徧"。
1.猶辯富。雄辯。
1.借指辯詞。
1.全部加以省察。辯﹐通"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