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爛泥;泥坑。
2.
見“淖爾”。(蒙)湖泊。水澤。
1.
爛泥;泥沼。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2.出自《春秋繁露·天地陰陽》今投地死傷而不騰相助,投淖相動而近,投水相動而逾遠。
3.出自《遼史·耶律休哥傳》軍渴乏井,漉淖而飲。
4.出自《紅樓夢》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2.
流體;稀泥漿狀。參見“淖糜”。
1.出自《呂氏春秋·別類》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
2.出自《淮南子·原道》甚淖而滒,甚纖而微。
3.出自《左傳·昭公七年》??於是,鬻於是。
3.
濕潤。
1.出自《管子·地員》五粟之狀,淖而不韌,剛而不觳,不濘車輪,不污手足。
2.出自《齊民要術·醴酪》煮令極熟,剛淖得所,然后出之。
3.出自《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熱多則淖,淖則黃紅。
4.
沉溺。參見“淖溺”。
1.出自《楚辭·東方朔〈七諫·怨世〉》世沈淖而難論兮
5.
陷沒。
1.出自《陳書·侯鎮傳》其步兵在西岸者,自相蹂踐,馬騎并淖於蘆荻中,棄馬脫走以免者十二三。
6.
消融。參見“淖冰”、“淖溺”。
1.出自《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序》況乎廣成之戒抱一,玄元之去多欲,予所貴道,良謂是矣。豈眩夫系風之言,奇彼淖冰之術,從偓佺之所珍,遺堯舜之令名也哉!
2.出自《舊唐書·李德裕傳》臣所慮赴召者,必迂怪之士,茍合之徒,使物淖冰以為小術,袨耀邪僻,蔽欺聰明。
3.出自《漢書·郊祀志下》黃冶變化,堅冰淖溺。
7.
指泥濘。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廟,當晨入廟,天雨淖,不駕駟馬車而騎至廟下。
2.出自《金史·麻產傳》前至大澤,濘淖。麻產棄馬入萑葦。
8.
指水澤。
1.出自《壩上一天》途中望見一個“淖”,其水反映碧色。
1.亦作"置詞"。
2.措詞。
3.指申辯。
4.指修辭技巧。
1.猶措置。
1.作出回答。
1.猶置郵。
1.建都。
1.對問;答辯。
1.設置安頓的處所。
1.立法;執法。
1.見"寘壑谷"。
1.古時大夫死后無子﹐為死者別置后嗣﹑暫為喪主之稱。
1.《詩.小雅.谷風》"將恐將懼,置予于懷。"鄭玄箋"寘,置也。置我于懷,言至親己也。"后以"置懷"指放在心上。
1.替換。
2.化學名詞。指一種元素把某種化合物中的其他元素替換出來﹐如鎂和硫酸銅作用而置換出銅。
化學反應類型之一。由一種單質和一種化合物起反應,生成另一種單質和另一種化合物的反應。如cuso4+fefeso4+cu2nabr+cl22nacl+br2
1.載列簿籍。
1.成家。
1.下毒。語本《國語.晉語二》"驪姬受福﹐乃置鴆于酒﹐置堇于肉。"韋昭注"堇,烏頭也。"
1.陳設酒宴。
1.設置官署。
2.設置騙局。
1.西漢楚元王劉交敬禮申公﹑白生﹑穆生等。穆生不嗜酒﹐每有宴集﹐楚元王皆特為穆生置醴。醴﹐甜酒。見《漢書.楚元王劉交傳》◇以"置醴"為崇道尊賢的典實。
1.設立。
1.進行評論。
1.購置。
1.放在心里。
1.見"置槷"。
1.亦作"置臬"。
2.設置測日影的表柱。
1.弈棋時不知如何下子。比喻臨事猶豫不決。
1.《史記.刺客列傳》載荊軻刺秦王事敗后﹐其友高漸離以善擊筑聞于秦始皇。秦始皇矐其目﹐仍使擊筑。高漸離乃以鉛置筑中﹐伺機舉筑撲秦皇﹐不中被誅◇以"置鉛"為報仇的典實。
1.設置閏月。系調整歷法紀年與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差數的方法。
放在一旁,好像沒聽到一樣。指不去過問或不予關心國家大事,豈可置若罔聞。
1.安置在閑散的職業。多指任為散官。
1.猶設置﹐安放。
1.古時大夫﹑士庶共同設置的供奉社神之所。
1.存身。謂自己處于某種環境或場合。
1.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形容對事情漠不關心或推卸責任。
1.猶插手。
1.本作"致書郵"。
2.傳遞信件﹑文書的驛使。語本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殷洪喬作豫章郡。臨去﹐都下人因附百許函書。既至石頭﹐悉擲水中﹐因祝曰'沉者自沉﹐浮者自浮﹐殷洪喬不能作致書郵。'"
1.猶滴水不漏。形容說理嚴密﹐毫無錯漏。
1.見"置水之情"。
1.《后漢書.龐參傳》"參為漢陽太守。郡人任棠者﹐有奇節﹐隱居教授。參到﹐先候之。棠不與言﹐但以薤一大本﹐水一盂﹐置戶屏前﹐自抱孫兒伏于戶下。主簿白以為倨。參思其微意﹐良久曰'棠是欲曉太守也。水者﹐欲吾清也。'"后以"置水之情"表示人民對官吏公正清廉的期望。
1.《后漢書.陳蕃傳》"郡人周璯﹐高絜之士。前后郡守招命莫肯至。唯蕃能致焉。字而不名﹐特為置一榻﹐去則懸之。"后以"置榻"喻禮賢。
1.驛置郵亭。
1.猶過問﹐究問。
1.設想﹐想象。
1.相信。
1.猶進諫。
2.立言。
3.埋怨。
1.議論﹐評論。
1.猶置郵。
1.用車馬傳遞文書信息。亦謂傳遞文書信息的驛站。
1.建造。
1.擱在一旁﹐不予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