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書〉爛泥;泥坑。
2.
見“淖爾”。(蒙)湖泊。水澤。
1.
爛泥;泥沼。
1.出自《左傳·成公十六年》有淖於前,乃皆左右相違於淖。
2.出自《春秋繁露·天地陰陽》今投地死傷而不騰相助,投淖相動而近,投水相動而逾遠。
3.出自《遼史·耶律休哥傳》軍渴乏井,漉淖而飲。
4.出自《紅樓夢》質本潔來還潔去,不教污淖陷渠溝。
2.
流體;稀泥漿狀。參見“淖糜”。
1.出自《呂氏春秋·別類》漆淖水淖,合兩淖則為蹇。
2.出自《淮南子·原道》甚淖而滒,甚纖而微。
3.出自《左傳·昭公七年》??於是,鬻於是。
3.
濕潤。
1.出自《管子·地員》五粟之狀,淖而不韌,剛而不觳,不濘車輪,不污手足。
2.出自《齊民要術·醴酪》煮令極熟,剛淖得所,然后出之。
3.出自《醫宗金鑒·四診心法要訣上》熱多則淖,淖則黃紅。
4.
沉溺。參見“淖溺”。
1.出自《楚辭·東方朔〈七諫·怨世〉》世沈淖而難論兮
5.
陷沒。
1.出自《陳書·侯鎮傳》其步兵在西岸者,自相蹂踐,馬騎并淖於蘆荻中,棄馬脫走以免者十二三。
6.
消融。參見“淖冰”、“淖溺”。
1.出自《仁圣文武至神大孝皇帝真容贊序》況乎廣成之戒抱一,玄元之去多欲,予所貴道,良謂是矣。豈眩夫系風之言,奇彼淖冰之術,從偓佺之所珍,遺堯舜之令名也哉!
2.出自《舊唐書·李德裕傳》臣所慮赴召者,必迂怪之士,茍合之徒,使物淖冰以為小術,袨耀邪僻,蔽欺聰明。
3.出自《漢書·郊祀志下》黃冶變化,堅冰淖溺。
7.
指泥濘。
1.出自《漢書·韋玄成傳》后以列侯侍祀孝惠廟,當晨入廟,天雨淖,不駕駟馬車而騎至廟下。
2.出自《金史·麻產傳》前至大澤,濘淖。麻產棄馬入萑葦。
8.
指水澤。
1.出自《壩上一天》途中望見一個“淖”,其水反映碧色。
1.贊禮唱名。
1.指古代祭祀完畢,小祝幫助大祝撤去祭器。
1.稱贊。
①同意贊成大家意見。②幫助使完成贊成其事。
1.贊頌的文詞或言語。
1.謂贊唱禮儀。
2.贊美的話。
1.舉行典禮時依照儀式贊唱引導。
2.幫助;輔導。
1.贊嘆哀悼。
1.輔佐政教。
1.古代祭祀時,司祭的小祝幫助用酒器敬神。
1.贊唱誦讀。
2.官名。明代東宮官屬。
1.爐灶內腔。以柵中隔﹐上部承放燃料以燃燒﹐下部輸送空氣并容納灰燼。
1.即灶突。
1.廚房;灶間。
1.灶和鍋。指執炊治膳。
1.灶神的俗稱。相傳灶神上天奏事直言不諱﹐因喻正直的人。
1.即灶突。
2.燒殘的木簡。指破舊書籍。
1.即灶神。
1.以煮鹽為業的人戶。
1.炊煙。
1.即灶肚。
1.見"灶鱉雞"。
1.即灶戶。
1.廚房。
1.方言。灶神的俗稱。
1.灶神的別稱。
1.見"灶火坑"。
1.灶上擱鑊子的隆起部分。狀如井欄﹐故稱。
1.上灶頭燒火。指做飯燒菜。
1.指行炊處和貯糧處。
1.木刻印刷在紙上的灶神像。
2.灶神的坐騎。
3.昆蟲名。又稱灶雞﹑灶鱉雞。
1.灶旁;灶邊。
1.灶上煙煤。可制墨﹐因作墨的代稱。
1.灶的燒火口。
2.馬前蹄上的兩個空處。
1.鍋底煙煤。
1.鹽場的別稱。
1.方言。廚房。亦指簡陋狹小的住屋。
1.方言。在樓上的小房間。又稱亭子間。
1.方言。貓的別稱。
1.女廚工。
1.廚工。
1.打掃灶頭。喻輕而易舉。
1.舊俗供于灶上的神。傳說灶神于農歷臘月二十三日至除夕上天陳報人家善惡。
1.古代祭灶時作灶神替身的人。
1.煮鹽戶交納之稅。
1.灶上放東西的平面部分。亦泛指灶。又稱鍋臺。
1.方言。廚房。
1.即灶肚。
1.方言。用磚泥等砌成的廚房用灶。
1.灶上煙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