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鐃”。
2.
擾亂;阻撓。
1.出自《逸周書·史記》外內相間,下撓其民,民無所附,三苗以亡。
2.出自《〈晉紀〉總論》劉淵、王彌,撓之於青冀。
3.出自《舊唐書·段秀實傳》將紓國難,詭收寇兵,撓其兇謀,果集吾事。
4.出自《宋景文公筆記·雜說》贗賈亂廛,窳農敗田,讒夫撓邦,害馬汙群。
5.出自《送樹百給事使閩》詩勿效謝安石,竟為婦所撓。
3.
指惱亂,煩擾。
1.出自《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時俯及關宴,鈞未辦醵率,撓形於色。
2.出自《與梅圣俞書》某為近得君貺家書,報薛家夫人不安,老妻日夕憂撓。
4.
攪動;拌和。
1.出自《文子·道德》以智生患,又以智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其清也。
2.出自《淮南子·說林》使水濁者,魚撓之。
3.出自《褚淵碑文》汪汪焉,洋洋焉,可謂澄之不清,撓之不濁。
4.出自《農政全書》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
5.
揮動,搖動。
1.出自《莊子·天地》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2.出自《當來日大難行》輪軸自撓,牽制不停。
6.
屈;屈服。
1.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2.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守節切直……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
3.出自《三國志·魏志·荀彧傳》其在臺閣,不以私欲撓意。
4.出自《送江寧彭給事赴闕》詩勁操比松寒不撓,忠言如藥苦非甘。
5.出自《臺諫近事感言》一木易折,而束矢難撓。
7.
弱,削弱。
1.出自《呂氏春秋·高義》遁者無罪,則后世之為王臣者,將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撓。
2.出自《漢書·佞幸傳贊》主疾無嗣,弄臣為輔,鼎足不強,棟干微撓。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酈生謀撓楚權,欲復六國。
8.
抓;搔。
1.出自《東堂老》你這般撅耳撓腮,可又便怎生?
2.出自《西游記》那八戒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他卻心癢難撓。
3.出自《紅樓夢》寶玉忙笑道:“兩個大的欺負一個小的!等我來撓你們!”說著也上床來隔肢晴雯。
4.出自《黎明的河邊·東去列車》“糟糕!”高車長撓著頭說。
9.
通“交”。
1.出自《墨子·天志中》外有以為環璧珠玉以聘撓四鄰,諸侯之冤不興矣。
1.帝王的詔書﹑制令。
1.圣明。借指皇帝。
1.圣旨;皇帝的委命。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謀劃。
1.皇帝的思慮。
1.指皇宮。
1.謂帝王的游賞。
2.帝王的賞識﹑贊賞。
1.皇帝的命令﹑旨意。
1.指帝位。
1.帝王的謀略。
1.帝王的親筆題字。
1.謂帝王的聽聞。
1.帝王車上懸掛的珠飾網簾。
1.帝王的威嚴。
1.帝王的儀仗﹑侍衛。
1.帝王所作之詩文。
1.指紫微垣。
2.借喻君王。
1.帝王的心意。
1.帝王所居宮室。
1.帝王的威嚴。亦喻指君王。
1.帝王舉行的宴會。
1.喻指帝王的恩澤。
1.帝王內宮。
1.帝王的儀仗。
2.帝王的儀容。
1.借指帝廷﹑君位。扆,帝王座后的屏風。
1.皇帝的旨意或話語。
1.亦作"宸游"。
2.帝王之巡游。
1.帝王所乘車。借指皇帝。
1.屋檐。比喻庇蔭。
2.指帝居。
1.指帝京。清吳長元有《宸垣識略》一書,所記皆當時京師之事。
1.指帝王的詩文。
1.對皇帝的敬稱。
1.帝王的眷注﹑恩寵。瞔,同"眷"。
1.皇帝的賞賜。
1.帝王的手札。
1.皇帝所作的詩文。
1.帝后之正位。
1.帝王的旨意。
1.帝王的心意。
2.偶沿用于稱國家最高領導。
1.帝京,京城。
1.謂帝王的注視﹑觀賞。
1.帝王的關注。
1.即知母。根狀莖可入藥。
1.草名。即五味子。
1.早安。清晨的問候語。
1.清晨散步。
1.早晩參拜。
1.見"晨妝"。
1.指雞清晨啼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