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亦作“鐃”。
2.
擾亂;阻撓。
1.出自《逸周書·史記》外內相間,下撓其民,民無所附,三苗以亡。
2.出自《〈晉紀〉總論》劉淵、王彌,撓之於青冀。
3.出自《舊唐書·段秀實傳》將紓國難,詭收寇兵,撓其兇謀,果集吾事。
4.出自《宋景文公筆記·雜說》贗賈亂廛,窳農敗田,讒夫撓邦,害馬汙群。
5.出自《送樹百給事使閩》詩勿效謝安石,竟為婦所撓。
3.
指惱亂,煩擾。
1.出自《唐摭言·慈恩寺題名游賞賦詠雜紀》時俯及關宴,鈞未辦醵率,撓形於色。
2.出自《與梅圣俞書》某為近得君貺家書,報薛家夫人不安,老妻日夕憂撓。
4.
攪動;拌和。
1.出自《文子·道德》以智生患,又以智備之,譬猶撓水而欲求其清也。
2.出自《淮南子·說林》使水濁者,魚撓之。
3.出自《褚淵碑文》汪汪焉,洋洋焉,可謂澄之不清,撓之不濁。
4.出自《農政全書》三四日去附子,以汁和蠶矢、羊矢各等分,撓令洞洞如稠粥。
5.
揮動,搖動。
1.出自《莊子·天地》手撓顧指,四方之民莫不俱至。
2.出自《當來日大難行》輪軸自撓,牽制不停。
6.
屈;屈服。
1.出自《戰國策·魏策四》秦王色撓,長跪而謝之。
2.出自《史記·太史公自序》守節切直……任重權不可以非理撓。
3.出自《三國志·魏志·荀彧傳》其在臺閣,不以私欲撓意。
4.出自《送江寧彭給事赴闕》詩勁操比松寒不撓,忠言如藥苦非甘。
5.出自《臺諫近事感言》一木易折,而束矢難撓。
7.
弱,削弱。
1.出自《呂氏春秋·高義》遁者無罪,則后世之為王臣者,將皆依不利之名而效臣遁,若是則荊國終為天下撓。
2.出自《漢書·佞幸傳贊》主疾無嗣,弄臣為輔,鼎足不強,棟干微撓。
3.出自《上神宗皇帝書》酈生謀撓楚權,欲復六國。
8.
抓;搔。
1.出自《東堂老》你這般撅耳撓腮,可又便怎生?
2.出自《西游記》那八戒聞得這般富貴,這般美色,他卻心癢難撓。
3.出自《紅樓夢》寶玉忙笑道:“兩個大的欺負一個小的!等我來撓你們!”說著也上床來隔肢晴雯。
4.出自《黎明的河邊·東去列車》“糟糕!”高車長撓著頭說。
9.
通“交”。
1.出自《墨子·天志中》外有以為環璧珠玉以聘撓四鄰,諸侯之冤不興矣。
1.做翻譯工作的人。
1.尋繹細察﹐弄明白。譯﹐通"繹"。
1.翻譯佛經的僧侶。
1.經過翻譯的詩歌。
1.負責傳譯的使者。
1.翻譯工作者。
1.指翻譯工作。
1.翻譯并解釋。
1.古指異域向朝廷修好朝貢時的呈書。因需翻譯﹐故稱。
2.翻譯書籍。
1.清政府于1861年設立的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1.翻譯述說。
1.通好﹐交往。
1.翻譯。
1.翻譯成的文字。
1.翻譯和詢問。
1.《禮記.王制二》﹕"五方之民﹐言語不通﹐嗜欲不同﹐達其志﹐通其欲﹐東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韑﹐北方曰譯。"后因以"譯象"指翻譯人員。
1.籬笆。
1.船上掌舵的人。
1.荑﹑稗為二草名,似禾,實比谷小,亦可食。荑,通"稊"。
1.《易.大過》"枯楊生稊,老夫得其女妻,無不利。"稊,通"荑",草木所生的嫩芽。"荑枯"即"枯楊生稊"之意,喻絕處逢生;起死回生。
1.《詩.衛風.碩人》"手如柔荑,膚如凝脂。"后因以"荑手"指女子白嫩柔潤的手。
1.招人喜愛。
2.遺留及于后世之愛。
1.招致責難。
1.軟體動物。殼三角形,表厚外黑。生活在淺海巖石上。肉味鮮美。俗稱殼菜或淡菜。
1.晉陸機《吊魏武帝文》"彼裘紱于何有,貽塵謗于后王。"后以"貽塵"指遭受后人的譏誚。
1.猶見笑。
1.留下惡名。
1.留下惡名。
1.猶言遺臭萬年。
1.流傳。
1.使蒙受恥辱。
1.流毒。
1.留下典范;使成典范。
2.指留下的典范。
1.留下美名。
1.謂影響﹑感化。
1.謂積福澤以遺子孫。
1.《詩.小雅.天保》"天保定爾,俾爾戩谷。"鄭玄箋"天使女所福祿之人,謂群臣也。其舉事盡得其宜,受天之多祿。"后以"貽谷"指父祖的遺蔭。
1.見"貽禍"。
1.留下禍害;使受損害。
1.猶遺憾。
1.留下禍患;使受害。
1.留下悔恨。
1.亦作"貽祻"。
2.使受害;留下禍害。
1.招致譏責。
1.留有鑒戒。
1.獲罪。
1.指留傳;遺留。語出《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貽,遺也。言仁及后世。"
2.特指傳位。
3.指子孫;后嗣。
1.《書.五子之歌》"明明我祖,萬邦之君,有典有則,貽厥子孫。"孔傳"貽,遺也。言仁及后世。"后遂以"貽厥孫謀"謂為子孫的將來作好安排。
1.留下羞愧。
1.謂遺留虐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