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方位詞。四個主要方向之一,早晨面向太陽時右手的一邊(跟“北”相對)。
2.
名詞
南部地區(qū),在我國通常指長江流域及其以南的地區(qū)。
3.
名詞
姓。
1.
方位名。和“北”相對。
1.出自《詩·周南·樛木》南有樛木,葛蕾累之。
2.出自《論衡·須頌》浮于淮、濟,皆知曲折;入東海者,不曉南北。
3.出自《贈張十八助教》詩喜君眸子重清朗,攜手城南歷舊游。
4.出自《子夜》汽車愈走愈快,沿著北蘇州路向東走,到了外白渡橋轉彎朝南。
2.
南方;南國。
1.出自《詩·周南·漢廣》南有喬木,不可休息。
2.出自《文選·左思〈吳都賦〉》登東歌,操南音。
3.出自《和錢安道寄惠建茶》詩我官於南今幾時,嘗盡溪茶與山茗。
4.出自《梼杌閑評》淮徐道發(fā)了一架公文與原差,押著汪公子回南。
5.出自《三十五歲生日寄懷》詩大軍西去氣如虹,一局南天戰(zhàn)又重。
6.出自《南方日報》中巴戰(zhàn)略伙伴關系已成為南南合作的典范,日益具有全球影響和戰(zhàn)略意義。
3.
南去;向南行。
1.出自《周禮·地官·大司徒》日南,則景短多暑。日北,則景長多寒。
2.出自《南史·夷貊傳下·高句麗》璉不欲弘南,乃遣將孫漱、高仇等襲殺之。
3.出自《本朝政要策·黃河》河自西出而南,又東折,然后北注於海。
4.出自《八駿圖·過嶺者》雷雨沿長嶺自南而北,黃昏以前雨頭已到了小阜附近。
5.出自如:游行隊伍自北而南。
4.
古代南方舞樂的名稱。
1.出自《詩·小雅·鼓鐘》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2.出自《禮記·文王世子》小樂正學干,大胥贊之;龠師學戈,龠師丞贊之。胥鼓南。
3.出自《白虎通·禮樂》故東夷之樂曰朝離,南夷之樂曰南。
4.出自《辨詩》南夷之樂曰南。
5.
官爵名。后多作“男”。
1.出自《國語·周語中》鄭伯,南也。王而卑之,是不尊貴也。
2.出自《孔子家語·正論解》鄭伯,男南也,而使從公侯之貢,懼弗給也。
6.
明代對今南京的省稱。
1.出自《明史·職官志一》〔永樂〕十八年定都北京,罷行部及六曹,以六部官屬移之北,不稱行在。其留南京者,加“南京”字。
2.出自《觚不觚錄》一南兵部都署員外主事以考察去者。
7.
我國西南地區(qū)少數民族對女子的美稱。
1.出自《中國民間故事選·詔三路與南亞斑》詔,有時并不表示身份,而只是對男子的美稱。同樣的,南,是對女子的美稱。
8.
姓。唐有南霽云。見《新唐書·忠義傳上》。
1.出自《廣韻?覃韻》南,姓。魯大夫南遺也。又漢復姓九氏。
9.
現代又因發(fā)展中國家多在南半球,習稱“南方”,省稱“南”;發(fā)達國家多在北半球,習稱“北方”,省稱“北”。
1.出自如:南北對話、南南合作。
1.行路;走動。
2.猶言入值辦事。清制,凡不屬于專設官職,調充某項職役的都用此稱。
3.北洋軍閥統治時期,以此稱額外派充的官。
1.確定罪罰。
1.勞作;作為。
1.行走或坐定。謂一舉一動。
明代書法家。字子愿,臨邑(今屬山東)人。萬歷進士,官至陜西行太仆卿。工書法,學王羲之,與米萬鐘、董其昌、張瑞圖并稱明末四大書家”。刻有《來禽館帖》,收王羲之《十七帖》等。有《來禽館集》。
1.形景。邢,通"形"。
1.宋代邢昺所作經書之疏。宋真宗咸平二年(公元999年)邢昺奉詔撰《論語》﹑《孝經》和《爾雅》諸疏,后世習稱"邢疏"。
1.《詩.衛(wèi)風.碩人》"邢侯之姨,譚公維私。"毛傳"妻之姊妹曰姨。"孔穎達疏"邢侯﹑譚公皆莊姜姊妹之夫,互言之耳。"指衛(wèi)莊公夫人莊姜◇因以"邢姨"稱高貴的夫人。
1.漢武帝同時寵幸邢夫人和尹夫人,不令兩人相見。尹請求見邢,帝許之,見后"乃低頭俯而泣,自痛其不如也"。見《史記.外戚世家》◇以"邢尹"謂互相嫉妒,避而不見。
1.同"邢尹"。
1.謂地理形勢有利。
2.指有利的地理形勢。
3.指形勢發(fā)展的有利時機。
1.在外力的作用下,固體的形狀或體積所發(fā)生的改變。基本的形變有拉伸形變﹑扭轉形變﹑變曲形變和剪切形變。
1.容貌儀表。
1.指制造假象來迷惑敵人的一種戰(zhàn)術。
1.即形天。
1.指人的形體和內臟。
2.喻內部秘密﹑內情。
1.形容孤單。
1.校勘學術語。刻板﹑抄寫時因字形相似而歧出的錯誤字體。
1.亦省作"形上"。
2.無形;抽象。
3.指精神方面﹐心理上。
以孤立、靜止、片面的觀點即形而上學地看待世界事物的哲學學說。其特點是具有機械性、形而上學性、不徹底性。認為運動只有數量增減和場所變更,事物變化的原因在于外力推動;認識是人直觀的機械的反映;人的意志、動機在社會歷史中起決定作用。其典型形式是16~18世紀的機械唯物主義。在反對唯心主義和宗教神學的斗爭中起過重要作用。
1.亦省作"形下"。
2."形而上"的對稱。實在﹐具體。參見"形而上"。
1.舊指自然科學。參見"形而上學"。
1.指堪輿﹑骨相等方術。《漢書.藝文志》列為"數術"之一。
1.見"形方氏"。
1.亦省作"形方"。
2.《周禮》官名。掌諸侯國地理封疆。
1.猶言忘卻己身之存在。
1.謂迫于形勢而屈服。
1.形體。指身軀。
1.亦作"形禁勢格"。亦作"形劫勢禁"。
2.謂受形勢的阻礙或限制。
1.同"形單影只"。
1.同"形單影只"。
人的軀體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1.形勢;情況。
1.形態(tài)鄙俗﹑丑陋。多作謙詞。
①人的神色、行為流露的跡象形跡可疑|有了這些形跡,事不難查。②指禮貌、規(guī)矩正因為我們本是神交,不必拘泥形跡。
1.謂舉止神情令人懷疑。
1.形表。指舉止行為。
1.舊時以相度地形吉兇﹐為人選擇宅基﹑墓地為業(yè)的人。也稱堪輿家。
1.儀容整飭。
1.顯形。
2.顯現﹐流露。
1.猶象教。謂以形象施行教化。
1.謂形體接觸。
1.見"形格勢禁"。
1.猶尸解。古代方士謂修道成仙﹐魂魄離體﹐留下形骸。
1.見"形格勢禁"。
1.身體和影子。借指人。
2.形象﹐樣子。
1.指地理格局。
1.情況。
2.猶形容。
1.形體類別。
1.謂形體受拘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