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用手或用別的方式抓住或移動(可帶“了、著、過”)。
2.
動詞
用強力取;捉。
3.
動詞
掌握,把握。
4.
動詞
刁難;要挾。
5.
動詞
裝出;做出。
6.
動詞
領(lǐng)取;取得。
7.
動詞
強烈的作用使物體發(fā)生變化。侵蝕,侵害。
8.
介詞
引進所憑借的工具、材料、方法等,意思跟“用”相同。
9.
介詞
引進所處置或所關(guān)涉的對象。
10.
介詞
從某方面提出話題。跟“來說、來講”搭配使用,引進要說明的事物或情況。
1.
用手取;握在手里。
1.出自《春雪和袁望回》老夫僵不掃,稚子走爭拿。
2.出自《水滸傳》只拿了桌上金銀酒器,都踏匾了,拴在包裹。
3.出自《官場現(xiàn)形記》每逢兄弟上衙門,省得帶人,總是叫他跟著或是拿拿衣帽,或是拜客投投帖。
4.出自《從文自傳·我所生長的地方》苗巫穿鮮紅如血衣服,吹鏤銀牛角,拿銅刀,踴躍歌舞娛神。
2.
用強力取。
1.出自《紅樓夢》原是明兒可到,誰知京外拿車,把車上的東西,不由分說,都掀在地下。
2.出自《老殘游記》老殘道:“船呢,上那里去了?”翠花道:“都被官里拿了差,送饅頭去了。”
3.出自《秘密列車》果然不久,義縣解放,錦州也拿下來。
3.
逮捕;捉拿。
1.出自《宣和遺事》當有捉事人王平到五花營前村,見酒旗上寫著“酒海花家”四字。王平直入酒店,將那姓花名約的拿了。
2.出自《三國演義》操連夜點起甲兵三千,圍住伏完私宅,老幼并皆拿下。
3.出自《濟南紀政·楊化記》眾人即同去拿于大郊審問。
4.出自《紅樓夢》人家養(yǎng)貓拿耗子,我的貓倒咬雞!
5.出自《二馬》巡警正到胡同口,拿去兩個,其余的全跑了。
4.
把握;掌握。
1.出自《奈何天·籌餉》多便不許,三倍利錢是拿得穩(wěn)的。
2.出自《老張的哲學》褚三雖不曾玩過表,可是拿時候比表還準。
3.出自《邪不壓正》軟英這時候,已經(jīng)是二十歲的大閨女,遇事已經(jīng)有點拿得穩(wěn)了。
5.
捉摸。
1.出自《凌波仙》曲小機關(guān)背地里商量下,把俺做皮燈籠看待咱,從來道水性難拿。
2.出自《蕉帕記·解謎》敢是將咱來戲耍,你做作教我難揣難拿。
6.
制服;刁難。
1.出自《二刻拍案驚奇》按院老爺要根究他家這事,不得那五個人尸首實跡,拿不倒他。
2.出自《紅樓夢》因怕金桂拿他,所以不敢透漏。
3.出自《兒女英雄傳》這分明看我是佐雜出身,他自己又是兩榜,輕慢我的意思,倒得先拿他一拿。
4.出自《人民日報》莊稼人要能拿住地,可不能讓地拿住人。
7.
拔,抬。指把腳從地面提起。
1.出自《紅樓夢》上回也是寶姑娘說過一回,他也不管人臉上過不去,咳了一聲,拿起腳來就走了。
2.出自《紅旗譜》〔朱老鞏〕皺起眉頭想了想,拿起腳走上大堤去。
8.
矜持;裝模作樣。參見“拿大”、“拿班”。
1.出自《紅樓夢》他家的二小姐,著實爽快會待人的,倒不拿大。
2.出自《田家沖》你從來就不拿大,我們那時也就只敢同你玩。
3.出自《望江亭》非是我要拿班,只怕他將咱輕慢。
4.出自《西游記》都這般扭扭捏捏的拿班兒,把好事都弄得裂了。
5.出自《醒世姻緣傳》權(quán)戴兩人拿腔作勢……口里故意拿班,指望郭總兵也要似狄希陳這般央及。
9.
決定。
1.出自呂劇《李二嫂改嫁》你們天生是一對,就該早些拿章程。
10.
擺,顯示。
1.出自《日出》你長得不錯,拿得出去。這碼頭,保您吃得開。
11.
擒拿。拳術(shù)的一種。
1.出自《兒女英雄傳》那架式,拳打腳踢,拿法破法,各有不同。
12.
方言。買。
1.出自《播火記》哪里拿得起衣裳,穿上舊的算了。
13.
介詞。對;跟。
1.出自如:簡直拿他沒辦法;別拿我開玩笑。
14.
介詞。把。
1.出自《水滸傳》李逵拿殷天錫提起來,拳頭腳尖一發(fā)上,柴進那里勸得住。
2.出自《官場現(xiàn)形記》隨鳳占不免又拿他埋怨了一頓。
15.
介詞。用。
1.出自《儒林外史》我方才不是說的,人家拿大錢請先生教子弟,還不肯讀。
2.出自《家》他們罷了課以后,便拿發(fā)傳單、講演等等活動代替功課。
1.中醫(yī)眼病名。癥見整個眼胞漫腫赤痛,甚者波及周圍臉部組織,硬結(jié)拒按,常伴有寒熱頭痛。
1.謂讀書時眼應專注。
1.睜大著眼睛。形容發(fā)呆或沒有辦法。
1.謂鑒賞分析能力低下。
1.眼中;眼睛跟前。
2.目下;現(xiàn)時。
3.醫(yī)學用語。指眼睛內(nèi)部的視網(wǎng)膜﹑黃斑﹑視神經(jīng)等。臨床有眼底檢查。
1.同"目中無人"。
1.目中;眼里。
2.目下;眼前。
3.眼睛跟前。形容距離極近。
1.比喻明亮的目光。
1.形容兩目注視。
1.眼尖;眼力強。
2.方言。惡意的目光。
1.視覺遲鈍。
1.詞牌名。又名《秋波媚》﹑《小闌干》﹑《東風寒》等。雙調(diào),四十八字。上闋五句,三平韻;下闋五句,兩平韻。
2.曲牌名。南曲,入高大石調(diào)引。
1.眼睛呈方形。道家以為壽征。
2.治療目疾的藥方。
1.眼色;目光。
1.指看到珍奇或美好事物的福分。
1.中醫(yī)眼病名。
1.眼光高。比喻藐視,看不起或要求高。
1.眼界高但能力低。
1.見"眼高手低"。
1.猶眼界。
1.佛教語。六根之一。指眼睛因接觸客觀事物而產(chǎn)生的視覺和認識。
1.瞪眼直視貌。
1.形容眼睛睜大的樣子。
1.眼力好。
1.因害羞﹑慚愧等而低頭的樣子。
2.謂精神集中,心不旁騖。
1.見"眼觀四處,耳聽八方"。
1.形容熟悉周圍環(huán)境,反應靈敏。
1.視線。
2.觀察事物的能力;觀點。
3.指眼睛。
4.視力。
1.指人死。
1.同"目光如豆"。
①見別人有好條件或好東西非常羨慕和忌妒別眼紅人家的摩托車。②激怒的樣子仇人見面,分外眼紅。
1.形容因羨慕﹑妒忌而尋釁爭吵。
1.擲骰子游戲時,擲得一點,叫"眼侯"。
1.一傅眾咻。
1.茶名。
1.一旦發(fā)生;一旦興起。
2.謂一旦崛起。
3.副詞。一齊;一同。
4.表示同一個處所。常用于"到"﹑"在"之后。
5.表數(shù)量。一件;一次。 6.一群,一伙。 7.一共。 8.猶一陣。
1.一開始。
①形容文章氣勢流暢,首尾貫通即抹去賓白而止閱填詞,亦皆一氣呵成,無有斷續(xù)。②比喻不間斷地把事情迅速做好這項工作很重要,應當抓緊時間,一氣呵成。
1.形容詩文首尾貫通,完滿自然,不見雕鑿。
短篇小說。吳組緗作。1939年發(fā)表。宋氏義莊的管事宋柏堂在顆粒無收的荒年,榨取了佃戶一千八百擔稻谷。宋氏族人為分掉這些谷子爭得不可開交。這時一群衣衫襤褸的農(nóng)民前來搶糧,宋氏族人亂作一團。作品通過活潑流暢的對話,刻畫了地主豪紳的丑態(tài)。
1.猶一串。
1.一文錢。亦指極少的錢。
2.表數(shù)量。一兩的十分之一。
3.清時吳俗以銅錢七十文為"一錢"。
1.謂身無分文。常以形容囊橐一空或甚為貧窮。
1.謂毫無價值。值,本作"直"。語出《史記.魏其武安侯列傳》"生平毀程不識不直一錢。"
1.南北朝時北朝鮮卑人對漢人的蔑稱。
1.形容極端吝嗇。
1.漢劉寵由會稽太守內(nèi)遷將作大匠,山陰縣五六老人相率共送,人贈百錢。寵謝之,為人選受一大錢,故會稽號為一錢太守。見《后漢書·劉寵傳》◇遂用作廉吏之稱。
1.見"一鎗一旗"。
1.滿腹;滿胸。
2.表數(shù)量。用于宰殺的牲體,如羊﹑豬等。
1.指幼嫩的茶葉。鎗,亦作"槍"。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