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收進來;放進來。
2.
動詞
接受。
3.
名詞
享受。
4.
動詞
交付(捐稅、公糧等)。
5.
名詞
(Nà)姓。
6.
動詞
縫紉方法,在鞋底、襪底等上面密密地縫,使它結實耐磨。
7.
名詞
(外)法定計量單位中十進分數單位詞頭之一,表示10-9,符號n。
8.
詳見“納西族”: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等省。
1.
入;使入。
1.出自《書·舜典》納于百揆,百揆時敘;賓于四門,四門穆穆;納于大麓,烈風雷雨弗迷。
2.出自《莊子·刻意》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鳥申,為壽而已矣。
3.出自《文心雕龍·宗經》墻宇重峻,而吐納自深。
2.
收藏;藏入。
1.出自《書·金縢》公歸,乃納冊于金縢之匱中。
2.出自《西征賦》納旌弓於鉉臺,贊庶績於帝室。
3.出自《戚元魯墓志銘》生既不得就其志,死又無以傳其緒。曷以告哀?納銘于墓。
3.
引進;接受。
1.出自《孟子·滕文公下》段干木逾垣而辟之,泄柳閉門而不納。
2.出自《夏夜》詩傍水遷書榻,開襟納夜涼。
4.
?。蝗?。參見“納婦”。
1.出自《國語·晉語六》殺三郄而尸諸朝,納其室以分婦人。
2.出自《史記·秦始皇本紀》十七年,內史騰攻韓,得韓王安,盡納其地。
3.出自《二刻拍案驚奇》〔宗室〕傾心來往了多時,畢竟納了嚴蕊為妾。
4.出自《上海的早晨》如果朋友們湊趣說:“那是怕你納第三個姨太太?!?/p>
5.
結交。
1.出自《漢書·楚元王劉交傳》今將軍當盛位,帝春秋富,宜納宗室,又多與大臣共事,反諸呂道,如是則可以免患。
2.出自《世說新語·言語》溫忠慨深烈,言與泗俱,丞相亦與之對泣。敘情既畢,便深自陳結,丞相亦厚相酬納。
6.
貢獻;繳納。
1.出自《書·禹貢》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铚。
2.出自《國語·晉語九》雍子納其女於叔魚以求直。
3.出自《梁紅玉》我們平日衣也穿不暖,飯也吃不飽,辛辛苦苦納了許多稅,捐了許多錢。
7.
穿;著。謂以腳跟著入鞋中。
1.出自《儀禮·既夕禮》屨外納。
2.出自《禮記·玉藻》退則坐取屨,隱辟而后屨。坐左納右,坐右納左。
8.
歸還。參見“納祿”。
1.出自《醉太平·警世》曲辭龍樓鳳閣,納象簡烏靴,棟梁材取次盡摧折。
9.
停,留。參見“納步”。
1.出自《輟耕錄·先輩謙讓》徐永之先生為江浙提舉日,客往訪之者,無間親疎貴賤,必送之於門外。客或請納步,則曰,不可,婦人送迎不逾閾。
2.出自《張協狀元》〔凈〕灑家告退。〔丑〕容送。〔凈〕納步。
10.
播;下。參見“納種”。
1.出自《齊民要術·種谷》薉若盛者,先鋤一遍,然后納種,乃佳也。
2.出自《齊民要術·旱稻》麥時,水澇不得納種者,九月中復一轉。
11.
見“納納”。沾濕貌。
1.出自《楚辭·劉向〈九嘆·逢紛〉》裳襜襜而含風兮,衣納納而掩露。
2.出自《踏潮歌》翌日風回沴氣消,歸濤納納景昭昭。
3.出自《石筍峰》詩明明落溪口,納納喧灘齒。
12.
用同“捺”。按下。
1.出自《風云會》把心上火權時納,到晚來把天文看咱。
2.出自《水滸傳》吳用就血泊里拽過頭把交椅來,便納林沖坐地。
3.出自《四世同堂》牌沒法打下去了。冠先生與冠太太都納住氣,不在客人面前發作。
13.
用同“吶”。參見“納喊”。吶喊。
1.出自《西廂記諸宮調》催軍的聒地轟聲,納喊的揭天唱叫。
2.出自《蔣神靈應》眾軍納喊,與我趕將去。
14.
通“衲”。補綴,粗縫。
1.出自《論衡·程材》刺繡之師,能縫帷裳;納縷之工,不能織錦。
2.出自《三國志·魏志·武帝紀》庚子,王崩于洛陽,年六十六
3.出自《創業史》改霞欣然接住紙卷,很小心地放進書兜,書兜里還有語文、算術和幫她媽納的一只鞋底子。
15.
通“軜”。古代駟馬車上兩旁兩匹馬的內側韁繩。
1.出自《荀子·正論》三公奉軛持納。
16.
姓。元代有納麟。見《元史》本傳。
1.出自《廣韻?合韻》納,姓。出何氏《姓苑》。
17.
明清兩代富家子弟捐財貨于官府取得監生亦稱納。參見“納監”、“納馬”。
1.出自《警世通言·金令史美婢酬秀童》那人姓金名滿……少時讀書不就,將銀援例納了個令史,就參在本縣戶房為吏。
18.
用同“捺”。低,低下。參見“納頭”、“納拜”。
1.出自《金安壽》納頭一覺回光入玄界,暢好是清也波哉。
2.出自《儒林外史》只見屋角頭走過一個人來,見了二位,納頭便拜下去。
3.出自《孔雀膽》阿蓋在梁王與段功談話之間,久已不勝其羞澀,經此一問,滿臉漲得通紅,一納頭向寺門跑去。
4.出自《劉知遠諸宮調·君臣弟兄母子夫婦團圓》走向前,喜滿腮。接待不著且休怪,倒玉柱金山納頭拜。
5.出自《老學庵筆記》前輩遇通家子弟初見請納拜者,既受之,則設席望其家,遙拜其父祖,乃就坐。
6.出自《與周友山書》倘肯如此,弟當托兄先容,納拜大宗師門下。
19.
通“衲”。引申為粗劣。參見“納布”。
1.出自《宋書·徐湛之傳》初,高祖微時,貧陋過甚,嘗自新洲伐荻,有納布衫襖等衣,皆敬皇后手自作。
20.
見“納納”。包容貌。
1.出自《野望》詩納納乾坤大,行行郡國遙。
2.出自《蕪湖訪宋玉叔計部感舊》詩乾坤納納同心少,何日能忘此際情。
1.主持編輯工作。
2.指編輯工作的主要負責人。
1.猶主次。
2.主人和賓客。
3.正賓。
1.掌握兵權;統率部隊。
2.當地籌建的兵力。與"客兵"相對。
1.古代指家長和長子。語本《詩.周頌.載芟》"侯主侯伯,侯亞侯旅。"毛傳"主,家長也;伯,長子也;亞,仲叔也;旅,子弟也。"
1.主管的部門。
1.官名『代中央及郡縣官署多置之。其職責為主管文書,辦理事務。至魏晉時漸為將帥重臣的主要僚屬,參與機要,總領府事。此后各中央官署及州縣雖仍置主簿,但任職漸輕。唐宋時皆以主簿為初事之官。明清時各寺卿也有設主簿的,或稱典簿。外官則設于知縣以下,為佐官之一◇省并?!赌鲜罚辶謧鳎荨?﹝伏曼容﹞父胤之,宋司空主簿。"
1.蝎的別名。唐段成式《酉陽雜俎.蟲篇》"江南舊無蝎,開元初,嘗有一主簿竹筒盛過江,至今江南往往而有,俗呼為主簿蟲。"唐李肇《國史補》卷下"劍南元無蝎,嘗有人任主簿,將蝎之任,而有之,今呼為主簿蟲也。"按,《大唐傳載》謂北人至江南任主簿攜蝎而往,為大歷中事。傳說不一。
1.主張決斷。
1.宴席中最主要的一道菜。
1.主管庫藏財物。
1.君上。
1.主掌宗廟祭祀。鬯,古代祭祀用的一種香酒。
2.《易.震》"震驚百里,不喪匕鬯"孔穎達疏"震卦施之于人,又為長子。長子則正體于上,將所傳重,出則撫軍,守則監國,威震驚于百里,可以奉承宗廟彝器粢盛,守而不失也。"后因稱太子為"主鬯"。
1.一折戲由一個角色演唱,謂之"主唱"。
1.主要潮流。比喻事物發展的主要傾向。
1.運載神主的車。
2.謂居于車的主位。
1.君臣。
2.喻主從關系。
3.猶言惶恐。
能調用子程序,但不被子程序所調用的程序。
①負責掌握、處理主持分配事宜。②主張主持公道。
1.邏輯名詞?;蚍Q"主項"。一個命題的三個部分之一,表示判斷的對象。如"太陽是恒星"這個命題中的"太陽"是主詞。
2.語法名詞。見"主語"。
1.掌管祭祀的官吏。
1.主要與次要。
2.主語所處的位次。
1.主人與仆從。
2.主要的和從屬的。
1.猶主持,主領。
1.主人一方的親族。
1.擔任手術治療中的主要操作者。
1.主要的并且引導事物向某方面發展的。
2.起主導作用的事物。
1.君主治國之道。
2.謂古代在喪禮中為死者立神主的道理。
3.猶言東道。
1.主要目標。
1.公主的住宅。
2.泛稱貴族之家。
1.主張,決定。
①不靠外力促進而自動主動關心同學。②能夠由自己把握爭取主動。
1.根本的動力。
2.物理學名詞。即原動力。與"反動力"相對。
1.人體內最粗大的動脈管,從心臟的左心室發出,向上向右再向下,略呈弓狀,再沿脊柱向下,在胸腔和腹腔內分出很多較小的動脈。它是向全身輸送血液的主要導管。也稱大動脈。
1.能按自己意圖行事的權力。
1.專斷;決斷。
2.負責判決。
1.謂藥與癥對。
1.猶今言對象。
2.猶頭領;主人。
3.指主顧;雇主。
4.對某種人的蔑稱,猶貨色。
1.王法。
2.主管法令。
1.亦作"周邵"。
2.周成王時共同輔政的周公旦和召公奭的并稱。兩人分陜而治,皆有美政。
1.遮掩;掩蓋。
2.謂多方回護。
3.嚕蘇;嘮叨。
4.猶阻攔;遮攔。
波折,曲折,指不順利幾經周折,才得通過。
1.救濟。
1.整齊。
1.周歷正月。即農歷十一月。
1.指周代所行的德政。
1.遍知。
1.周到。
1.即《周書》。又名《逸周書》。
1.周代的制度。
1.至為真誠;至為篤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