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古種族名,生活于今浙江南部和福建一帶。后因稱福建為閩。
1.出自《周禮·夏官·職方氏》辨其邦國、都鄙、四夷、八蠻、七閩、九貉、五戎、六狄之人民。
2.出自《吳都賦》槁工楫師,選自閩禺。
3.出自《上孝宗皇帝第一書》公卿將相大抵多江、浙、閩、蜀之人。
4.出自《大同書》若南方則滇黔之間,湘粵之鄙,閩徽江介之僻縣,編竹為屋,飼豕如人。
5.出自《新唐書?文藝傳下?歐陽詹傳》閩越地肥衍,有山泉禽魚。
2.
五代十國之一。公元893年王潮據今福建之地,任福建觀察使,旋升威武軍節度使。后其弟王審知在909年被后梁封為閩王。933年王審知子王延鈞稱帝,建都長樂(今福建福州),國號閩。943年王延鈞弟王延政又在建州稱帝,國號殷。945年復國號閩,為南唐所滅。共歷六主,三十七年。
1.謂陰曹的誅伐。
1.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瑞草。它每月從初一至十五,每日結一莢;從十六至月終,每日落一莢。所以從莢數多少,可以知道是何日。一名歷莢。
1.蔓菁。
1.日歷。因蓂莢的更換而知月日,故名。
1.神話中的瑞木名。
1.傍晩的煙靄。
1.昏暗。
1.猶昏暗。
1.謂夜織。機,指織布機。
1.凝不清貌。
1.亦作"暝蒙"。
2.幽暗不明貌。
1.見"暝曚"。
1.昏暗貌。
1.暮色;夜色。
1.昏暗的道路。
1.語本《莊子.在宥》"倫與物忘,大同乎涬溟。"本指元氣混沌狀態◇亦以"暝涬"謂昏昧無知。
1.見"暝煙"。
1.猶陰暗。
1.見"暝鐘"。
1.見"榠楂"。
1.亦作"榠查"。亦作"榠樝"。
2.果木名。落葉喬木。果實亦名榠楂,味澀,可入藥。
1.見"榠楂"。
1.閉目合掌行跪拜禮以示虔誠。
1.綽菜的別名。又名睡菜。
1.春秋晉盲樂師師曠的自稱。
1.夜色。
1.母族。
2.指母族的人。
1.為母之道。道,指道德﹑天性﹑天職等。
2.母親的行輩。
1.人母的德性。
1.同母之弟。別于庶弟。
2.母親的弟弟,即舅。
1.指標準。
2.模子。
1.一國的立法采用或模仿外國的立法,則稱被采用或模仿的外國法律為母法,稱依其制定的法律為子法。
2.指憲法。依據憲法制定的普通法為子法。
1.猶母儀。
1.對別人母親的尊稱。
1.服喪制度之一。古制,父在母死,服喪一年。自唐垂拱年間始,改為三年。見宋高承《事物紀原.吉兇典制.母服》。
2.居母喪所穿的喪服。
1.有子女的婦女。
1.祖國。
1.猴的一種。也叫沐猴﹑獼猴﹑馬猴。
2.雌性猴。
1.帝王之母。
2.泛稱太皇太后﹑皇太后﹑皇后。
1.母親的娘家。
2.娘家。
1.猶母憂。
1.語出漢劉向《列女傳.鄒孟軻母》"孟子之母,教化列分。處子擇藝,使從大倫。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后以"母教"稱母親對于子女的教育。
1.大顆天然金粒。
2.本金,本錢。
1.母親的弟兄。俗稱舅父﹑舅舅。
1.對別人母親的尊稱。
1.同母之弟兄。
1.比喻兇悍的婦女。
1.謂以母儀照臨。
1.同母之妹。別于庶妹。
1.對夫兄之妻的稱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