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Mǐn)姓。
2.
〈書〉古同“憫”。
1.
哀傷;憐念。后多作“憫”。
1.出自《書·文侯之命》嗚呼!閔予小子嗣,造天丕愆,殄資澤于下民。
2.出自《太學生何蕃傳》蕃,純孝人也,閔親之老,不自克,一日,揖諸生,歸養于和州。
3.出自《圣武記》臨終自言為觀世音化身,閔佛法流弊,現身救世。
2.
憂患;兇喪。
1.出自《詩·邶風·柏舟》覯閔既多,受侮不少。
2.出自《漢書·敘傳下》樂昌篤實,不橈不詘,遘閔既多,是用廢黜。
3.出自《楊仲武誄》子之遘閔,曾未齔髫,如彼危根,當此沖焱。
3.
困迫于。
1.出自《禮記·儒行》儒有不隕獲於貧賤,不充詘於富貴;不慁君王,不累長上,不閔有司,故曰儒。
2.出自《送齊暤下第序》若齊生者既至矣,而曰:“我未也。”不以閔於有司,其不亦鮮乎哉!
4.
憂慮;擔心。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
2.出自《祭穆員外文》上懷主人,內閔其私;進退之難,君處之宜!
3.出自《警告全國父老書》愛人類之平和,閔友邦之殃厲。
5.
勉。
1.出自《書·君奭》予惟用閔于天越民。
6.
病;病危。
1.出自《荀子·禮論》紸纊聽息之時,則夫忠臣孝子亦知其閔已,然而殯斂之具未有求也。
2.出自《諸子平議·荀子三》亦知其閔已,猶言亦知其病已。病,謂疾甚也。
7.
昏昧。參見“閔然”。
1.出自《戰國策·秦策三》躬竊閔然不敏,敬執賓主之禮。
2.出自《孟子·萬章下》閔不畏死
8.
春秋時宋邑,在今山東省金鄉縣東北。
1.出自《穀梁傳·僖公二十三年》齊侯伐宋,圍閔。
9.
通“暋”。強悍。
1.出自《孟子·萬章下》《康誥》曰:“殺越人于貨,閔不畏死,凡民罔不譈。”
10.
姓。孔子弟子有閔損。
1.出自《廣韻?軫韻》閔,姓。孔子弟子閔損。
1.宣泄,傾吐。寫,同"瀉"。
1.鼓翼貌。一說緩飛貌。
2.閑散自得貌;和樂貌。
3.弛緩;懈怠。《詩.大雅.板》"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朱熹集傳"泄泄﹐猶沓沓也;蓋弛緩之意。"《明史.方從哲傳》"四十六年四月﹐大清兵克撫順﹐朝野震驚。帝初頗憂懼﹐章奏時下﹐不數月泄泄如故。"清錢謙益《跋》"今之邊鎮﹐只恃一遼﹐一旦有事﹐內虛外弱……金再舉而宋虜者﹐以不聽李綱﹐散遣勤王諸將之故﹐今可泄泄不早為之所乎?"清林則徐《錢票無甚關礙宜重禁吃煙以杜弊源片》"若猶泄泄視之﹐是使數十年后﹐中原幾無可以御敵之兵﹐且無可以充餉之銀。"一說競進貌。見《詩.大雅.板》孔穎達疏。或說多言。見《說文.口部》"呭"和《言部》"詍"。
1.弛緩;懈怠。語出《孟子.離婁上》"《詩》曰'天之方蹶,無然泄泄。'泄泄,猶沓沓也。"朱熹集注"泄泄,怠緩悅從之貎……沓沓,即泄泄之意。"
1.形容悠閑自在的樣子。
1.腹瀉。
1.宣泄,宣露。
1.瀉藥。
1.混合。
1.發泄欲望。亦特指發泄肉欲。
1.表白或洗雪冤屈。
1.發泄怨恨。
1.飄散的云。
1.腹瀉。
1.滔滔不絕地辯論。
1.腹瀉的通稱。
1.中醫謂清瀉邪火實熱的一種治法。適用于實火熾盛而致高熱﹑煩渴﹑吐血﹑衄血﹑目赤﹑口苦﹑尿赤等癥。
1.形容淚流如注。
1.下痢。
1.瀉下小股水流。
1.冒鹽堿,亦指鹽堿地。
1.傾囊,謂拿出所有的錢。
1.大雨傾盆。
1.原為佛教語。謂傳法無遺漏,如以此瓶之水傾瀉入他瓶。
1.謂雨水傾瀉滋潤。比喻帝王下施恩澤。
1.有鹽堿不能生長草木的土壤。
1.中醫謂以藥物泄去致病的因素。
見硫酸鎂”(1000頁)。
1.內服后能引起下瀉的藥物。主要用以治療便秘,排除腸內毒物和異物。
1.形容泉水如月光傾灑。
1.下瀉的癥候。
1.傾注。
1.銳利的石制箭頭。
1.見"祄?"。
1.羈絆。
1.約束。
1.解下馬鞍。謂下馬。
1.謂停車解馬。
2.將車上裝載的東西卸下來。
1.解除;拆除。
1.禿頂。
1.降帆。謂停船。
1.推卸過失。
1.將貨物從運輸工具上卸下來。
1.古時班師的賞錢。
1.辭掉官職。
2.卸掉責任;逃避責任。
1.斷腳。
1.謂官吏解除職務。
1.婦女卸去頭上的裝飾。
1.落帆。謂停船。
1.推卸責任。
1.解除或辭去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