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消滅;喪失。
1.
亦作“冺”。
2.
消滅;消失;消除。
1.出自《詩·大雅·桑柔》亂生不夷,靡國不泯。
2.出自《抱樸子·論仙》辟地拓疆,泯人社稷。
3.出自《〈春秋正義〉序》漢德既興,儒風不泯。
4.出自《呻吟語·涵養》待價在沽,怨尤悉泯。
5.出自《集外集·〈題三義塔〉詩》度盡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3.
昏亂;淆亂。參見“泯亂”。
1.出自《書·康誥》天惟與我民彝大泯亂。
2.出自《論衡·偶會》伯魯命當賤,知慮多泯亂也。
3.出自《辨詩》不悟樂府雖變,其為夏音則同,未有泯亂大略者也。
4.
混合;混淆。
1.出自《和知非》禪能泯人我,醉可忘榮悴。
2.出自《戊申再上孝宗皇帝書》泯其喜怒哀樂,雜其是非好惡。
3.出自《論聲韻條例古今同異上》〔錢竹汀〕云古舌、齒互通,泯五聲之大介。
5.
指合攏。用同“抿”。
1.出自《西游記》二菩薩將蓮花臺拋在那怪的脊背上,飛身跨坐,二怪遂泯耳皈依。
6.
死的婉稱。參見“泯沒”。
1.出自《為范始興作求立太宰碑表》昔晉氏初禁立碑,魏舒之亡,亦從班列。而阮略既泯,故首冒嚴科,為之者竟免刑戮,致之者反蒙嘉嘆。
1.亦作"遟數"。
2.遲速;緩慢與快速。
1.慢和快;緩慢或迅速。
1.停止;停留。
1.遲延而落后。
2.猶言最終。
1.拖延。
1.亦作"遲悮"。
2.遲延耽誤。
1.見"遲誤"。
1.謙稱。愚笨的設想。
1.亦作"遟徐"。
2.猶緩慢。
1.亦作"遟淹"。
2.停留;滯留。
1.拖延。
2.停留;耽擱。
1.夕陽。
1.停留不前貌。
猶豫;拿不定主意遲疑不決|遲疑了半天。
1.猶言遲疑不決。
1.猶言遲疑不決。
1.猶豫疑惑,不能決定。決,亦寫作"決"。
1.猶言遲疑觀望。
1.謂猶豫等待,不作決定。
1.猶言遲疑不決。
1.謂水流遲滯淤塞,不通暢。
1.猶言拖延過期。
1.猶遲疑。
1.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任誕》載晉代嗜酒的畢卓曾說一手拿著蟹螯,一手捧著酒杯,便足以了一生。因以"持螯把酒"形容秋季吃蟹飲酒之樂。
1.猶援救。
1.執持。
1.謂古時官吏上朝時執持手板。
2.謂歌女執持檀板。
1.擁抱。
1.守備。
1.執筆,執筆為文。
1.見"持辯"。
1.亦作"持辨"。
2.辯論。
1.執手告別。
1.手握兵器。
2.帶兵。
1.佛教語。托缽。
2.引申為行腳。
1.大志;高尚的胸懷。
東魏大臣。渤海b178(今河北景縣)人。曾參加葛榮起義軍,后叛降魏。依靠鮮卑武力,聯絡山東士族,掌魏兵權,稱大丞相。執東魏朝政十六年,挾天子以令諸侯。死后,其子高洋代東魏稱齊帝,他被追尊為神武帝。
1.雜技名。即走索。
1.亦作"高縦伎"。
2.指雜技中走索的藝人。
1.高起的環形發髻。亦指梳高鬟的女人。
1.高呼。
1.膏肓。高,通"膏"。
1.高飛。
2.指題辭。
1.高飛。
1.急促的調子。
1.盛大宴會。
2.泛指大規模地聚會。
3.稱與人會面的客氣話。
1.高超渾厚。
1.見"高跡"。
1.高底木屐。
1.高聳貌。語出《楚辭.離騷》"高余冠之岌岌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