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書〉平息;消滅。
2.
名詞
姓。
3.
動詞
〈書〉安撫。
4.
動詞
〈書〉服。
1.
末端飾以角、骨的弓。
1.出自《儀禮·既夕禮》有弭飾焉。
2.出自《左傳·僖公二十三年》若不獲命,其左執鞭弭,右屬櫜鞬,以與君周旋。
3.出自《爾雅·釋器》有緣者謂之弓,無緣者謂之弭。
4.出自《陳書·蕭摩訶傳》明徹乃召降人有識胡者,云胡著絳衣,樺皮裝弓,兩端骨弭。
2.
弓末的彎曲處。
1.出自《詩·小雅·采薇》四牡翼翼,象弭魚服。
3.
止息。
1.出自《左傳·襄公二十五年》自今以往,兵其少弭矣。
2.出自《代門有車馬客行》前悲尚未弭,后感方復起。
3.出自《兵部尚書蔡公墓志銘》因請固本根以弭外虞,示意向以曉眾志。
4.出自《清史稿·世祖紀二》朕方內自省抑,大小臣工亦宜恪守職事,共弭災患。
5.出自《東方》要不是彈藥手趕快用土把火弭死,他這身棉衣就甭要了。
6.出自《玉篇?弓部》弭,息也,止也,滅也。
4.
忘卻。
1.出自《潘黃門述哀》詩俯仰未能弭,尋念非但一。撫衿悼寂寞,恍然若有失。
5.
猶安撫。
1.出自《逸周書·作雒》周公、召公內弭父兄,外撫諸侯。
2.出自《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騶忌子曰:“何獨語音,夫治國家而弭人民皆在其中。”
3.出自《玉篇?弓部》弭,安也。
6.
順從。參見“弭從”。
1.出自《救沈志》適有摯獸如鴟夷而前,攫持流枿,首用不陷,隅目傍睨其姿弭然,甚如六擾之附人者。
7.
姓。王莽時有弭彊。見《通志·氏族五》。
1.出自《通志?氏族略五》弭氏,三輔決錄云:“王莽時有弭彊,漢末新豐人。”弭仲叔,亦見決錄。望出新豐。
8.
猶們。用在代詞后面表示復數。
1.出自《因話錄》尚書不知皮是遐叔姓,謂是宗人,低頭久之曰:“我弭當家,沒處得盧皮遐來。”
對人的敬稱,用于詢問表字,猶言尊姓、大號請教臺甫怎么稱?
1.御史府。
2.指中央政府機構。
1.三公宰輔之位。
1.指太傅。太傅為三公之一,故稱。
1.指朝廷的綱紀。
指尚書臺,輔佐皇帝直接處理政事的官署◇泛稱中央政府機關事歸臺閣|入臺閣輔政。
1.朝廷所設的賞格或頒布的法令。
1.抬高估價。
1.泛指樓臺館閣等高大建筑物。
2.特指道教的廟宇。
1.漢時尚書臺長官的統稱。
2.唐宋御史臺長官的統稱。
3.泛指朝廷公卿。
1.樓臺館閣。
2.泛指朝廷官署。
1.三臺星光。亦以喻宰輔之位。
2.為邀請他人赴會的敬辭。
1.猶臺輔。袞,古代帝王及上公的禮服。
1.形容器宇軒昂,精神煥發。
1.猶臺輔〔,輔翼。
2.對人來函的敬稱。
1.喻宰輔大臣。臺,三臺星;衡,玉衡,北斗杓三星。皆位于紫微宮帝座前。
1.敬辭。用于問候對方寒暖起居。
1.即三公。古以三臺星象征三公,周在外朝種槐樹,以定三公之位,后因以"臺槐"稱宰輔之位。
1.指中央官員。
1.敬辭。舊時用于詢問人名字。
1.臺的基礎。
2.舊稱專事暗中為男女撮合的罪惡場所。
1.舊時蒙古王公的爵位名號◇亦用作軍銜和行政區長官的稱號。
1.指天臺宗。
1.敬辭。尊稱對方。
1.朝廷的公文。
1.唐宋時以專司糾彈的御史為臺官﹐以職掌建言的給事中﹑諫議大夫等為諫官。兩者雖各有所司﹐而職責往往相混﹐故多以"臺諫"泛稱之。明初廢諫院﹐以給事中兼領監察與規諫﹐兩者開始合流。至清雍正元年﹐又使之同隸都察院﹐于是臺諫完全合二為一。
1.亦作"臺鑒"。
2.請對方審察﹑裁奪的敬辭◇常用于書信。
1.指天臺宗。
1.三臺星亦名泰階,故稱臺階。古人以為有三公之象,因以指三公之位或宰輔重臣。
1.三臺星共六星,每臺二星,成三階。古人以為"三階平則陰陽和,風雨時,社稷神祇咸獲其宜,天下大安,是為太平"。因以"臺階平"指天下太平。
1.指宮中。
1.六朝時對官軍的稱謂。
1.指尚書郎。
2.指御史。
1.擺在桌子上用的日歷或月歷。
1.古指中央政府機構的屬官。
1.地位最低下的奴仆。
1.指蓑衣和笠帽。
1.即陵臺令。唐代掌陵寢之官。
2.御史臺的規章。
1.高貴的門第。
1.對對方囑托的敬稱。
在臺灣省本島西南部、縱貫鐵路線上。是臺灣最早興起的城市。1945年設市。人口703萬(1994年)。曾為臺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為臺灣省南部重要城市和工業中心。古跡有延平郡王祠(鄭成功廟)、臺南孔廟、赤嵌樓和安平港古堡等。
1.桌面上。比喻公開的場合。
1.御史臺的彈劾。
2.指御史臺的官職。
1.敬辭。尊稱對方(多指士大夫)的家。
1.下等的奴仆。
1.指朝廷使臣。
室內球類游戲。按使用的臺盤和球的不同,可分落袋臺球、彩色臺球和四球臺球三種。比賽規則和計分方法各不相同。前兩種以擊球落袋為主要得分方法。四球臺球以擊雙球為唯一得分法。落袋臺球和四球臺球均以先達約定分數者為勝,而彩色臺球以臺盤上全部紅球和彩色球被送入袋內后,再以各方所得分數多少定勝負。
1.三公之任。
1.地名。傳說禹娶涂山氏之女處。
1.東漢隱士臺佟和向長的并稱。其事均見《后漢書.逸民傳》。向﹐晉皇甫謐《高士傳》作"尚"◇因以"臺尚"并稱﹐借指隱居的高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