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形容詞
〈書〉目不明;視線模糊,看不真切。
2.
形容詞
日月昏暗無光。
3.
名詞
(Méng)姓。
1.
亦作“矒”。
2.
目不明。
1.出自《山海經·中山經》其下有草焉,葵本而杏葉,黃華而莢實,名曰籜,可以已瞢。
2.出自《文選·王褒〈洞簫賦〉》垂喙蜿轉,瞪瞢忘食。
3.出自《上安州李長史書》青白其眼,瞢而前行。
3.
煩悶。
1.出自《左傳·襄公十四年》不與於會,亦無瞢焉。
4.
慚愧。
1.出自《國語·晉語三》臣得其志,而使君瞢,是犯也。
2.出自《文選·左思〈魏都賦〉》先生之言未卒,吳蜀二客?焉相顧,??焉失所,有靦瞢容,神蕊形茹。
5.
懵懂;迷糊不清。
1.出自《火林負母圖記》火逼孺人所居樓……先生突入稠人中,冒煙焰排闥登樓抵寢所。孺人方蹣跚床榻間,于是年八十余矣,畏寒澀行步,意瞢如也。遂負以下。
2.出自《赤龍與丹鳳》紀懷仁伸出手,拉過小鳳和三魁……道:“這兩個小猴子真鬼,難為你們,把我都打矒了。”
6.
晦暗無光貌。
1.出自《周禮·春官·視祲》掌十??之法,以觀妖祥,辨吉兇。一曰祲;二曰象;三曰??;四曰監;五曰暗;六曰瞢。
2.出自《太玄·瞢》瞢腹睒天。
3.出自《唐鐃歌鼓吹曲·戰武牢》命之瞢,卑以斮。
7.
喻指昏憒,愚昧。
1.出自《清史稿·選舉志二》時京僚瞢於時務,謗??繁興,原疏排斥眾議,言之剴切。
2.出自《原強》至於顧問獻替之臣,則不獨於時事大勢,瞢未有知,乃至本國本朝之事,其職分所應知者,亦未嘗少紆其神慮。
1.玉的彩色。
1.謂四處漂泊的人。
2.指寄居在地主莊園里的外地佃農。
虛夸,不切實語言~ㄧ~作風。
1.虛浮夸張。
1.喻來去無定。
1.飄動的山林霧氣。
1.泛濫,多而雜。
1.到處游蕩,不務正業。
2.輕浮放蕩。
3.飄泊;無定居。
1.指無固定住地和無戶籍的人。
2.指放蕩不務正業的人。
1.額外的勒索。
1.謂世俗之累。
〈方〉虛禮。
物體在流體中受到的向上托的力。浮力的大小等于被物體所排開的流體的重量。
1.猶凌厲。
1.浮華艷麗。
1.浮末之利。指工商之利。
2.虛浮的利祿。
1.浮躁暴戾。
1.輕微的涼氣。
1.即浮橋。
2.不良。
3.舊縣名。屬江西省『鄱陽縣地,唐武德四年,析置新平縣,天寶元年改名浮梁,明清皆屬饒州府。1960年并入景德鎮市。唐白居易《琵琶行》"商人重利輕別離﹐前月浮梁買茶去。"后以浮梁借指商人。
1.定額之外的錢糧稅款。
1.菱的一種。
1.浮生之年。指年華﹑歲月。
1.扶?。藤名。
1.指航行的船。
1.顯露;不含蓄。
1.謂世俗的煩惱。
1.空虛不實的言論。
又稱囤船碼頭”。用錨碇在岸邊的、供船舶停靠的囤船組成的碼頭。由囤船、囤船的錨系和支撐設施、活動引橋和護岸組成。因囤船隨水位作垂直升降,作為碼頭面的囤船甲板面與水面的高差基本不變。適用于水位變幅較大、掩護條件較好的客貨碼頭、漁碼頭等。
1.指干癟的麥子。可入藥。
1.滿飲。
1.輕率。
1.虛報冒充。
1.指能潛水的人。
2.出沒。
3.漂流淹沒。
1.猶嫵媚。
1.游民。萌,通"氓"。
1.虛華不實。
2.浪費。
1.獸名。
(~兒)表面 冒選的一層稀泥鏟掉 ㄧ他~上裝出像沒事的樣子。
虛名~虛譽ㄧ不慕~。
1.指日月。
1.虛妄。
1.舊指工商行業。古代以農為本,工商為末,以其追逐浮利,故稱。
1.泡沫。
1.舉目。抬起眼。
1.表面上仰慕。
1.渡水用的氣囊。
1.猶泥濘。
1.鷗鳥。常比喻飄忽不定。
1.水面上的泡沫。因其易生易滅,常比喻變化無常的世事和短暫的生命。
1.門上裝飾的突起的釘狀物,形似水上浮漚,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