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動詞
污染。
2.
動詞
托請;央求。
1.
亦作“凂”。
2.
沾污;玷污。
1.出自《孟子·公孫丑上》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
2.出自《舊五代史·唐書·蘇楷傳》蘇楷、盧賡等四人……曾無學業,敢竊科名,浼我至公,難從濫進。
3.出自《鞏仲至墓志銘》仲至日益有名,不幸不得用,然有以自負,命云侶月,跨越汗漫,浩乎不可浼。
4.出自《自傳》昔以革命為大逆無道,去之若浼者,至是亦稍知動念矣。
3.
央求;請求。
1.出自《百花亭》我特特央浼你通個信去,與他知道。
2.出自《西游記》明日你父親周忌,就浼長老做些好事。
3.出自《花月痕》當下秋痕趕著和跛腳拂拭了幾榻塵土,浼士寬侄兒幫著打掃。
4.
買;換取。
1.出自《紫釵記·妝臺巧絮》到花月三更一笑回,春宵一刻千金浼。
5.
見“浼浼”。水盛貌。
1.出自《詩·邶風·新臺》新臺有灑,河水浼浼。
2.出自《報尹義尚書》白溝浼浼,春流已清;紫陌依依,長楊稍合。
3.出自《擬古詩》峨峨高山巔,浼浼青川流。
1.指弦月﹐半邊月。
月球盈虧圓缺變化呈現出的各種形態。月球本身不發光,又環繞地球運行,形成太陽、月球、地球相對位置的不斷變化,地球上觀測者所看到的月球被照亮部分也隨之變化,便產生不同的月相新月(朔)、蛾眉月、上弦、凸月、滿月(望)、殘月、下弦、蛾眉月。更替周期為2953天,等于朔望月平均長度。
1.月祀。
1.指舊歷只有二十九天的月份。
2.指公歷只有三十天的月份。公歷每年四﹑六﹑九﹑十一這四個月為小月﹐均三十天;二月平年二十八天﹐閏年二十九天。參見"月大"。
1.古代每月財政的查核。
2.指按月的政績考查。
1.見"月脅"。
1.賞月的臺榭。
1.按月發給的薪水。
1.月經。按月而至﹐如潮有信﹐故稱。
1.見"月陽"。
1.元﹑明﹑清吏部銓選官員的制度。元制﹐從七品以下官歸吏部注擬﹐流外人員一月一次銓注。明清月選法﹐分雙月大選﹐單月急選﹐統稱月選。所選出之官稱月官。參閱《元史.選舉志三》﹑《明史.選舉志三》﹑《清會典.吏部五.文選清吏司二》。
1.亦作"月芽"。
2.新月。指農歷月初形狀如鉤的月亮。
3.比喻形狀似新月的物體。
1.見"月牙"。
1.見"月硯"。
1.亦作"月研"。
2.硯名。
1.舊歷以十天干紀月的別名。天屬陽﹐故名。亦稱"月雄"。
1.每月收支的總帳。
1.月光照耀。
2.七曜日的第二日﹐即星期一。
1.有月光的夜晩。
1.薯蕷的別名。其塊莖可食用﹐又可入藥﹐故稱薯藥﹐又稱山藥。
1.篇名。史稱南朝梁任昿八歲時所作﹐辭義甚美。事見《南史.任昿傳》。原文已佚◇用為年幼聰慧過人的典實。
1.同"日新月異"。
1.亦稱"月雌"。農歷以十二地支紀月的別名。地屬陰﹐故名。
2.月影。借指月光﹑月亮。
1.謂月滿時才發生月食。亦用以比喻盛極則衰。
1.映于水中或隱約于云間的月亮影子。亦指月亮。
2.月光。
1.漢掖庭中的臺名。
1.按月受雇傭的人。
1.見"月游"。
1.建酉之月。指舊歷八月。
1.唐代出入宮殿及城門的魚符。雄雌各十二﹐雄者存宮內﹐雌者授其人﹐符合以為憑信﹐按月而易﹐故稱。
1.月光。
2.寺宇﹐佛寺。
1.白色的羽毛。
2.即月旗。羽﹐旗幟。
3.指旗仗。
1.見"月御"。
1.指極西之地。
1.亦作"月馭"。古代神話中為月亮駕車的神。亦借指月亮。
2.月車。
1.花好月圓。象征幸福美滿。常用作祝頌之詞。語出宋晁端禮《行香子》詞"莫思身外﹐且斗樽前﹐愿花長好﹐人長健﹐月長圓。"
2.比喻良辰美景。
1.每月。
1.月季花的一種。常年開花﹐深紅或深桃紅色﹐小葉薄而帶紫色。亦泛指月季花。
2.比喻每月成為慣例。
1.月暈。
1.月亮周圍的光圈。月光經云層中冰晶的折射而產生的光現象。常被認為是天氣變化起風的征兆﹐俗稱風圈。
1.云翳﹐大片的云。
1.聳入云霄的高山。
1.彌漫四布的瘴氣。
1.借指遠行的車駕。
2.指神仙通行的道路。
1.助詞。用于句末,表提頓,以引起下文。
1.行云聚集。
2.比喻眾多的人或事物迅速到來。
1.軍陣中一種蜿蜒曲折的橫隊。
2.泛指軍陣﹐軍旅。
3.陣云。語出南朝陳徐陵《出自薊北門行》﹕"天云如地陣。"
1.謂云隨風而行。
2.行于云中。形容高遠。
1.古代打擊樂器﹐表面有云狀花紋。為行軍﹑狩獵時所用。
1.有云狀圖飾的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