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名詞
古代在旗桿頭上用牦牛尾做裝飾的旗子。
2.
〈古〉又同“耄”。
1.
古代用牦牛尾做竿飾的旗子。
1.出自《詩·鄘風·干旄》孑孑干旄,在浚之郊。
2.出自《西京賦》弧旌枉矢,虹旃霓旄。
3.出自《輪臺歌奉送封大夫出師西征》詩上將擁旄西出征,平明吹笛大軍行。
2.
牦牛尾。
1.出自《書·牧誓》王左杖黃鉞,右秉白旄以麾。
2.出自《荀子·王制》西海則有皮革文旄焉。
3.出自《史記·夏本紀》淮海維揚州……貢金三品,瑤、琨、竹箭,齒、革、羽、旄。
3.
泛指尾。參見“旄端”。
1.出自《文選·劉孝標〈廣絕交論〉》附駔驥之旄端,軼歸鴻於碣石。
4.
牦牛。
1.出自《集韻?豪韻》旄,獸名。
2.出自《呂氏春秋?本味》旄象之約。
5.
見“旄丘”。前高后低的山丘。
1.出自《詩·邶風·旄丘》旄丘之葛兮,何誕之節兮。
2.出自《爾雅·釋丘》前高旄丘,后高陵丘。
6.
星名。參見“旄星”、“旄頭”。
1.出自《觀范陽遞俘》詩北河旄星隕,鬼方獼林胡。
2.出自《輟耕錄·角端》獨耶律文正王進曰:“此名角端,乃旄星之精也。圣人在位,則斯獸奉書而至。”
3.出自《漢書·天文志》昴曰旄頭,胡星也,為白衣會。
4.出自《送徐員外還京》詩旄頭星未落,分手轆轤鳴。
5.出自《桃花扇·誓師》月升鴟尾城吹角,星散旄頭帳點兵。
7.
通“毛”。毛發。
1.出自《管子·小匡》勸之以慶賞,糾之以刑罰,糞除其顛旄。
8.
通“髦”。俊杰。
1.出自《古文苑·枚乘〈柳賦〉》雋乂英旄,列襟聯袍。
9.
通“茅”。參見“旄旌”。古代祭祀時執以導神之物。
1.出自《新序·雜事四》楚莊王伐鄭,克之。鄭伯肉袒,左執旄旌,右執鸞刀,以迎莊王。
1.彎曲纏繞。
1.環繞;圍繞。
1.見"蟠蚮"。
1.盤石﹐巨石。
1.神話中的仙桃。據《論衡.訂鬼》引《山海經》"滄海之中,有度朔之山,上有大桃木,其蟠屈三千里。"又據《太平廣記》卷三引《漢武內傳》載七月七日,西王母降,以仙桃四顆與帝。帝食輒收其核,王母問帝,帝曰"欲種之。"王母曰"此桃三千年一生實,中夏地薄,種之不生。"帝乃止。
2.桃的一種。果形扁圓,味甘美,汁不多。
3.傳說中的山名。
4.見"蟠桃勝會"。
1.一種大酒杯。以宋宣和間所鑄蟠桃核為范而鍛成﹐故名。
1.一種飯食名。
1.見"蟠桃勝會"。
2.舊時正月十六日民間祭祀西王母的節日。各地習俗不同﹐有的為三月三日。
1.見"蟠桃勝會"。
1.神話中西王母在瑤池設的品嘗仙桃的宴會。其雛形見《漢武內傳》。
1.原指西王母在瑤池舉行的蟠桃勝會◇借指慶祝宴會。多用于祝壽。
1.方言。指關系較遠的親戚。
1.謂從天到地無所不在。亦用以形容氣勢博大。語本《莊子.刻意》"精神四達并流﹐無所不極﹐上際于天﹐下蟠于地。"成玄英疏"下蟠薄于厚地,上際逮于玄天。"
1.盤曲貌。
1.環繞。
1.回旋展轉﹐無上下左右之狀。
1.滿腹。
2.指廣闊的心胸。
1.盤曲回旋。
1.盤曲纏繞。
1.盤繞。
1.指樹木上的囊狀的贅生物。
1.盤曲幽深。
1.亦作"蟠?"。
2.盤繞曲折。
1.盤曲郁結。
2.盤曲起伏。
1.蟄居;隱居。
2.藏伏。
1.蟠曲的枝條。
1.指卷疊的絹帛。
1.蟠踞聳峙。
1.盤屈的樹根。
1.謂政府官員批閱公文,處理政務。
2.猶結論。
辨別;判定真真假假,難以判別。
用以判別一元n次方程是否有重根的表達式。如一元二次方程ax2+bx+c=0的判別式是δ=b2-4ac,當δ=0時,方程有二重根。
1.謂法庭依照法律對觸犯刑律者的審理和裁決。
1.判決書的舊稱。
2.斷語;結論。
1.本指判決書上的話。亦泛指斷語;結論。
1.清單。
1.裁定;斷定。
1.批閱公文。
①斷定判斷準確|正確的判斷。②判決雨村便徇情枉法,胡亂判斷了此案。③對事物情況有所肯定或否定的思維形式。如馬克思主義是真理。”所作的肯定或否定符合客觀實際,判斷就是真的,否則就是假的。檢驗判斷真假的唯一標準是社會實踐。判斷由概念組成,是在實踐的基礎上反映現實的結果。判斷總是表現為句子,但是并非所有的句子都表示判斷。同一個判斷可以用不同的句子來表示,同一個句子也可以表示不同的判斷。
1.指"是"這個特殊性質的動詞。用在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前面同名詞或名詞性詞組共同組成句子的謂語部分。
1.用來斷定主語所指和謂語所指同屬一物,或斷定主語所指的人或事物屬于某一性質或種類的句子。
1.分析決斷的能力。
1.分割。
1.指鞍子前邊較高的部位。
1.配合;兩半相合。特指兩性的結合。
1.在文書上簽花押。
2.指判詞文書。
1.猶伴奐。優游,閑暇。
1.分散;散漫。
1.猶言分道而行。
1.佛教語。謂判定各類經典的意義和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