賀陳內翰去非三首 其一
聞道催宣召,傳呼入翰林。堂高初上玉,帶重更垂金。煩悉周公誥,丁寧葛亮心。調元知有日,天意向君深。
聞道催宣召,傳呼入翰林。堂高初上玉,帶重更垂金。煩悉周公誥,丁寧葛亮心。調元知有日,天意向君深。
定王百尺臺,長安萬里目。
昔人思親心,山川詎能局。
于焉共登臨,使我增感觸。
微霜隕陔蘭,悲風撼庭木。
銀山在何許,白云但空谷。
搔首重徘徊,冥冥江樹綠。
論著天臺教,詩參左緯來。
閑行過蓬蓽,相對坐莓苔。
講席虛前月,重游約后回。
仍聞藏禊帖,應許為吾開。
江來朱方注之東,海潮怒飛日夕相撞舂。
天將古來義士骨,化作狂瀾中央屹立之青峰。
孤根直下二千尺,動影裊窕沖融中。
黃金側布蘭若地,鑿翠面面開窗櫳。
雙橈伊軋破浪屋,恍忽置我高巃嵸。
是時千山雪新霽,水面月出天清空。
濤聲四起人籟寂,毛發蕭爽琉璃宮。
披衣明發躡煙靄,決眥俯入歸飛鴻。
襟前渤澥歛暝色,袖里岷峨吹曉風。
越南燕北但一氣,塵埃野馬何時窮。
蒼梧虞舜不可叫,王事更恨歸匆匆。
七十童顏在,翛然物外幽。
組衣藏蠹篋,散服上漁舟。
此日移松葬,前時為菊留。
山連象浦館,誰記孟家游。
虛靈一寸心,至遠而至近。
真能位天地,信可為堯舜。
不以利欲熏,則為習俗焮。
怗怗弄文墨,若若夸綬印。
圣賢豈我輩,位育非吾分。
亦有識其然,責泉于九仞。
人言力不足,我謂知不盡。
商卿聞吾言,其信其不信。
天運驅人人不覺,古道違時時不學。王相隨脛回荊山,昭質依然未經琢。
因思胥靡逢殷宗,精神動悟聲氣從。礪舟霖雨到梅糵,變化氣質天同功。
朝歌屠叟無與語,一日投綸見明主。大車檻檻行周道,輪輻中規箱中矩。
人生天地同一原,自誠為圣明為賢。地殊世遠猶合節,矧此同宇相周旋。
自從澆風散遺直,世不乏材無匠石。未能登車習射御,人人自視郵無恤。
出門浪戰觸與蠻,半生少得須臾間。不為夷甫辱汝水,即似介甫逋鐘山。
古人灑掃先庭戶,豈問他人莫余顧。只憂原頭欠渟滀,才見天根便呈露。
人言陰濁勝陽清,陽一陰二分三亭。誰知陽德本無間,根心枝葉長相親。
君臣大分雖有止,終不能忘乃天理。世無我知將自知,不待雷風問諸史。
投沙屈賈占所歸,九州博大歸何之。雖云忠憤語傷激,律以洙泗猶津迷。
前村虎嘯晚風起,跕鳶酸嘶雁將子。君恩未報臣憂深,暇把壺頭較鄉里。
江公勸我姑少安,新詩肉好如璧環。敢輸憂誠謝慶語,仍戒牘史毋抄傳。
去圣既云遠,至理日以冥。言道指虛玄,語性雜精靈。
正傳久蕪沒,異學得魁橫。卓哉周程張,磊隗三代英。
妙蘊發天地,微言昭日星。后來紫陽翁,抑又集大成。
煌煌八書訓,凜凜萬世程。學者生此時,坦然有規繩。
但患舍康莊,自趨柴與荊。張君江西來,頗嘗得師承。
敝衣雖懸鶉,猛志欲掣鯨。袖出文一編,其辭峻而清。
此士不易有,歸歟更研精。勿受俗學變,而為寵辱驚。
貧者士之常,未合寧躬耕。高門謹勿謁,養此氣崢嶸。
不見商歌人,洋洋金石聲。
儒生身上事皆成,身外浮華亦甚輕。
種竹滿山門徑小,掛冠當路樹枝橫。
幾于顏子三生壽,分得陶潛一字名。
何處時令見前輩,只看碑語自心清。
相知言莫盡,別后意如何。
命笑春冰薄,愁因夜雨多。
全家寓京國,無地著吟哦。
會得窮通理,從余緝薜蘿。
紛紛帝族貴,欽茲神秀門。永嘉分奕葉,甚盛二枝蕃。
吾友天樂翁,實惟游之孫。身雖羈旅盡,詩則騷雅存。
姪行有科第,作尉期高騫。是曰提刑后,令聞方騰喧。
大心欲圖南,小枝不在言。十年相聚首,偉論孰敢援。
交比鮑叔知,志許諸葛論。分攜乃明發,念我守故園。
君往夫差國,不遣吳水渾。陸靜翫蟾彩,江清烹鮈豚。
邑宰話鄉曲,官廨如荒村。昂藏信多暇,時憶朋友樽。
窮達委天命,守道無競奔。會當春風吹,梅實眾花繁。
時節不相饒,俄當七月朝。
未聞桐葉落,已覺稻香飄。
泣露蟬聲咽,迎秋雁影遙。
有誰相共委,突兀對凌霄。
我老寡儔侶,年荒值冬迫。膝下有啼寒,瓶中無儲積。
豈不展轉思,自欠經營策。儒冠匪謬誤,賦性素褊窄。
淵明疑夙世,荷鋤心便適。嗟余四友朋,驚見三化魄。
一翁尚凄涼,六秩困行役。家貧病難愈,詩苦發全白。
昨來叩我門,偶往比鄰宅。聞語亟倒屣,已去倏無跡。
知君懷百憂,雖出難久客。從今幸安居,況有舊泉石。
清晨過窮廬,竟夕話疇昔。逝者已云遠,相期守枯瘠。
祿仕何方好,金陵總莫如。
廟存元帝像,家有二王書。
羽檄時方急,文才用有余。
功名收拾了,歸食會昌魚。
少年不識棋,但見剝剝琢琢更相圍。有人指授予,沖關奪角劫復持。
少年不識星,但見腷腷膊膊還如棋。亦有告予者,縮贏伏見元有期。
七年五谿讀書暇,時把二事相悅怡。久之剨然悟,是閑有數人不知。
三百六十一棋子,此是干策藏其奇。萬有一千五百二十星,若以三十六乘之。
乘之既盡除坤策,恰與棋數無參差。此理極精密,歸后不復思。
羅生挾二長,過我瀘之湄。恍如著我五谿上,欲與之語無閑時。
此須靜觀乃有得,而我家住西山西。生揣我,何時歸。
氣質紛不齊,四海無似人。藉令貌相近,氣有醇不醇。
善觀人品者,儀觀與機神。正邪眸子見,善惡眉間分。
且如若與虎,二人自非倫。而俱類孔子,俗眼何昏昏。
古人有夢遇,便知為良臣。又能記眉目,曉然得其真。
此須以神會,難與淺者論。王生歸為我,試語司寇君。
此理充得去,三代同此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