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又同虹仲登黃樓
古閣嵯峨百尺危,樓前近俯河之湄。
逢人指點坡仙跡,剔蘚還看宋代碑。
云物清秋供潦倒,風流異世是今茲。
同游況屬遺庥在,勝事他年仗臘思。
古閣嵯峨百尺危,樓前近俯河之湄。
逢人指點坡仙跡,剔蘚還看宋代碑。
云物清秋供潦倒,風流異世是今茲。
同游況屬遺庥在,勝事他年仗臘思。
古老的樓閣高峻險拔足有百尺,樓前俯瞰著黃河之濱。遇到人便指點蘇軾的遺跡,擦去苔蘚還能看到宋代的石碑。清秋的云景陪伴我放達自在,不同時代的風流韻事如今依然存在。一同游覽的人更有遺留的福澤,這等美事他年要在臘月里追憶。
嵯峨(cuó é):高峻的樣子。
湄(méi):水邊,岸旁。
坡仙:指蘇軾,因其號東坡,后人敬稱為坡仙。
剔蘚:刮去覆蓋在石碑上的苔蘚。
潦倒:此處指放達、灑脫的狀態。
遺庥(xiū):遺留的福澤,庥意為庇護、福佑。
臘思:臘月的思念,或指歲末的追憶。
黃樓為北宋蘇軾任徐州知州時所建,用于防御黃河水患,后成為文人雅集之地。此詩應為作者與友人虹仲同登黃樓時所作,通過登臨所見,追懷蘇軾等前賢遺跡,結合清秋時節的景致,抒發古今感慨。
全詩以登黃樓為線索,由景及史,由古至今,既描繪了黃樓的高峻與歷史遺跡,又借“坡仙跡”“宋代碑”等元素追思前賢,最后落腳于同游的勝事,體現了對歷史傳承的感慨與對當下情誼的珍視,語言凝練,意境悠遠。
誰造報恩大院,共贊風流駙馬。
走入斗斛行中,不識廬陵米價。
去城三里遙,亦無客來往。
本是老農家,荷鋤非勉強。
既喜兒童愚,又見桑麻長。
早晚酒一壺,自歌還自賞。
芙蓉如繡柳如織,浣紗渡頭日將匿。
高髻雙珠玳瑁簪,采蓮一曲傾江南。
珠履錯落華燈光,長袖宛宛屬羽觴。
含笑一轉心相知,誰能不前復自持。
黃金匼匝葳蕤鑰,北斗闌干城上落。
美人空床夜不眠,雙雙玉箸下燈前。
江南女兒蹋蹀歌,陽春窈窕出綺羅。
黃金轡頭紫騮馬,長安少年事游冶。
垂柳江干,小桃門外,玉鞭兩度經過。恁單衣瘦屧,正倦倚斜柯。算春在、屏山曲處,細聞吳語,輕度橫波。甚游驄北去,纖云遮斷銀河。
謝娘眉嫵,料如今、懶畫煙螺。剩舊寫宮詞,新彈粉淚,猶在香羅。幾許鏡中青鬢,不堪向、別里消磨。盼東風吹,聚竹西佳訊如何。
北望五云高,四疊陽關記此橋。畫就雙眉閑擁髻,魂銷。憶否花栽姊妹嬌。
細認柳千條,手種楊枝解舞腰。縱有青山前約在,迢遙。且把愁心寄早潮。
洞房昨夜停紅燭,
待曉堂前拜舅姑。
妝罷低聲問夫婿,
畫眉深淺入時無。
書生報國重邊疆,
意氣臨戎轉激昂。
烈士曾聞裹馬革,
詩人合祀浣花堂。
丹心己向戈铦死,
青史安知姓字香。
此日九原料無恨,
圣朝莫敢不來王。
貍奴白牯念摩訶,
爭似南泉打粥鍋。
雖然佛法無多子,
天下叢林不柰何。
花發高臺磴道遙
粵王曾此拜中朝
誰云七郡初歸漢
古者南交已宅堯
江勢急流宗渤澥
山光相望憶簫韶
炎州文物從來事
霸氣千年倍寂寥
此行也算是生離,
轉訝緘書無復時。
癡愿一端今勝昔,
果能夢里遠相隨。
薄昏洲渚鷗鳧靜,照網漁家燈火紅。
盡道龍歸井泉濁,明朝愿借一帆風。
句注山前黯夕暉,天涯初見數行飛。
三關落葉秋將晚,九月清霜客未歸。
塞接隴川矰繳滿,江吞吳楚稻粱稀。
杜陵大有關懷事,一聽哀聲淚滿衣。
念家山破劇堪哀,
萬樹流紅血染來。
昨夜子規啼未了,
今朝又報杜鵑開。
臥聞開到碧桃花,病起情懷屬自家。報到春風無可得,呼童洗鼎煮新茶。
讀易年深眼易花,尚馀心力到詩家。日長更有幽憂病,臨罷蘭亭品建茶。
昔者曾看紫柞花
今焉梅謝柳生芽
無窮甲子隨車轂
有限光陰屬鬢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