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登粵王臺
花發(fā)高臺磴道遙
粵王曾此拜中朝
誰云七郡初歸漢
古者南交已宅堯
江勢急流宗渤澥
山光相望憶簫韶
炎州文物從來事
霸氣千年倍寂寥
花發(fā)高臺磴道遙
粵王曾此拜中朝
誰云七郡初歸漢
古者南交已宅堯
江勢急流宗渤澥
山光相望憶簫韶
炎州文物從來事
霸氣千年倍寂寥
鮮花在高臺上綻放,石徑漫長悠遠;南越王曾在此地朝拜中央朝廷。誰說七郡是初次歸入漢朝版圖?上古時南方已為堯所治理。江水湍急奔流向渤海,群山相對讓人想起舜的簫韶之樂。嶺南的禮樂典章本是由來已久,千年之后,昔日的霸氣更顯寂寥。
粵王臺:秦漢時南越王趙佗所建臺榭,故址在今廣州越秀山。
磴道:登山的石徑。
中朝:指中央朝廷。
七郡:漢代在南越故地設置的南海、蒼梧、郁林等七郡。
南交:南方邊遠之地,《尚書·堯典》載“申命羲叔,宅南交”。
渤澥(xiè):即渤海,此處泛指大海。
簫韶:相傳為舜的樂曲,《尚書·益稷》載“簫韶九成,鳳皇來儀”。
炎州:指南方炎熱之地,此處代指嶺南。
文物:指禮樂典章制度。
霸氣:指南越王趙佗的雄圖霸業(yè)。
此詩當為作者春日登臨廣州越秀山粵王臺時所作。粵王臺為南越王趙佗遺跡,漢代南越歸漢后,此地成為歷史見證。詩人面對古跡,聯(lián)想起趙佗稱雄與歸漢的歷史,又追溯至堯帝時南方已屬華夏,借景抒懷,感慨千年間的興衰變遷。
全詩以登粵王臺為線索,上溯上古,下及漢代,將自然景觀與歷史記憶融合,既肯定嶺南與中原的歷史淵源,又以“霸氣寂寥”收束,突出對歷史興替的深沉思考,是一首借古抒懷的佳作。
雨宿剡中寺,曉行猶未晴。
諸峰云不定,疊磵水爭鳴。
野店穿心過,村樵當面橫。
尋思戴安道,千古一谿清。
面對香爐峰,朝昏起云霧。
飄飄無定形,忽被風吹去。
去去還復留,半掛長松樹。
悠然會我心,政自有佳趣。
幸逃煮鶴煙,枯羸臥烏幾。
向來千萬音,今在何人耳。
舊譜傳不真,零落幾張紙。
瓦缶空雷鳴,牙夔喚不起。
槎牙兩榕木,偃蹇江之??。
雖緣擁腫廢,幸免尋斧斤。
東家不鳴鴈,喑默存其神。
事固不一概,鴈烹木長春。
漫浪江湖等泛萍,破囊惟有百中經(jīng)。
一吭辯處長三寸,兩手生來應七星。
笑汝道途多坎??,說人禍福太分明。
我今已決為農(nóng)計,不解從君較五行。
露坐黃昏后,城居若在村。
天陰螢火亮,秋近草蟲喧。
老去渾無睡,貧來不閉門。
也知疎拙甚,此意與誰論。
水清月現(xiàn),動隨影轉(zhuǎn)。
水清月不現(xiàn),背手新羅箭。
踏翻水碗便行,墮在解脫深坑。
三大老,總似閉目中秋坐。
只知第二月,如何是第一月。
滄海何年涌,秦傳虎踞丘。
池空劍光冷,墳缺鬼吟愁。
石礙樓臺側(cè),煙深草木浮。
吳人貪勝槩,春盡亦來游。
說不到處,一句是一句。
行不到處,一步是一步。
行到說到,一狀領(lǐng)過。
缺齒老臊胡,嵩山破灶墮。
平田秋水高潺湲,大府寬條俶布宣。
不旱猶應言有旱,省諐敢自謂無諐。
倒翻云外菩提水,幻出人間擺柳天。
阡陌曉來傳好語,作霖人在嶺梅邊。
羸牛指為驥,鳴梟認為鸞。
彼欲欺一世,自亂耳目官。
吾直不能枉,吾方竟誰刓。
何妨寄楚澤,餐菊紉秋蘭。
勝地足繁華,靈根最可嘉。
人間無別種,后土獨開花。
玉帳三千客,珠簾十萬家。
年年到初夏,來此醉流霞。
細??蒼苔地,東西曲帶坡。
取泥高壅竹,積水旋栽荷。
明月自先到,清風應更多。
丁寧安畧彴,時復小經(jīng)過。
一句絕離微,渾侖無縫罅。
善財七日尋覓不得,趙州五年分疎不下。
靈山今日,快便難逢,為通一線。
六月賣松風,人間恐無價。
秋思堪悲處,江城鴈到初。
先聲落羈旅,寒陣過空虛。
淅淅黃蘆際,茫茫碧水余。
愁人在沙漠,可有寄來書。
聲明: 本網(wǎng)站大部分資源來源于網(wǎng)絡或網(wǎng)友,僅供交流學習,如有侵犯了你的權(quán)益,請發(fā)送郵箱到feedback@deepthink.net.cn 本網(wǎng)站將在三個工作日內(nèi)移除相關(guān)內(nèi)容 刷刷題對內(nèi)容所造成的任何后果不承擔法律上的任何義務或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