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萬松嶺之龍山 其一
萬松雖落斧斤手,
一徑尚邀行路人。
嶺是松非休更問,
逍遙巾下已離塵。
萬松雖落斧斤手,
一徑尚邀行路人。
嶺是松非休更問,
逍遙巾下已離塵。
萬松嶺上的松樹雖然遭到了斧斤砍伐,可還有一條小徑在邀請著過往行人。山嶺依舊而松樹已非,不必再去追問,我頭戴逍遙巾已遠離了塵世。
斧斤:斧頭,這里指砍伐樹木的工具。
邀:邀請。
逍遙巾:古代的一種頭巾,常為隱士所戴,這里代指詩人自己。
離塵:遠離塵世
具體創作時間不詳,推測詩人在游覽萬松嶺時,看到松樹被砍伐的景象,結合自身心境創作此詩。當時可能社會存在一些動蕩或變遷,詩人借此表達對世事無常的看法和自己超脫的追求。
這首詩主旨在于表達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超脫塵世的心境。其特點是借景抒情、對比鮮明。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不大,但展現了詩人獨特的情感和思考。
周行獨力出群倫,默默昏昏亙古存。
無象無形潛造化,有門有戶在乾坤。
色非色際誰窮處,空不空中自得根。
此道非從它外得,千言萬語謾評論。
還丹功滿未朝天,且向人間度有緣。
拄杖兩頭擔日月,葫蘆一個隱山川。
詩吟自得閑中句,酒飲多遺醉后錢。
若問我修何妙法,不離身內汞和鉛。
隨緣信業任浮沈,似水如云一片心。
兩卷道經三尺劍,一條藜杖七弦琴。
壺中有藥逢人施,腹內新詩遇客吟。
一嚼永添千載壽,一丸丹點一斤金。
冥心棲太室,散發浸流泉。
采柏時逢麝,看云忽見山。
夏狂沖雨戲,春醉戴花眠。
絕頂登云望,東都一點煙。
時人受氣稟陰陽,均體乾坤壽命長。
為重本宗能壽永,因輕元祖遂淪亡。
三宮自有回流法,萬物那無運用方。
咫尺昆侖山上玉,幾人知是藥中王。
原生何淡漠,觀妙自怡性。
蓬戶常晏如,弦歌樂天命。
無財方是貧,有道固非病。
木賜欽高風,退慙車馬盛。
解匹真陰與正陽,三年功滿結成霜。
神龜出入庚辛位,丹鳳翺翔甲乙方。
九鼎先輝雙瑞氣,三元中換五毫光。
塵中若有同機者,共住煙霄不死鄉。
強居此境絕知音,野景雖多不合吟。
詩句若喧卿相口,姓名還動帝王心。
道袍薜帶應慵掛,隱帽皮冠尚懶簪。
除此更無余個事,一壺村酒一張琴。
因看崔公入藥鏡,令人心地轉分明。
陽龍言向離宮出,陰虎還于坎位生。
二物會時為道本,五方行盡得丹名。
修真道士如知此,定跨赤龍歸玉清。
四海皆忙幾個閑,時人口內說塵緣。
知君有道來山上,何似無名住世間。
十二樓臺藏秘訣,五千言內隱玄關。
方知鼎貯神仙藥,乞取刀圭一粒看。
世上何人會此言,休將名利掛心田。
等閑倒盡十分酒,遇興高吟一百篇。
物外煙霞為伴侶,壺中日月任嬋娟。
他時功滿歸何處,直駕云車入洞天。
萬卷仙經三尺琴,劉安聞說是知音。
杖頭春色一壺酒,爐內丹砂萬點金。
悶里醉眠三路口,閑來游釣洞庭心。
相逢相遇人誰識,只恐沖天沒處尋。
通靈一顆正金丹,不在天涯地角安。
討論窮經深莫究,登山臨水杳無看。
光明暗寄希夷頂,赫赤高居混沌端。
舉世若能知所寓,超凡入圣弗為難。
二氣播萬有,化機無停輪。
而我操其端,乃能出陶鈞。
寥寥大漠上,所遇皆清真。
澄瑩含元和,氣同自相親。
絳樹結丹實,紫霞流碧津。
以茲保童嬰,永用超形神。
半紅半黑道中玄,水養真金火養鉛。
解接往年三寸氣,還將運動一周天。
烹煎盡在陰陽力,進退須憑日月權。
只此功成三島外,穩乘鸞鳳謁諸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