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深父傷字韻 其三
戰伐周綱替,春秋救已亡。
綴旒憂主弱,問鼎嘆臣強。
蕭斧懲當世,蓍龜鑒后王。
最憐君學苦,能為古人傷。
戰伐周綱替,春秋救已亡。
綴旒憂主弱,問鼎嘆臣強。
蕭斧懲當世,蓍龜鑒后王。
最憐君學苦,能為古人傷。
戰爭攻伐使周朝綱紀衰敗,到春秋時已難以挽救危亡。擔憂君主如連綴的玉旒般勢弱,感嘆臣子有問鼎的強橫野心。嚴刑峻法可懲戒當世,占卜之法能為后世君主提供借鑒。最憐惜你求學辛苦,能為古人的遭遇而感傷。
戰伐:戰爭攻伐。周綱:周朝的綱紀。替:衰敗。
綴旒(liú):比喻君主為臣下挾持,大權旁落。綴,連綴;旒,古代帝王冠冕前后下垂的玉串。
問鼎:傳說古代夏禹鑄造九鼎,代表九州,作為國家權力的象征。春秋時,楚莊王北伐,陳兵洛水,向周王朝炫耀武力。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師,楚莊王向王孫滿詢問周朝九鼎的大小和輕重。后遂以“問鼎”比喻企圖奪取天下。
蕭斧:象征嚴刑峻法。
蓍(shī)龜:蓍草和龜甲,古代用以占卜。
此詩具體創作時間不詳。王安石生活在北宋中期,當時社會面臨著諸多問題,如政治腐敗、財政危機、邊疆壓力等。他可能借對周朝綱紀衰敗、春秋亂世的描寫,來影射當時北宋的社會現實,表達對國家命運的擔憂。友人深父刻苦求學,關注歷史,為古人感傷,引發了王安石的共鳴,從而創作此詩。
這首詩以周朝歷史為切入點,通過對歷史興衰的回顧,表達了對國家綱紀和君主權威的重視。詩人借古喻今,反映出對現實的思考。詩歌用典恰當,情感深沉,展現了王安石詩歌的思想深度和藝術特色。
禁火清明,春歸天上,空傳佳麗。梨花飛雪,吹落闌干如綺。掩流蘇、環佩姍姍,壁間遺掛生綃膩。剩千堆麝粉,子規啼煞。柳綿初起。
遙睇。紗窗畔,恰寶鏡塵封,瑤臺迤邐。綵鸞飛去,紅杏詞添憔悴。悵蕉林、退食歸來,返魂香冷薰籠倚。漫傷神,奉倩詩成,只裹珍珠淚。
七尺潛虬出海污,久同病士御三車。
旃檀彫斷終非相,薝卜芬芳漫散花。
絕是離非參妙用,穿云涉水伴生涯。
東林大士還知否,止此無言是作家。
元子威名重,
奇章禮數寬。
參軍能喜怒,
書記尚平安。
北極由來遠,
東風分外寒。
好花零落盡,
醒眼不堪看。
問子去何邊,清江欲放船。
言從西岸口,遙指東安田。
里社千年圣,農桑五畝賢。
有懷沮溺傳,期共犁云煙。
復嶺重岡輦路斜,
蓮臺高護梵王家。
潭深應有魚龍伏,
山靜惟聞鳥雀嘩。
銅殿慈云環寶相,
石壇法雨散天花。
寺僧亦切瞻云愿,
爭掃璇宮迓翠華。
劍亭孤立石崚嶒,
秋氣蒼涼復此登。
風雨無情身是客,
江山如舊夢為僧。
城頭細草惟眠馬,
樹外慈鴉早避鷹。
見說孫曹爭戰處,
至今煙霧尚飛騰。
綠陰掩過屏山疊,玉子彈棋渾倦歇。碧綃正好貯行云,花骨閑支隨夢蝶。
流黃水簟冰肌貼,午院亭亭蘭氣徹。半鉤羅襪籠湘裙,疑是纖纖波底月。
午漏奏新詩,
昕朝召節飛。
若非梁武帝,
誰識謝玄暉。
此日知何日,他鄉憶故鄉。亂山深處過重陽。走馬吹花、無復少年狂。
黃菊擎枝重,紅茱濕露香。扁舟隨雁過瀟湘。遙想萊庭、應恨不同觴。
歇馬行松徑,尋僧度石橋。欲窺龍藏勝,不憚虎溪遙。踰嶺參干佛,看碑辨六朝。
誰言陶處士,猶待遠公招。一片煙蘿地,空山涌白蓮。欲除煩惱障,先辨辟支禪。鳥下翻經石,龍沉洗缽泉。新詩攜謝眺,翹首問青天。
風鈴夢覺。又麴塵吹暈,芳事無著。萬點閒愁,一束相思,情根瘦與誰托。油云絲雨秋人感,漫問取、春陰池閣。卷畫簾、稠綠侵衣,忍憶去年花落。
還記吳姬鬢好,露香潤素手,釵鈿曾約。慣折花枝,數到瓊英,鏡里銷魂梳掠。伶俜偎趁鞦韆影,算碧玉、年華猶弱??砂胪?、鋤色青青,冷入亞紅闌角。
雖晚亦既好,花中無此香。誰能識真趣,高隱在潯陽。
并與杞同賦,舊嘗聞雪堂。先生澹無欲,亦復愛清香。
十年蹤跡故山違,萬里間關客路歸。
本為看云頻趣駕,豈知到日獨沾衣。
秋風鴻雁行中斷,春草池塘夢乍非。
宦海飄零吾已倦,況堪衰病酹斜暉。
刀環鞺鞳角聲哀,雪壓征衣戰后回。莫道窮荒無絕色,梅花時帶血花開。
壯士高歌塞上腔,倭夷東竄牡丹江。來朝走馬寧安道,委甲如山看受降。
乘傳空持諭蜀文
更無排馬到公門
華陰縣里騎驢過
今日方知縣吏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