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師九日同人慈仁寺祭顧先生祠呈同集諸君子 其三
今日已重九,城郭秋氣爽。雅游從群賢,載酒謁遺像。
平生書局隨,席間劣函丈。華檐芘髡緇,藻井護龍象。
尚德抑虛無,后死有吾黨。云何祀二百,社祭典久曠。
繄賴張與何,祠構事草創。青紅壞壁側,三楹位東向。
羅拜十七人,祭酒布衣長。精神感冥漠,靈魄接惝恍。
想見兩度游,白發倚筇杖。將身王尼車,戴首逢萌盎。
沈吟述古作,慘澹舊京唱??沼鄡慎综牛f識孤鶴狀。
盡日號西風,寒濤送悲壯。
今日已重九,城郭秋氣爽。雅游從群賢,載酒謁遺像。
平生書局隨,席間劣函丈。華檐芘髡緇,藻井護龍象。
尚德抑虛無,后死有吾黨。云何祀二百,社祭典久曠。
繄賴張與何,祠構事草創。青紅壞壁側,三楹位東向。
羅拜十七人,祭酒布衣長。精神感冥漠,靈魄接惝恍。
想見兩度游,白發倚筇杖。將身王尼車,戴首逢萌盎。
沈吟述古作,慘澹舊京唱??沼鄡慎综牛f識孤鶴狀。
盡日號西風,寒濤送悲壯。
今天已是重陽節,城中秋氣清爽宜人。我與眾多賢才一同出游,帶著美酒去拜謁顧先生的遺像。顧先生一生常隨書局工作,在席間與眾人相處。華麗屋檐庇護著僧人,藻井守護著佛像。崇尚道德而抑制虛無之論,我輩后來人應有所擔當。為何顧先生受祭祀兩百年來,社祭之典久已荒廢。全靠張與何二人,才開始草創祠堂之事。在青紅破敗的墻壁旁,三間屋子門朝向東。十七人環繞下拜,主祭者是位布衣長者。眾人的精神感動了冥冥之中的神靈,仿佛與先生的魂魄有了恍惚的相接。想起先生兩次來此游覽,白發蒼蒼拄著竹杖。他曾如王尼乘車,頭戴如逢萌之帽。先生吟誦古人之作,在舊京唱出慘淡之音。如今只剩兩位長髯老者,還記得先生如孤鶴般的模樣。整日在西風中悲號,寒濤聲送來悲壯之感。
重九:即重陽節,農歷九月初九。
雅游:高雅的出游。
書局:古代編書、校書的機構。
劣函丈:指距離較近。函丈,講學者與聽講者之間的距離。
芘(bì):通“庇”,庇護。髡緇(kūn zī):指僧人。
藻井:中國傳統建筑中室內頂棚的獨特裝飾部分。龍象:指佛像。
尚德:崇尚道德。虛無:指道家、佛家的虛無思想。
繄(yī):發語詞。
羅拜:環繞下拜。
祭酒:這里指主祭者。布衣長:指身為平民的長者。
惝恍(chǎng huǎng):神志不清、恍惚的樣子。
筇(qióng)杖:竹杖。
王尼車:王尼,晉代人,生活貧困,常居車中。這里借指顧先生生活清苦。
逢萌盎:逢萌,漢代人,戴瓦盎(一種帽子)。這里借指顧先生的穿著。
此詩創作背景可能是在顧先生去世兩百多年后,當時祭祀顧先生的社祭之典久已荒廢,張與何二人草創祠堂。詩人在重陽節與同人到慈仁寺祭顧先生祠,有感而發創作此詩。當時社會可能處于文化傳承面臨挑戰的時期,詩人借此表達對顧先生道德學問的尊崇和對文化傳承的重視。
這首詩主旨是緬懷顧先生,感慨社祭荒廢。其突出特點是將敘事、寫景、抒情融為一體,語言古樸。在文學史上雖可能影響有限,但反映了當時文人對文化傳承的關注和對先賢的敬重。
匹馬來郊外,扁舟在水濱。
可憐沖雨客,來訪阻風人。
小榼酤清醑,行廚煮白鱗。
停杯看柳色,各憶故園春。
楚懷邪亂靈均直,放棄合宜何惻惻。漢文明圣賈生賢,謫向長沙堪嘆息。
人事多端何足怪,天文至信猶差忒。月離于畢合滂沱,有時不雨何能測。
江邊黃鶴古時樓,
勞置華筵待我游。
楚思淼茫云水冷,
商聲清脆管弦秋。
白花浪濺頭陀寺,
紅葉林籠鸚鵡洲。
總是平生未行處,
醉來堪賞醒堪愁。
昨夜江樓上,吟君數十篇。
詞飄朱檻底,韻墮淥江前。
清楚音諧律,精微思入玄。
收將白雪麗,奪盡碧云妍。
寸截金為句,雙雕玉作聯。
八風凄間發,五彩爛相宣。
冰扣聲聲冷,珠排字字圓。
文頭交比繡,筋骨軟于綿。
澒涌同波浪,錚??過管弦。
醴泉流出地,鈞樂下從天。
神鬼聞如泣,魚龍聽似禪。
星回疑聚集,月落為留連。
雁感無鳴者,猨愁亦悄然。
交流遷客淚,停住賈人船。
暗被歌姬乞,潛聞思婦傳。
斜行題粉壁,短卷寫紅箋。
肉味經時忘,頭風當日痊。
老張知定伏,短李愛應顛。
道屈才方振,身閑業始專。
天教聲烜赫,理合命迍邅。
顧我文章劣,知他氣力全。
工夫雖共到,巧拙尚相懸。
各有詩千首,俱拋海一邊。
白頭吟處變,青眼望中穿。
酬荅朝妨食,披尋夜廢眠。
老償文債負,宿結字因緣。
每嘆陳夫子,常嗟李謫仙。
名高折人爵,思苦減天年。
不得當時遇,空令后代憐。
相悲今若此,湓浦與通川。
匼匝巔山萬仞余,
人家應似甑中居。
寅年籬下多逢虎,
亥日沙頭始賣魚。
衣斑梅雨長須熨,
米澀畬田不解鉏。
努力安心過三考,
已曾愁殺李尚書。
山束邑居窄,峽牽氣候偏。
林巒少平地,霧雨多陰天。
隱隱煮鹽火,漠漠燒畬煙。
賴此東樓夕,風月時翛然。
憑軒望所思,目斷心涓涓。
背春有去雁,上水無來船。
我懷巴東守,本是關西賢。
平生已不淺,流落重相憐。
水梗漂萬里,籠禽囚五年。
新恩同雨露,遠郡鄰山川。
書信雖往復,封疆徒接連。
其如美人面,欲見杳無緣。
行搖云髻花鈿節,應似霓裳趁管弦。
艷動舞帬渾是火,愁凝歌黛欲生煙。
有風縱道能回雪,無水何由忽吐蓮。
疑是兩般心未決,雨中神女月中仙。
笛竹出蘄春,霜刀劈翠筠。
織成雙鎖簟,寄與獨眠人。
卷作筒中信,舒為席上珍。
滑如鋪薤葉,冷似臥龍鱗。
清潤宜乘露,鮮華不受塵。
通州炎瘴地,此物最關身。
火發城頭魚水里,
救火竭池魚失水。
乖龍藏在牛[領]中,
雷擊龍來牛枉死。
人道蓍神龜骨靈,
試卜魚牛那至此。
六十四卦七十鉆,
畢竟不能知所以。
扁舟厭泊煙波上,
輕策閑尋浦嶼間。
虎蹋青泥稠似印,
風吹白浪大于山。
且愁江郡何時到,
敢望京都幾歲還。
今日料君朝退后,
迎寒新酎煖開顏。
曾陪鶴馭兩三仙,親侍龍輿四五年。
天上歡華春有限,世間漂泊海無邊。
榮枯事過都成夢,憂喜心忘便是禪。
官滿更歸何處去,香爐峰在宅門前。
四弦不似琵琶聲,
亂寫真珠細撼鈴。
指底商風悲颯颯,
舌頭胡語苦醒醒。
如言都尉思京國,
似訴明妃厭虜庭。
遷客共君想勸諫,
春腸易斷不須聽。
人稀地僻醫巫少,
夏旱秋霖瘴瘧多。
老去一身須愛惜,
別來四體得如何。
侏儒飽笑東方朔,
薏苡讒憂馬伏波。
莫遣沈愁結成病,
時時一唱濯纓歌。
閱水年將暮,燒金道未成。
丹砂不肯死,白發自須生。
病肺慙杯滿,衰顏忌鏡明。
春深舊鄉夢,歲晚故交情。
一別浮云散,雙瞻列宿榮。
螭頭階下立,龍尾道前行。
封事頻聞奏,除書數見名。
虛懷事僚友,平步取公卿。
漏盡雞人報,朝回幼女迎。
可憐白司馬,老大在湓城。
元和二年秋,我年三十七。長慶二年秋,我年五十一。
中間十四年,六年居譴黜。窮通與榮悴,委運隨外物。
遂師廬山遠,重吊湘江屈。夜聽竹枝愁,秋看滟堆沒。
近辭巴郡印,又秉綸闈筆。晚遇何足言,白發映朱紱。
銷沈昔意氣,改換舊容質。獨有曲江秋,風煙如往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