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微之到官后書備知通州之事悵然有感因成四章 二
匼匝巔山萬仞余,
人家應似甑中居。
寅年籬下多逢虎,
亥日沙頭始賣魚。
衣斑梅雨長須熨,
米澀畬田不解鉏。
努力安心過三考,
已曾愁殺李尚書。
匼匝巔山萬仞余,
人家應似甑中居。
寅年籬下多逢虎,
亥日沙頭始賣魚。
衣斑梅雨長須熨,
米澀畬田不解鉏。
努力安心過三考,
已曾愁殺李尚書。
群山環繞高逾萬仞,山民的居所如同蒸鍋里般局促。虎年籬笆下常見猛虎出沒,豬日沙灘邊才見魚市開張。梅雨季節衣物霉斑斑,總需頻繁熨燙;山田米糙難入口,不懂如何鋤墾。望你安心熬過三次考績,當年李尚書在此任職時也曾愁壞。
匼匝(kē zā):環繞、周匝。
甑(zèng):古代蒸食的瓦制炊具,此處形容居所狹小局促。
寅年:地支“寅”對應生肖虎,指虎年。
亥日:地支“亥”對應生肖豬,此處指集市日(古代以干支紀日定市集)。
梅雨:初夏持續陰雨天氣,衣物易生霉斑。
畬(shē)田:燒荒開墾的山地。
三考:古代官吏每三年考核一次,三考即九年任期。
李尚書:指李絳(764-830),中唐宰相,曾任戶部尚書,與元稹有交,或曾在通州任職。
此詩為白居易回應元稹(微之)貶任通州(今四川達州)后所寫書信而作。元和十年(815年),元稹因直言被貶通州司馬,通州地處偏遠,自然環境惡劣、民生困苦。白居易通過友人書信得知詳情,感其艱辛,作此詩表達關切與勸勉。
全詩聚焦通州的艱苦環境與民生狀況,通過具體生活場景的鋪陳,既展現了中唐貶謫官員的困境,又以“努力安心”傳遞深厚情誼,是白居易“歌詩合為事而作”的現實主義風格體現。
亭午還同曉,馀春祇見寒。不因陰雨窘,那識道途難。夾路峰巒隱,高田水潦漫。憑誰掃浮翳,杲杲出云端。
際會千年亦幾時,為貧那擇一官卑。送君驚醒嘉魚夢,黃鶴樓前鐵笛吹。
浩浩江聲下海門,金焦遙看兩青痕。梟雄尚有東來跡,詞客長存北望魂。已借風流資茗話,更將甘冽佐河豚。明朝又隔煙霞遠,共對名山惜此樽。
秋風殺萬物,春氣滋群苗。何如謝寒暑,不榮亦不凋。老氏薄圣人,賞罰日嘵嘵。天地為之端,生人安不澆。寄情太始外,恬穆日逍遙。
我所思兮在燕京,欲往從之塵盈盈。青樓有女宛清揚,晨理機杼織未成。我欲贈之云錦屏,羅綺結成雙鳳形。懷之中夜步前楹,長歌宛轉誰為聽。思之不見心煩冥。
天地無他功,其妙在自然。堯舜無他圣,其要在知賢。知賢無他術,觀其出處焉。堯茍不知舜,徒云能則天。
思君欲何言,中心亂如霧。淚下非一端,愁來誰有數。子為馮敬通,不減汲長孺。千里無關梁,安得王喬屨。
空堂林氣薄,新月學眉裁。呵墨書欲就,呼鄰酒正來。美人折花去,拍蝶逐香回。及此霜威早,芙蓉分外開。
臘盡春來,還又是、新年入手。人共喜、丹山仙桂,一枝初秀。轉首黃金都散盡,酒酣彈鋏蛟龍吼。想平生、豪氣尚依然,沖星斗。紅未透,花枝瘦。人不老,花依舊。老生涯正要,東山歌酒。翠壁撐空山玉立,長河瀉浪風雷走。挽山河、勝概入金尊,為君壽。
聯騎君登泉上亭,黃塵雙眼想增明。籃輿獨向溪南路,惆悵不成同隊行。
壽星光粲映臺躔,政是花朝八日前。香裊翠云騰寶篆,曲翻白雪度瓊筵。蟠桃成熟三千歲,銅狄摩挲幾百年。報國忠誠今益著,丹青行見寫淩煙。
計吏尚書有譙訶,量移才子未蹉跎。中牟豈少循良狀,即墨其如左右何。舄影天疑元會誤,琴聲人許練川多。殷生似向兒童約,竹馬無妨郡綬過。
依依又向謝公樓,未盡歡娛是倡酬。孺子知交多大守,少陵賓客老諸侯。吟開紫翠雙天闕,臥治神明一太丘。莫笑白華貧處子,無營偏作稻粱謀。
元館無塵紫氣多,相逢偏愛老婆娑。黃庭寫就償留榻,不似山陰換白鵝。
庭前隙地短籬遮,種得名花雜豆茄。綠漸肥來花漸放,幾番時雨到萌芽。